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三 (18)
卷之三 (18)
1. 麻黃根
[發明]麻黃髮汗,而其根專於止汗。昔人每謂為物理之奇異,不知麻黃輕揚,故走表而發汗,其根則深入土中,自不能同其升發之性。況苗則輕揚,根則重墜,一升一降,理有固然。
然正惟其同是一本,則輕揚走表之性猶存,所以能從表分而收其散越,斂其輕浮,以還歸於里,是固根荄收束之本性,則不特不能發汗,而並能使外發之汗斂而不出,此則麻黃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輒效者也。凡止汗如糯稻根、癟桃干、小麥、棗仁之類,皆取其堅凝定靜之意,以收散失之氣,其旨皆同。夫豈麻黃與根,同出一本,而其性顧乃背道相馳耶?防風發汗,其根止汗,亦是此義。
白話文:
麻黃能發汗,而它的根卻能止汗。古人常覺得這很神奇,其實是因為麻黃的莖葉輕盈,所以能向上發散汗液,而它的根紮根於土中,自然無法具有同樣的向上發散特性。況且,莖葉輕盈向上,根則沉重向下,一升一降,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然而,正因為根與莖同出一株,所以根中仍保留著莖葉輕揚走表的特性,因此它能從體表入手,收斂散失的汗液,使其不再輕浮外泄,回歸內裡。這是麻黃根收束的本性,所以它不僅不能發汗,還能使已經發出的汗收斂不外泄,這就是麻黃根能止汗且效果顯著的原因。凡是像糯稻根、癟桃干、小麥、棗仁這類止汗藥物,都是因為它們具有堅凝、安定、靜止的特性,能收斂散失的氣,其作用原理都是相同的。難道麻黃和它的根,同出一株,其藥性卻會背道而馳嗎?防風能發汗,而它的根能止汗,也是同樣的道理。
2. 紫菀
《本經》:「味苦,溫。主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蹶,安五臟。」
《別錄》:「味苦、辛,溫。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涼癇。」
[正義]紫菀,苦溫而潤,能通肺氣,開泄鬱結,故主咳逆上氣,而治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者,殆亦散結降逆,泄化留著之意。療痿蹶者,肺主一身之治節,肺氣窒塞,則肺熱葉焦,而治節不行,經絡弛縱,因為痿蹶,肺氣利,斯大氣足以舉之,而積熱泄化,關節流利,痿蹶起矣。安五臟者,肺主五臟之氣,肺氣順而臟氣安也。
《別錄》主咳吐膿血,止喘悸,皆肺氣壅塞之病。主五勞體虛,補不足,即《本經》安五臟之意。小兒驚癇,亦氣火挾痰上升之證,降氣開結,泄化痰濁,固驚癇之正治也。
[廣義]甄權謂其下氣,治勞氣虛熱。
《日華》謂其調中,消痰止渴,潤肌膚。
好古謂其益肺氣,主息賁(皆開泄降逆、溫潤疏通之功效也)。
石頑謂:肺經血分之藥,疏利肺家血氣。《金匱》澤漆湯,用以治咳而脈沉者,咳為肺病,而脈沉血分之病也。辛而不燥,潤而不寒,能止咳定喘,通調水道,溺澀便血者,單服即效。
[發明]紫菀,柔潤有餘,雖曰苦辛而溫,非燥烈可比,專能開泄肺郁,定咳降逆,宣通窒滯,其味微辛,則入氣分,其色殷紫,則入血分,故能兼疏肺家氣血。凡風寒外束,肺氣壅塞,咳嗆不爽,喘促哮吼,及氣火燔灼,郁為肺癰,咳吐膿血,痰臭腥穢諸證,無不治之。而寒飲蟋踞,濁涎膠固,喉中如水雞聲者,尤相為宜。
惟其溫而不熱,潤而不燥,所以寒熱皆宜,無所避忌。景岳謂水虧金燥,咳嗽失血者,非其所宜;石頑謂陰虛肺熱乾咳者忌之,蓋恐開泄太過,重傷肺金,又恐辛溫之性,或至助火。
要之虛勞作嗽,亦必有濁痰阻塞肺竅,故頻頻作咳以求其通,不為開之,咳亦不止,以此溫潤之品,泄化垢膩,順調氣機,而不傷於正,不偏於燥,又不犯寒涼遏抑,滋膩戀邪等弊,豈非正治。且柔潤之質,必不偏熱,較之二冬二母,名為滋陰,而群陰膩滯,阻塞隧道者,相去猶遠。
惟實火作咳,及肺癰成膿者,似紫菀雖能泄降,微嫌其近於辛溫,不可重任,然藉為嚮導,以搗穴犁庭,亦無不可。總之,肺金窒塞,無論為寒為火,皆有非此不開之勢,而俗子多不知之,但以從事於蘇子之辛溫,桑皮之抑降,此肺勞之人,所以項背相望,而不可救藥也。
