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5)

1. 大黃

《本經》:「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別錄》:「大寒,無毒。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考證]通利水穀句,今本皆無「道」字,惟《太平御覽》所引有之,於義為長,今從《御覽》補道字。大黃,《別錄》明言無毒,而近世本草,竟以入毒草類中,裒然居首,此是李氏《綱目》之誤,最啟初學之疑,茲為移入隰草,以存其真。

[正義]大黃,氣味俱厚,沉降純陰,故直入血分而導瘀滯,通利胃腸,而逐宿垢。《本經》主下瘀血,血閉,破癥瘕積聚宿食,盪滌腸胃,通利水穀道,是其主治之大綱。「推陳致新,調中化食,安和五臟」十二字,於大黃功用,尤其推崇備至。

蓋腸胃之消化,血脈之周流,在於以通為補,苟有宿垢留滯,則穢濁不去,即新生之血,亦易瘀積,而徒為陳陳相因之惡腐,譬如川流,不捨晝夜,自然源流皆潔,如其一有停蓄,縱使來源常清,而流利此間,即成惡濁,其理最為淺顯。惟能推蕩陳腐,然後可以致新,庶幾中氣和調,食不礙化,而五臟皆賴以安和。

大黃滌除宿食,疏通血瘀,則胃腸與血絡源流俱清,裨益夫豈淺鮮,此非上古聖賢,悟徹玄理,不能有此深造之語。與其他久服輕身延年、神仙不老等說,類皆出於方士之附會依託者不同,奈何近世本草,皆列入毒草門中第一,令人望而生畏,遂致有大黃救人無功之俗諺,何其背謬竟至於此?近時西國醫家,亦謂此物是補胃妙品,其旨正同,而吾國俗醫,多有畏其攻克,當用不用者,宜乎吾道之日以退步也歟?「痰飲」二字,唐宋以後,顯有分別,每以有火而濃稠者為痰,有寒而清稀者為飲。

大黃能治實熱之老痰,不能治中寒之留飲,此在粗知醫理者,皆能言之,頗似《本經》留飲二字,未免不妥。然要知漢魏以上,尚未有此分析,仲景書中初未見一痰字,更何論乎《素問》?直至《甲乙經》而始有「水,淡飲也」一句,其字作淡而不作痰(《甲乙》此文,見第四卷「病形脈診篇」,今本《靈樞》因之。然今本《甲乙》、《靈樞》皆作水泆飲也,義不可解。

乃淺人不知淡即古之痰字而妄改者,惟《脈經》所引尚作淡,可證),則《本經》此條留飲二字,古人未必竟以為寒飲之病,讀古書者不可不知古義。惟《別錄》以大黃治女子寒血閉脹,則竟以寒證而用大苦大寒之藥,必不可通,當有訛誤,闕疑可也。

[廣義]甄權:通女子經候,利水腫。

壽頤按:大黃本能逐瘀,以治經閉之因於積瘀結熱者,固即《本經》下瘀血血閉之義。但孱弱之體,非可一概論耳。水腫為病,本於脾腎,縱有實水可導,止宜通利小水,似無盪滌腸胃之法。甄氏大黃利水腫,蓋為實證而言,決非通用之法。每見俗醫治此,恆用商陸、大戟、甘遂之類,幸圖一快,殺人無算,溯其源始,殆皆本此。

白話文:

大黃

《本經》 說:味道苦,性寒。主要用於治療體內瘀血、經血不通導致的寒熱病症,能破除體內的腫塊和積聚,清除停留的食物和積液,清理腸胃,促進新陳代謝,疏通水液和食物的通道,調理腸胃功能,幫助消化,使五臟平和。

《別錄》 說:性大寒,沒有毒性。能平息胃氣,使氣下行,消除痰液,清除腸道內的積熱,治療心腹脹滿,婦女因寒導致的經血不通、腹部脹痛,以及各種因老血停留形成的腫塊。

**考證:**關於「疏通水穀」這句話,現在的版本都缺少「道」字,只有《太平御覽》引用的版本有這個字,從語意上來說加上「道」字更完整,所以現在依照《御覽》補上「道」字。大黃在《別錄》中明確說明無毒,但近代的本草書籍竟然把它列為毒草之首,這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錯誤,最容易讓初學者產生疑惑。現在把它歸入隰草類,以還其真實面目。

