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五 (2)
卷之五 (2)
1. 昌蒲
甄氏又謂治鬼氣,瀕湖謂治中惡卒死客忤。(則是陰濕穢濁時行不正之氣,固芳香闢穢正治也)。
大明謂: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皆指寒濕交互,汩沒真陽者,昌蒲秉芳冽正氣,自能勝寒濕而行氣定痛,後人藿香正氣等方,以及腦麝闢疫丸散,皆即此例。然昌蒲雖溫,辟惡可言,而溫中尚嫌不足,其直中三陰之大痛吐瀉,轉筋冷汗,脈伏色青等證,宜於大劑薑、附、連、萸者,亦非此和平淡泊之藥,所能獨當大任)。
白話文:
甄氏說菖蒲可以治療鬼氣,李時珍說菖蒲可以治療中邪、突然暴斃、被外邪侵擾等情況。(這些都是因為陰冷潮濕、污穢不潔的邪氣所導致的流行病,所以用芳香的藥物來驅除穢氣,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大明本草》說:菖蒲可以消除煩悶、止心腹疼痛、霍亂引起的抽筋。(這些都是指寒濕相互交織,使得陽氣被掩蓋的情況。菖蒲具有芳香清冽的正氣,自然能夠戰勝寒濕,並能疏通氣機、止痛。後世的藿香正氣散等方劑,以及用腦麝製成的避瘟丸散,都是這個道理。然而,菖蒲雖然性溫,可以驅除穢氣,但溫中效果還是稍嫌不足。對於直接侵犯三陰經脈所引起的大痛、吐瀉、抽筋、冷汗、脈搏微弱、臉色發青等嚴重症狀,應該使用大劑量的薑、附子、黃連、吳茱萸等藥物,而不是用這種性質平和、藥力平淡的菖蒲,來單獨承擔重任)。
2. 香蒲
《本經》:「味甘,平。主五臟心下邪氣,口中爛臭,堅齒,明目,聰耳。」
[正義]香蒲,即今池沼之蒲,瀕湖謂叢生水際,葉有脊而柔者是也。江南下濕之地,處處有之,葉長四五尺,根巨如拇指,芬芳之氣,頗與石昌蒲近似,但形之鉅細長短,殆十倍之而有餘,古人午日有艾虎蒲劍之制,即是此物,不解弘景何以謂南海人亦不復識。惟其氣味性情皆近石昌蒲,故《本經》主治亦與昌蒲大同小異,主五臟心下邪氣,蓋亦以開泄痰濁言之。治口中臭爛,則清芬能闢除穢惡也。
堅齒、明目、聰耳,又即昌蒲利竅聰明之效力耳。壽頤竊謂古人昌蒲為菹,殆即用此,則柔嫩時自可作蔬,彼石昌蒲之細小而堅硬者,必不可作蔬菜食也。但今人亦不嗜此,姑不備考。瀕湖以為氣寒,蓋以其生長水濱而云然,然氣味辛香甚烈,未免溫燥,《綱目》此說,殆難盡信。
白話文:
香蒲味甘性平,能治療五臟及心下脹滿的邪氣,口臭潰爛,還能使牙齒堅固、眼睛明亮、耳朵靈敏。
香蒲就是現在池塘沼澤裡生長的蒲草,葉片有脊但柔軟。江南低濕地區到處都有,葉子長四五尺,根莖粗如拇指,散發芬芳的氣味,與石菖蒲很相似,只是香蒲的形狀大小要比石菖蒲大十倍以上。古人在端午節時會用香蒲製作艾虎和蒲劍,用的就是這種植物。 不太明白為什麼陶弘景說連南方人都認不出它。因為香蒲的氣味、性味都與石菖蒲相近,所以《本經》中記載的療效也與石菖蒲差不多,治療五臟及心下脹滿的邪氣,是藉由疏通痰濁來達到效果。治療口臭潰爛,是因為它清新的香氣能去除污穢。
