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0)

1. 白茅根

《本經》:「茅根,味甘,寒。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除瘀血,血閉,寒熱,利小便。其苗主下水。」

《別錄》:「下五淋,除客熱在腸胃,止渴,堅筋,婦人崩中。」

[正義]白茅根,甘寒,清熱涼血。《本經》稱其主勞傷虛羸、補中益氣,以寒能清熱,甘能益陰,邪熱不擾,而津液敷布也。除瘀血,血閉寒熱者,則血熱瘀結而營衛不通,因發寒熱,茅根涼血,而能通導下行,斯瘀者行,閉者通,而寒熱止矣。小便不利,亦以熱結言之。

其苗主下水,亦清熱導水之效。別本皆以此為《名醫別錄》之文,茲從孫氏問經堂本,系之《本經》。

《別錄》主五淋崩中,除腸胃客熱,皆言其清熱涼血之功效。止渴,則甘寒能生津也。堅筋者,筋為熱灼,則軟短而拘攣,清熱滋液,斯筋骨堅強,且茅根極長,而其心又極堅韌,故自有堅筋之能力。《別錄》一名地筋,古人命名之意,必有取義,固非僅以其清涼而為此無謂之過譽也。

[廣義]《日華》:主婦人月經不勻,血脈淋瀝。

壽頤按:此亦就血熱者言之,非統治虛寒之愆期,及血枯之淋瀝也。但《日華》每稱月事為經脈、血脈,立言殊不妥當,蓋經脈、血脈包舉人身全體,豈可作為婦女月事之別名。而《日華本草》于丹參則曰調婦人經脈不勻,於此又曰血脈淋瀝,此等名詞,最是笑語,其書之陋劣,即此可見一斑。

或謂此特字句間之小小齟齬耳,苟於醫理,無甚妨礙,亦何必吹毛求疵,好以攻擊前人為能事,然名不正則言不順,此乃全體大用,萬萬不可含混,如學者粗心讀過,則眼熟手熟,或且於無意之中,強作東施之效顰,恐通人見之,必作三日惡矣。

瀕湖:止吐血諸血,肺熱氣喘,水腫黃疸,胃熱噦逆,解酒毒。

石頑:除伏熱,主吐衄,便溺諸血,胃反上氣,五淋氣痛,及痘瘡實熱,乾紫不起。

[發明]白茅根,寒涼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熱,而不傷於燥,又不黏膩,故涼血而不慮其積瘀,以主吐衄嘔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噦逆嘔吐,肺熱氣逆喘滿。且甘寒而多脂液,雖降逆而異於苦燥,則又止渴生津,而清滌肺胃腸間之伏熱,能療消穀燥渴。根長數尺,一莖直達,入土甚深,故又能直趨下焦,通淋閉而治溲血下血,並主婦女血熱妄行,崩中淋帶。又通利小水,泄熱結之水腫,導瘀熱之黃疸,皆甘寒通泄之實效。

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專長,凡齒痛齦腫,牙疳口舌諸瘡,及肺熱鬱窒之咽痛腐爛諸證,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無流弊,乃隨處可得,徵(注:當為「微」之誤)賤品中純良之物,李瀕湖謂世人因其易得而忽之,乃從事於苦寒之劑,致傷中和之氣,皆未知茅根之真相者也。

白話文:

白茅根

《神農本草經》記載:白茅根味甘性寒,能治療勞損導致的體虛羸弱,補益中氣,消除瘀血、血閉和寒熱症狀,並能利尿。其莖葉也能利尿。

《名醫別錄》記載:白茅根能治療五種淋症,消除腸胃中的客邪熱,止渴,強健筋骨,治療婦女崩漏。

古籍注釋:白茅根甘寒,能清熱涼血。《神農本草經》中提到它能治療勞損體虛、補益中氣,是因為它的寒性能清熱,甘味能滋陰,這樣就能消除邪熱,使津液充足。對於瘀血、血閉、寒熱等症狀,是因為血熱瘀滯導致氣血不通,從而引起寒熱,而白茅根能涼血通絡,使瘀血消散,血閉通暢,寒熱得以消除。小便不利也是因為熱邪阻滯。

