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四 (23)
卷之四 (23)
1. 芍藥
《本經》「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別錄》:「酸,微寒。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旁光、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正義]芍藥,古無赤白之分,而功用自別。白者,苦而微酸,能益太陰之脾陰,而收渙散之大氣,亦補益肝陰,而柔馴肝氣之橫逆。《本經》主邪氣腹痛,寒熱疝瘕,止痛益氣。《別錄》所謂緩中者,無一非養毓肝脾二臟之真陰,而收攝二臟之逆氣,斯邪氣退臟,正氣裨益,腹痛及心胃之痛皆除,中氣和調,寒熱自已,疝瘕自定,皆白芍藥養脾柔肝之功用也。
赤者,行滯破血,直達下焦,《本經》所謂除血痹,破堅積,《別錄》所謂通順血脈,散惡血,逐賊血,消癰腫,中惡腹痛,皆惟赤芍藥行滯逐瘀,足以當之。利小便,去水氣,利旁光大小腸,亦赤芍藥泄導之功。石頑以《本經》之「利小便」三字,繫於赤芍藥之下,良有以也(白芍非專利小便之藥,真武湯別有用意,見下)。
[廣義]甄權謂:強五臟,補腎氣,治時疾骨熱(是指白者言之),又治臟腑壅氣,婦人血閉不通(則指赤者言之)。
潔古謂:瀉肝,安脾肺,收胃氣,止瀉利,固腠理,和血脈,收陰氣,斂逆氣(皆白芍之功),又謂白芍入脾,補中焦,乃下利必用之藥(蓋瀉利者,太陰病,故不可缺此)。
海藏謂:理中氣,治脾虛中滿,心下痞,脅下痛,善噫,肺急脹逆喘咳,目澀,肝血不足,陽維病苦寒熱,帶脈病苦腹痛滿,腰溶溶如在水中(亦皆白芍之主治)。
瀕湖:止下痢腹痛後重。
石頑《逢原》謂:白芍酸寒,斂津液而護營血,收陰氣而散邪熱,瀉肝之邪熱,所以補脾之陰(壽頤按:白芍酸寒,亦養肝陰而柔馴肝氣之恣橫,與龍膽、木賊之伐肝者不同,不可謂瀉肝之邪熱),即《本經》主邪氣腹痛、益氣之謂,故仲景以為補營上藥。入肝脾血分,治陽維寒熱,帶脈腹痛,補中下二焦,能於土中瀉木,為血痢必用之藥,然須兼桂用之,方得斂中寓散之意。建中湯之妙用,人所不知。
蓋瀉痢皆太陰之病,建中專主太陰腹痛也。
壽頤按:泄瀉與滯下,固皆是太陰脾病,故皆有腹痛一候。芍藥能收脾氣之散漫,而養脾陰,故為太陰腹痛主藥,而並治泄瀉、滯下之腹痛。仲景於腹痛例加芍藥,此是上古相傳之聖法,《本經》主治特提「腹痛」二字,即是此旨,可見仲聖用藥,固與《本經》若合符節。
惟泄瀉之腹痛,多由太陰之虛寒,芍藥雖能補益太陰,而酸寒與脾寒不合,是以小建中湯專治中虛腹痛,重用芍藥,而以桂枝溫養,建立中州元氣,且能泄散陰寒,此經方之妙用,固泄瀉腹痛之神丹也。若滯下之腹痛,則多濕熱積滯,雖亦是太陰失職,乏健運之力,而證是實熱,宜清宜通,且宜破滯導濁。
白話文:
芍藥,最早沒有分赤芍和白芍,但它們的功效各自不同。白芍,味道苦中帶點酸,能滋養脾陰,收斂散亂的氣,也能補益肝陰,使肝氣不再橫逆。《本經》說它能治療因邪氣引起的腹痛、寒熱交替的疝氣腫塊,止痛並增強氣力。《別錄》則說它能舒緩中焦,散開惡血,驅逐壞血,去除體內水氣,利於膀胱、大小腸的運作,消除癰腫,治療流行性的寒熱病,以及中邪引起的腹痛和腰痛。這些都說明白芍能滋養肝脾的真陰,收攝二臟的逆氣,邪氣退散,正氣得到增益,腹痛及心胃疼痛自然消除,中氣調和,寒熱自愈,疝氣腫塊也得以平定,這些都是白芍養脾柔肝的功效。
赤芍,則能活血化瘀,直達下焦。《本經》說它能消除血痹、破除堅硬的積塊。《別錄》說它能通暢血脈,散開惡血,驅逐壞血,消除癰腫,治療中邪引起的腹痛,這些都是赤芍活血化瘀的功效。它也能利尿、去除水氣、促進膀胱及大小腸的運作,這些是赤芍疏導的功效。有人把《本經》中「利小便」的功用歸在赤芍之下,是有道理的。(白芍並非專門利尿的藥,真武湯另有其用,詳見後文)。
甄權認為,白芍能強壯五臟,補腎氣,治療時令疾病引起的骨熱,還能治療臟腑的氣滯,而赤芍則能治療婦女閉經。
李杲認為,白芍能瀉肝火,安和脾肺,收斂胃氣,止瀉,固澀肌膚,調和血脈,收斂陰氣,平息逆氣,這些都是白芍的功效。他還認為白芍能入脾,補中焦,是治療腹瀉的必備藥物,因為腹瀉多屬太陰病,所以不能缺少它。
張元素認為,白芍能調理中氣,治療脾虛引起的腹脹、心下痞悶、脅痛、打嗝、肺氣急促、呼吸困難、咳嗽、眼睛乾澀、肝血不足、陽維病引起的寒熱、帶脈病引起的腹痛腹脹、腰部酸軟如在水中等症狀。
李時珍認為,芍藥能止腹瀉及腹痛。
張石頑在《醫學逢原》中說,白芍味酸性寒,能收斂津液、保護營血,收斂陰氣、散發邪熱,瀉肝火,所以能補脾陰,和龍膽、木賊等瀉肝藥不同。白芍能養肝陰,使肝氣不再橫逆,這就是《本經》說的能治療邪氣腹痛、增強氣力的意思,因此張仲景認為它是補營血的要藥。白芍入肝脾血分,能治療陽維病引起的寒熱、帶脈病引起的腹痛,能補中下二焦,能在脾土中瀉肝木,是治療血痢的必備藥物,但必須和桂枝一起使用,才能兼具收斂和發散的功效,建中湯的妙用就在於此,但人們卻不了解。腹瀉都是太陰病的表現,建中湯專門治療太陰腹痛。
葉天士認為,泄瀉和滯下都是太陰脾病,都有腹痛的症狀。芍藥能收斂脾氣的散亂,滋養脾陰,所以是治療太陰腹痛的主要藥物,也能治療泄瀉和滯下引起的腹痛。張仲景在治療腹痛的方劑中都加芍藥,這是上古傳下來的聖法。《本經》特別提到「腹痛」二字,就是這個意思,可見張仲景用藥與《本經》的記載非常契合。
只是泄瀉的腹痛多因太陰虛寒,而芍藥雖然能補益太陰,但性酸寒,與脾寒不合,所以小建中湯專門治療中虛腹痛,重用芍藥,再用桂枝溫養,建立中焦元氣,並能發散陰寒,這是經方的妙用,是治療泄瀉腹痛的良藥。至於滯下的腹痛,則多由濕熱積滯引起,雖然也是太陰失職,缺乏健運之力,但證屬實熱,應當清熱通便,並應破除積滯,疏導濁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