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七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8)

1. 半夏

《本經》:「味辛,平。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張,咳逆,腸鳴,止汗。」

《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結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療痿黃,悅澤面目,墮胎。」

[考異]張,今本本草作脹。壽頤按:脹滿之脹,本即開張一義之引申,故古止作張。《左成公十年傳》,張如廁。注:腹滿也,字亦作張;《則玉篇》引《左氏傳》作脹,乃是訛字;《廣雅》釋詁,乃有痮字,云病也;《急就章》乃有脹字。

[正義]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而多涎甚滑,則又速降。《本經》以主傷寒寒熱,是取其辛散之義。又治心下堅滿而下氣者,亦辛以開泄其堅滿,而滑能降達逆氣也。咽喉腫痛,頭眩咳逆,皆氣逆上衝,多升少降使然,滑而善降,是以主之。胸脹,即心下之堅滿;腸鳴,乃腹裡之窒塞,固無一非泄降開通之效用。

止汗者,汗出多屬氣火上逆為病,此能抑而平之,所以可止,固非肌腠空疏,衛氣不固之虛汗可知。後人止知半夏為消痰主將,而《本經》乃無一字及於痰飲,然後知此物之長,全在於開、宣、滑、降四字,初非以治痰專長,其所以能盪滌痰濁者,蓋即其開泄滑下之功用,《本經》主治,皆就其力量之所以然者而詮次之,固非如後世藥物學之多說呆話可比。至《別錄》主治,大率皆與《本經》同意,惟多癰腫、痿黃兩者。

蓋癰腫仍是脈絡之結滯,痿黃又多濕熱之不通,此能主之,亦猶是開泄之力。悅澤面目,則外敷之面脂藥也。

[廣義]甄權謂:開胃健脾(蓋胃以下行為順,此能滑潤下氣,即所以助脾胃消化之力)。又謂:生者摩癰腫,除留癭氣(則外敷之劑,辛能消散,故潔古亦謂其消腫散結)。潔古又謂: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和胃氣。燥脾濕,則專以痰飲結塞言之矣。

瀕湖謂治白濁、夢遺、帶下(蓋為痰濕阻其氣機者言之,是濁帶遺泄中之一端,非謂凡是遺濁,皆可以此治之也)。又謂主痰飲及腹脹,以其體滑而味辛性溫之故,涎滑能潤,辛溫能散,故行濕而通大便,利竅而泄小便。

[發明]半夏最多涎沫,其體極滑,而味甚辛,生者以舌舐之,螫人口吻,故善能開泄結滯,降氣定逆。《本經》所主諸病,皆是開宣抑降之力,本非專治痰飲,而所以能消痰止咳者,亦即此能開能降之功用,又非以燥勝濕,專治濕痰而燥脾濕之意。石頑謂古方治咽痛、喉痹、吐血,多用南星、半夏,並非禁劑,世俗皆以二物為性燥,誤矣。壽頤按:俗本醫書,皆謂半夏專治濕痰,貝母專治燥痰,此其說實自汪訒庵開之。

究之古用半夏治痰,惟取其涎多而滑降,且兼取其味辛而開泄,本未有燥濕之意,惟其涎薟甚,激刺之力甚猛,故為有毒之品,多服者必有喉痛之患,而生薑則專解此毒。古無製藥之法,凡方有半夏者,必合生姜用之,正取其剋制之義。

白話文:

半夏,味道辛辣,性平和。主要治療因外感風寒引起的發熱、怕冷,心胸部感覺堵塞,能使氣往下行,也能治喉嚨腫痛、頭暈、胸部脹滿、咳嗽、氣逆、腸鳴,以及止汗。

另外,半夏還能消除心腹、胸膈間因痰熱引起的脹滿結塊,治療咳嗽氣喘、心下痞塞疼痛、腹部硬塊、流行疾病引起的症狀、嘔吐、消除癰腫、治療身體萎黃、使面色潤澤,甚至可以墮胎。