**正義:**大黃,氣味濃重,性屬純陰,能直接進入血分,疏導瘀滯,疏通腸胃,清除積存的污垢。《本經》說它主要用於治療瘀血、經血不通、破除腫塊、清除積食、清理腸胃、疏通水液和食物的通道,這是它主要治療的大方向。「促進新陳代謝,調理腸胃功能,幫助消化,使五臟平和」這十二個字,尤其對大黃的功效給予極高的評價。

腸胃的消化功能和血液的循環,都在於保持通暢才能起到滋補作用。如果體內有舊的污垢滯留,那麼污濁就無法清除,新生成的血液也容易瘀積,變成陳腐的廢物。這就像河水一樣,晝夜不停地流動才能保持清潔,如果河水停滯不流,即使源頭再清澈,流到這裡也會變得污濁,這個道理非常淺顯易懂。只有清除體內陳腐的物質,才能促進新物質的產生,才能使腸胃氣機平和,食物容易消化,五臟功能才能平和。

大黃能夠清除積存的食物,疏通血瘀,這樣腸胃和血脈的源頭都能保持清潔,所帶來的好處是非常大的。這絕非古代聖賢深入領悟玄妙道理才能說出的精闢之語。這與其他那些久服可輕身延年、神仙不老等說法,都是方士的附會和依託不同。但是近代的本草書籍都把它列入毒草的第一位,讓人望而生畏,因此有了「大黃救人無功」的俗語,這實在是太荒謬了!近代西方的醫生也認為大黃是補胃的妙品,其道理與我們相同。而我國的民間醫生,大多害怕它藥性猛烈,該用時不用,這樣下去我們的醫學水平只會越來越退步。「痰」和「飲」這兩個字,在唐宋之後,有明顯的區分,一般把有火而濃稠的稱為痰,把寒性而清稀的稱為飲。

大黃能治療實熱的老痰,不能治療中寒導致的停飲。這是粗通醫理的人都知道的道理。《本經》中說大黃能治「留飲」,顯然有些不妥。要知道漢魏以前,還沒有這種區分,張仲景的著作中最初沒有提到「痰」字,更不用說《素問》了。直到《甲乙經》中才出現「水,淡飲也」這句話,這個字寫的是「淡」而不是「痰」。《甲乙經》中的這句話,可以在第四卷的「病形脈診篇」中看到,現在的《靈樞》也是引用這裡的。但是現在的《甲乙經》和《靈樞》都寫作「水泆飲也」,讓人難以理解。

這是淺薄的人不知道「淡」就是古代的「痰」字而妄自改動的,只有《脈經》引用的時候還寫作「淡」,可以作為證明。《本經》的「留飲」二字,古人未必把它看作是寒飲病,讀古書的人不能不了解古義。但是《別錄》說大黃能治療婦女因寒導致的經血不通和腹部脹痛,這顯然是用大苦大寒的藥來治療寒症,是說不通的,應該是錯誤的,可以存疑。

**廣義:**甄權認為:大黃能疏通婦女的月經,利水消腫。

壽頤按:大黃本來能驅除瘀血,用來治療因瘀血積熱導致的經血不通,這符合《本經》中說的「下瘀血,血閉」的含義。但是對於身體虛弱的人來說,不能一概而論。水腫這種病,根本在於脾腎虛弱,即使有實水可以疏導,也只能疏通小便,似乎沒有清理腸胃的方法。甄權說大黃能利水消腫,應該是針對實證而言,絕對不是通用之法。常常看到民間醫生治療水腫,喜歡用商陸、大戟、甘遂之類的藥,希望迅速見效,但實際上害死很多人,追溯他們的源頭,大概都出自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