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五 (1)
卷之五 (1)
1. 卷之五
2. 草部·芳草類
3. 昌蒲
《本經》:「味辛,溫。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聲音(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
《別錄》:「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
[考異]「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十二字,瀕湖《綱目》以為出於《本經》,而問經堂輯本無之。《御覽》引《本經》有「生石上,一寸九節者,久服輕身」云云;《大觀》本則無「生石上」三字,有「一寸九節者,良」七字(注:當為六字),作黑字,則《大觀》本以此七字(注:同上)為出於《名醫別錄》者也。
昌,今本作菖。考《左氏傳》:昌歜;杜注:昌蒲菹;《周禮》醢人,昌本;鄭注:昌本,昌蒲根,切之三四寸為菹;《說文》:䒢,昌蒲也;《廣雅》:邛昌陽,昌蒲也;《呂氏春秋》:冬至後五旬七日,昌始生;《淮南·說山訓》:昌羊。字皆作昌,則從草之菖,孳生後矣。
[正義]《本經》之菖蒲,即今之石昌蒲根也。《御覽》引《經》有生石上及一寸九節云云,是其明證。且《本經》上品別有香蒲,云生池澤,是石昌蒲與池沼之香蒲,截然不同,則吾吳土語亦名池沼中之香蒲為昌蒲者非是。昌蒲芳香清洌,得天地之正,故能振動清陽,而闢除四時穢濁不正之氣。
但香蒲之氣味情性,殊與昌蒲相近,故《本經》必以生石上及一寸九節別之。味辛,氣溫,則主風寒濕邪之痹著。治咳逆上氣者,以寒飲濕痰之壅塞膈上,氣窒不通者言之。辛能開泄,溫勝濕寒,凡停痰積飲,濕濁矇蔽,胸膈氣滯,舌苔白膩,或黃厚者,非此芬芳利竅,不能疏通,非肺胃燥咳及腎虛之咳逆上氣可比。
開心孔,補五臟者,亦以痰濁壅塞而言,盪滌邪穢,則關竅通靈,而臟氣自得其補益,非溫燥之物能補五臟真陰也。而俗人謬謂昌蒲能開心竅,反以導引痰涎深入心包,比之開門迎賊者,過矣。且清芬之氣能助人振刷精神,故使耳目聰明,九竅通利。凡寒飲閉塞,肺氣不宣,令人音喑,昌蒲能逐飲宣竅,則聲自開,視以虛勞金破之不鳴,顯然有別。
主耳聾以下十九字,其義殊與上文不類,《大觀》本不在白字之中,恐是後人羼入,是當存而不論。其止小便利一說,蓋指清氣下陷,收攝無權之證,辛溫能升舉下陷之氣,或可治之。《別錄》主肢痹不得屈伸,則即《經》之主風寒濕痹,復疊無別,殊是蛇足。溫瘧亦時行之氣,而兼有濕痰矇蔽,昌蒲滌痰化濕,闢除穢濁,裨助正氣,故能治之。
然瘧之虛實寒熱,各各不同,偏舉小兒,似嫌氾濫,且作浴湯外治,其效亦鮮。《別錄》此條皆非精要,大是可疑,或後人有所點竄歟?