古籍中「張」字,現在的版本寫成「脹」,其實「脹滿」的「脹」,本來就是由「張開」這個意思引申出來的,所以古代只寫「張」。例如《左傳》中說「張如廁」,意思是腹部脹滿,也寫作「張」。《玉篇》引用《左傳》時寫成「脹」,其實是錯誤的。《廣雅》解釋為「痮」,意思是疾病。而《急就章》才寫成「脹」。

半夏味辛,辛味能疏散,又因為它含有大量的黏液,很滑潤,所以能快速使氣下行。《本經》說它能治療傷寒引起的發熱怕冷,是取它辛散的作用。又說能治療心下堅硬脹滿使氣下行,也是因為辛味能疏通開泄堅硬脹滿,滑潤能使逆氣下行。喉嚨腫痛、頭暈、咳嗽、氣逆,都是因為氣往上衝,升的多降的少所造成,而半夏滑潤且善於使氣下行,所以能治療這些病症。胸部脹滿,就是指心下堅硬脹滿;腸鳴,是腹內阻塞不通,因此半夏沒有一項不是發揮疏通開泄的作用。

說它能止汗,是因為汗出大多是氣火上逆所引起的疾病,半夏能抑制並使之平息,所以可以止汗,它並不是針對體表疏鬆、衛氣不固所造成的虛汗。後世的人只知道半夏是化痰的主要藥物,但《本經》卻沒有一個字提到痰飲,由此可知半夏的長處,全在於開、宣、滑、降這四個字,它原本並非專門治療痰的藥物,它之所以能清除痰濁,正是由於它能開泄滑降的功效。《本經》所列的治療功效,都是根據它作用的原理來闡述的,不像後世的藥物學說了許多沒有根據的話。至於《別錄》的治療功效,大致都與《本經》相同,只是多了癰腫、萎黃兩種病症。

癰腫仍然是脈絡瘀滯,萎黃大多是濕熱不通,半夏能治療這些疾病,也是因為它有開泄的作用。至於潤澤面部,那是外敷的潤膚藥。

甄權說:半夏能開胃健脾(因為胃向下行才順暢,半夏能滑潤下氣,這就是它幫助脾胃消化的作用)。他又說:生的半夏可以用來摩擦癰腫,去除瘤和氣滯(這是外敷的用法,辛味能消散,所以潔古也說它能消腫散結)。潔古還說:半夏能治療寒痰,以及因身體受寒、飲食冰冷,傷肺而引起的咳嗽,消除胸中痞塊、膈上痰,調和胃氣,燥化脾濕,這就專門指痰飲阻塞而言了。

李時珍說:半夏能治療白濁、遺精、帶下(這是指痰濕阻礙氣機所造成的,屬於遺精白濁中的一種,並不是說所有的遺精白濁都可以用它治療)。又說它主要治療痰飲和腹脹,因為它質地滑潤、味道辛辣、藥性溫和,黏液能潤澤,辛溫能發散,所以能疏通濕氣,通暢大便,疏通孔竅,使小便順利排出。

總而言之,半夏含有大量的黏液,質地非常滑潤,味道非常辛辣,生的半夏用舌頭舔一下,會刺激得人口腔麻木,所以它很能疏通開泄、消除阻塞,使氣下行,平定逆氣。《本經》所說的各種病症,都是它開宣抑降作用的體現,它原本並非專門治療痰飲的藥物,它之所以能消痰止咳,也是因為它能開能降的功效,並不是用燥性來勝過濕氣,專門治療濕痰而使脾濕乾燥。石頑說:古時候用南星、半夏治療咽喉疼痛、喉痹、吐血的方劑很多,這兩種藥並不是禁忌藥,世俗認為這兩種藥性燥,是錯誤的。我認為:現在醫書都說半夏專門治療濕痰,貝母專門治療燥痰,這種說法實際上是從汪訒庵開始的。

仔細研究古人用半夏治痰,只取它黏液多而滑潤,能使氣下行,而且還取它味道辛辣,能疏通開泄,原本沒有燥濕的意思。只是因為它的黏液刺激性很強,所以屬於有毒的藥物,服用過多必然會造成喉嚨疼痛,而生薑則專門解這種毒。古代沒有製藥的方法,凡是方劑中有半夏的,必定會和生薑一起使用,正是取它們相互剋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