繆氏《經疏》反謂其辛散之功甚烈,且謂咳逆喘嗽,皆是陰虛肺熱之證,欲用紫菀,須與二冬、桑皮同用,則不獨沒煞肺寒喘嗽一層,且紫菀之功力,惟在開泄,乃以二冬膩之,且以桑皮之大寒苦降者遏抑之,是惟恐其肺家痰涎濁膩或有透泄之路,而必欲閉之塞之,乃至於絕也。
白話文:
紫菀
《本經》記載,紫菀味苦、性溫,能治療咳嗽氣逆、上氣不接,以及胸中寒熱結氣、蠱毒、痿證、腳軟無力等症,並能滋養五臟。
《別錄》記載,紫菀味苦辛、性溫,能治療咳嗽吐膿血、氣喘心悸、五勞七傷、體虛不足,以及小兒寒性驚癇。
紫菀味苦性溫而帶有潤澤的特性,能通暢肺氣,疏散鬱結,因此能治療咳嗽氣逆、上氣不接,以及胸中寒熱結氣。至於治療蠱毒,可能也是因為它能散結、降逆、化解停滯的功效。治療痿證和腳軟無力,是因為肺主一身氣機,肺氣阻塞不通,就會導致肺熱、肺葉受損,氣機運行失常,經絡鬆弛,從而引起痿證和腳軟無力。當肺氣通暢,則一身之氣得以提升,積熱得以化解,關節活動自如,痿證和腳軟無力就能痊癒。至於滋養五臟,是因為肺主一身之氣,肺氣順暢,則五臟之氣自然平和安寧。
《別錄》中記載紫菀能治療咳嗽吐膿血、氣喘心悸,這些都是肺氣壅塞的病症。其能治療五勞七傷、體虛不足,與《本經》中所說的滋養五臟是同一個意思。小兒驚癇也是氣火與痰濁一起上升的症狀,紫菀能降氣、散結、化解痰濁,因此是治療驚癇的有效藥物。
甄權認為紫菀能降氣,治療勞倦導致的氣虛發熱。
《日華子本草》認為紫菀能調理脾胃,消痰止渴,滋潤肌膚。
好古認為紫菀能益肺氣,治療呼吸急促(這些都是開泄降逆、溫潤疏通的功效)。
石頑認為紫菀是治療肺經血虛的藥物,能疏通肺部氣血。 《金匱要略》中的澤漆湯使用紫菀治療咳嗽且脈沉的病人,咳嗽是肺部的病症,脈沉則是血虛的表現。紫菀辛而不燥、潤而不寒,能止咳平喘,通調水道,對於小便不利、大便出血等症,單獨服用就能有效。
紫菀性情溫和潤澤,雖然味苦辛性溫,但並非燥烈之品,它專門能疏通肺部鬱氣,止咳降逆,宣通阻塞。其味微辛,則入氣分;其色殷紫,則入血分,因此能同時疏通肺部的氣血。凡是風寒外束、肺氣壅塞,導致咳嗽、喘促、哮鳴,以及氣火燔灼,鬱而化為肺癰,咳嗽吐膿血,痰臭腥穢等症,紫菀都能治療。尤其對於寒飲停滯、濁痰粘稠,喉嚨有如水雞叫聲的症狀,更是適宜。
因為紫菀溫而不熱、潤而不燥,所以寒熱體質皆宜,沒有禁忌症。但景岳認為,如果因為水液虧損、金燥傷肺而導致咳嗽咳血的病人,則不宜使用;石頑認為陰虛肺熱、乾咳者也應忌用,這是擔心其開泄作用過度,加重肺金的損傷,或辛溫之性助長內熱。
總而言之,虛勞咳嗽,大多是因為濁痰阻塞肺竅,所以病人頻頻咳嗽以求通暢。如果不疏通,咳嗽就不會停止。使用紫菀這種溫潤的藥物,能化解痰濁,調節氣機,既不傷正氣,也不偏於燥熱,也不犯寒涼遏抑、滋膩戀邪等弊端,這才是正治之法。而且,紫菀性質柔潤,不會偏於燥熱,與二冬、二母等滋陰藥物相比,其滋陰作用較弱,更能有效清除阻塞氣道的痰濁。
但是,對於實火引起的咳嗽,以及肺癰化膿的病人,雖然紫菀也能泄降,但略嫌辛溫,不宜大量使用。但可以少量使用,以輔助其他藥物治療。總之,無論是寒邪還是火邪導致的肺氣阻塞,都需要紫菀來疏通。但世人多不知曉,只知道用蘇子、桑皮等藥物治療肺虛咳嗽,導致許多肺癆病人,病情日益加重,最終無法治愈。
繆氏《經疏》卻認為紫菀辛散之力很強,而且認為咳嗽氣逆、氣喘咳嗽都是陰虛肺熱的症狀,如果要用紫菀,必須與二冬、桑皮等藥物一起使用。這樣不僅能治療肺寒引起的咳嗽氣喘,而且還能抑制紫菀的開泄作用。他們用二冬膩之,再用桑皮這種大寒大苦的藥物來抑制紫菀,生怕痰涎濁膩有洩出的機會,非要將其閉塞堵死不可,這種做法簡直是置病人於死地。
這種醫學觀點,簡直是殺人為樂。現在許多治療咳嗽的醫生,只知道使用二冬、桑皮,都是繆仲淳這種錯誤醫學觀點的受害者,他的醫學觀點不謹慎,貽害無窮,必須加以辨正。而且,小便不利,大多是因為氣機運行不暢,古人稱之為氣癃,如果不調氣,只用利尿藥,必然無效。只有紫菀能疏通肺氣,則上焦通暢,下焦也自然通暢,石頑認為紫菀能通調水道,其作用就在於此,並非僅僅因為其溫潤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