其莖葉利尿,也是因為其清熱利水的功效。《名醫別錄》記載其治療五種淋症、崩漏,消除腸胃客邪熱,都說明了它清熱涼血的功效。止渴是因為甘寒能生津。強健筋骨是因為筋骨受熱灼傷會變得軟弱拘攣,而白茅根清熱滋陰,就能使筋骨強健;此外,白茅根根莖修長,內部堅韌,本身就具有強健筋骨的特性。《名醫別錄》中也稱白茅根為地筋,古人命名必有其用意,並非只是因為其清涼而過譽。

其他古籍記載:《日華子本草》記載:白茅根能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血淋。

壽世頤評注:這也是針對血熱而言的,不是治療虛寒性的月經不調和血虛性的血淋。但《日華子本草》常常把月經稱為經脈、血脈,這種說法是不妥當的,因為經脈、血脈指的是全身經絡,怎能作為婦女月經的別稱呢?《日華子本草》在記載丹參時說它能調治婦女經脈不調,而在記載白茅根時又說它能治療血脈淋瀝,這種用詞非常不妥當,從此可以看出此書的不足。

有人認為這只是文字上的小錯誤,對醫理沒有什麼影響,不必吹毛求疵,攻擊前人。但名稱不正確,言論就會不順暢,這是整體應用的大問題,絕對不能含糊不清。如果學習者粗心閱讀,就會熟視無睹,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模仿錯誤,通曉醫理的人看到,一定會非常厭惡。

《瀕湖集簡》記載:白茅根能止吐血等各種出血,治療肺熱氣喘、水腫、黃疸、胃熱引起的呃逆,解酒毒。

《石頑》記載:白茅根能消除伏熱,治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症狀,胃氣上逆,五種淋症、氣痛,以及痘瘡實熱、疹子不透等症狀。

總結:白茅根性寒涼而味甘,能清泄血液中的熱邪,而不傷陰液,也不會黏膩,因此能涼血而不致瘀血,所以能有效治療吐血、衄血、嘔血等出血症狀,以及瀉火降逆,治療胃火引起的呃逆、嘔吐,肺熱引起的氣喘、胸悶等症狀。而且白茅根甘寒多汁,雖能降逆,但不同於苦寒燥烈之品,因此能止渴生津,清熱解毒,治療消穀善飢、口乾舌燥。白茅根根莖很長,直達地下深處,因此能直達下焦,通利小便,治療尿血、便血,以及婦女血熱妄行、崩漏、帶下等症狀。還能利尿,治療熱邪引起的浮腫,以及瘀熱引起的黃疸,都是因為其甘寒通泄的功效。

白茅根甘寒的功效,尤其善於清泄肺胃之熱,因此對於齒痛、齦腫、牙疳、口舌瘡瘍,以及肺熱引起的咽痛、腐爛等症狀,用白茅根作輔助藥物,療效顯著,而且沒有副作用。白茅根隨處可得,價格低廉,是上品中良藥。李時珍認為世人因為它容易取得而忽視它,反而使用苦寒的藥物,損傷了中氣,都不了解白茅根的真實功效。

禁忌:《石頑》認為,《神農本草經》記載白茅根能治療勞損體虛,是因為它的甘寒之性能滋養虛熱,而不傷胃氣;說它能補中益氣,是因為它能消除胃熱,恢復中氣,這都是針對邪熱傷中,漸漸導致體虛羸弱的情況而言的,而不是治療虛勞的根本病因。

壽世頤評注:虛勞病症,本來就沒有寒涼藥物的主治道理。這裡說的「中州熱邪」,指的是熱邪灼傷津液,導致體虛羸弱,所以只能在勞熱病症剛開始時使用,不能在虛勞已經形成之後使用。這其中的輕重緩急,應該要清楚分辨。否則,如果中氣已經很虛弱,再服用寒涼藥物,就很容易耗損陽氣,加速病情惡化。

又評注:白茅根治療呃逆嘔吐,是針對胃火而言的。如果胃氣虛寒,也會出現呃逆,那就應該用丁香、柿蒂等藥物治療。症狀相同,但病因不同,有識之士絕對不會誤用。但民間醫生治療呃逆,都只用丁香、柿蒂一種方法,以訛傳訛,誤導了很多病人,幾乎不知道有胃熱引起的呃逆。只有李時珍能講清楚這個道理,可見他經驗豐富。但世人卻不能應用,也是因為讀書不多,學識淺薄的緣故。吳陸九芝先生在《世補齋》中已有詳細論述,本人已將其輯錄到《國醫針肓》中,讀者可以互相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