[廣義]甄權:治耳鳴。(則濕熱蒙其清氣,而甲木少陽之氣,鬱而不伸者,即開通九竅之功效也。若肝腎陰虛,浮陽〈注:陽下原有「之」,疑衍,刪〉上擾之耳鳴,則非辛溫所宜矣)。甄權又治頭風淚下。(亦惟寒風外束者為宜,若肝陽自擾之頭風,又不可一例論治)。
白話文:
昌蒲
《神農本草經》記載:昌蒲味辛、性溫。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症、咳嗽氣逆、上氣喘促,能通利關竅,滋補五臟,疏通九竅,明目聰耳,使聲音洪亮(也主治耳聾、癰瘡、溫暖腸胃、止小便失禁)。
《名醫別錄》記載:可治療四肢濕痹,導致屈伸不利;治療小兒溫瘧,以及身熱不退的疾病,可用其煎水沐浴。
關於「主治耳聾、癰瘡、溫暖腸胃、止小便失禁」這十二字,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認為出自《神農本草經》,但考證其他版本卻未記載。 《御覽》引述《神農本草經》提到「生於石上,一寸九節者,久服輕身」;但《大觀本草》則沒有「生於石上」三字,只有「一寸九節者,良」七字(應為六字),以黑體字標示,暗示這部分內容出自《名醫別錄》。
「昌」字,現在多寫作「菖」。考據《左傳》記載有「昌歜」;杜預注釋為「昌蒲菹」;《周禮》中「醢人」掌管「昌本」,鄭玄注釋為「昌本,昌蒲根,切成三四寸長做成菹(一種醬菜)」;《說文解字》記載「䒢,昌蒲也」;《廣雅》記載「邛昌陽,昌蒲也」;《呂氏春秋》記載「冬至後五旬七日,昌始生」;《淮南子·說山訓》記載「昌羊」。這些文獻都用「昌」字,所以用草字頭的「菖」字,是後人演變而來。
《神農本草經》所記載的昌蒲,就是現在所說的石菖蒲的根莖。《御覽》引述《神農本草經》中「生於石上,一寸九節」等記載,就是明確的證據。而且,《神農本草經》上品另有香蒲一種,記載其生長在池澤中,這與生長在石上的石菖蒲截然不同。因此,我們吳地俗語也稱池澤中的香蒲為昌蒲是不對的。昌蒲芳香清冽,具有天地之正氣,因此能夠振奮陽氣,驅除四時不正之邪氣。
但是香蒲的氣味和功效與昌蒲很相近,所以《神農本草經》特別用「生於石上,一寸九節」來區分。其味辛、氣溫,因此能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症。治療咳嗽氣逆,是指寒飲濕痰阻塞於膈上,氣機不通暢而言。辛味能開泄,溫性能勝濕寒,凡是痰飲積聚、濕濁蒙蔽,胸膈氣滯,舌苔白膩或黃厚等症狀,非昌蒲這種芳香利竅之品不能疏通,這與肺胃燥熱引起的咳嗽或腎虛引起的咳嗽氣逆不同。
能開通關竅,滋補五臟,也是針對痰濁阻塞而言,清除邪穢,則關竅通利,五臟自然得到滋補,這並非溫燥之品所能滋補五臟的真陰。但世人誤以為昌蒲能開通心竅,反而會導致痰涎深入心包,如同開門迎賊,大錯特錯。而且,昌蒲的清香之氣能幫助人振奮精神,所以能使耳目聰明,九竅通利。凡是寒飲閉塞,肺氣不宣,導致聲音嘶啞,昌蒲能驅除寒飲,疏通關竅,則聲音自然恢復,這與因虛勞而導致聲帶受損失聲的情況不同。
「主治耳聾」以下十九字,其意義與上文大相徑庭,《大觀本草》中也沒有這些內容,可能是後人添加的,因此可以不予考慮。「止小便失禁」這一點,是指清氣下陷,收攝無力的情況,辛溫之性可以升舉下陷之氣,或可治療。 《名醫別錄》中記載治療肢體痹症,不能屈伸,這與《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主治風寒濕痹」重複,屬於多餘記載。「溫瘧」也是時行之邪,兼有濕痰蒙蔽,昌蒲能祛痰化濕,驅除邪穢,增強正氣,因此能治療。
然而,瘧疾的虛實寒熱各有不同,單獨提及小兒,似乎範圍過廣,而且外用沐浴療效不顯著。《名醫別錄》中關於昌蒲的記載,都不夠精要,非常可疑,可能是後人竄改的。
其他醫家關於昌蒲的記載:甄權:治療耳鳴(這是指濕熱蒙蔽清氣,少陽之氣鬱而不舒的情況,才能發揮開通九竅的功效。如果肝腎陰虛,陽氣上擾導致的耳鳴,則不適用辛溫之品)。甄權還用它治療頭痛流淚(也只適用於寒風外束的情況,如果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則不能一概而論)。
甄氏還用它治療鬼氣,李時珍認為可治療中惡、猝死、客忤(這是指陰濕邪氣流行導致不正之氣,芳香之品可以祛除邪穢)。
大明(指明代醫家)認為:昌蒲能除煩悶,止心腹疼痛,治療霍亂、轉筋(這都是指寒濕交感,損傷陽氣的情況,昌蒲秉持芳香正氣,可以勝寒濕,行氣止痛,後世藿香正氣散等方劑,以及一些用於防疫的丸散,都以此為例。但是,昌蒲雖然性溫,可以祛邪,但溫中之力尚不足,對於中焦三陰經的大痛、嘔吐、泄瀉,轉筋、冷汗,脈沉細、面色青白等症狀,應該使用大劑量的生薑、附子、乾薑、吳茱萸等藥物,昌蒲這種平和的藥物,無法獨自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