使牙齒堅固、眼睛明亮、耳朵靈敏,也是跟石菖蒲一樣具有通利竅道、增強智慧的功效。我私下認為古代人用香蒲醃漬做菜,大概就是用這種香蒲,嫩的時候可以當蔬菜吃;而石菖蒲細小堅硬,就不能當蔬菜食用。但現在的人也不愛吃香蒲,所以暫且不考究了。有些書認為香蒲性寒,大概是因為它生長在水邊才這樣說的,但其實香蒲氣味辛香濃烈,偏溫燥一些,《本草綱目》中關於這點的說法,可能不太可信。
3. 蒲黃
《本經》:味甘,平。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正義]蒲黃,乃蒲萼中之黃粉,即其花蕊,故能走心家而治血證。秉清芬之氣,直搗中堅,力能泄滿決壅,故治心腹結滯等病。入膀胱利小便者,生長水中,故能利水。止血消瘀者,即後人生用破血,炒黑止血之義。石頑謂《經》言主心腹膀胱寒熱者,以血結其處,營衛不和,蓋芳香開展,固足以散血結、行氣滯者也。
[廣義]甄權:治痢血、鼻衄、吐血、尿血、瀉血,利水道,通經,止女子崩中(蓋蒲黃生用則行,炒黑則止,所以能通經,而亦止崩漏)。
大明謂:治婦人月候不勻,血氣心腹痛,血運,血證,兒枕急痛。
瀕湖謂:涼血活血,止心腹諸痛。
[發明]蒲黃,專入血分,以清香之氣,兼行氣分,故能導瘀結而治氣血凝滯之痛。東璧李氏雖言其涼血活血,亦以其水產之品,因以為涼。壽頤則謂蒲本清香,亦有辛味,以《本經》昌蒲辛溫例之,必不可以為寒涼。蒲黃又為精華所聚,既能逐瘀,則辛散之力可知。況心腹結滯之痛,新產瘀露之凝,失笑散一方,捷於影響,雖曰靈脂導濁,是其專職,然使蒲黃果是寒涼,必非新產有瘀可用。
若舌瘡、口瘡,皮膚濕癢諸病,敷以生蒲黃細粉可愈,則以細膩黏凝,自有生肌之力,非僅取其清涼也。
白話文:
蒲黃味甘性平,能治療心腹及膀胱寒熱、利尿、止血和消除瘀血。它本身是蒲草花蕊中的黃粉,因此能直達心臟,治療出血症狀。其清香之氣能疏通阻塞,治療心腹脹痛等疾病。由於生長在水中,所以能利尿。至於止血和消除瘀血,古人有生用破血、炒黑止血的用法。古籍記載其能治療心腹膀胱寒熱,是因為血瘀阻滯於此,導致氣血失調,而蒲黃的香氣能散瘀通氣。
蒲黃可治療痢血、鼻出血、吐血、尿血、便血,利尿,促進經血運行,並能止血,治療女子崩漏(生用則行血,炒黑則止血)。還能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血氣心腹痛、血瘀、產後血瘀以及兒童枕部疼痛。
蒲黃具有涼血活血、止痛的功效。它專入血分,因其清香之氣,又能行氣,故能疏通瘀血,治療氣血凝滯引起的疼痛。雖然有人認為其性涼,但因其生長於水中,所以認為其性涼。也有人認為蒲黃氣味清香並帶有辛味,參考《神農本草經》中昌蒲辛溫的記載,認為其不屬寒涼之品。蒲黃是植物的精華,能活血化瘀,說明其具有辛散的功效。尤其對於心腹脹痛、產後瘀血等,蒲黃常被使用,若其性寒涼,則不適合用於產後瘀血。
生蒲黃細粉外敷,可治療舌瘡、口瘡、皮膚濕疹等疾病,這是因為其細膩黏稠,具有生肌的作用,並非單純依靠清涼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