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五 (33)
卷之五 (33)
1. 建蘭
[發明]葉:丹溪謂:建蘭葉稟金水之氣,時醫用以通經舒絡,宣泄風邪亦佳。
壽頤按:蘭葉有筋,直達頂尖,極韌,而建蘭葉闊,多脂液,剛中有柔,經年不變,謂為通經舒絡,行氣散結,頗有至理。
趙氏《綱目拾遺》引《本草匯》:蘭葉清芬,辛平甘寒,生津止渴,不獨開胃、清肺、消痰,散積久陳鬱結氣,與藿香、枇杷葉、石斛、竹茹、橘紅為開胃之神品,入沉香、鬱金、白蔻、蘇子、萊菔汁,下氣開鬱,治噎膈之將成者。產閩中者力勝,江浙諸種力薄。《本經》:主利水道,除胸中痰癖,殺蠱毒,闢不祥者。
蓋肺氣鬱結,則上竅閉而下竅不通,開肺行氣,水道自利,胃氣凝滯,則水穀不化而為痰癖,芳香醒胃,即以化痰。且辛能散結滯,香能除穢惡,故可殺蠱而闢不祥。
壽頤按:此節竟以《本經》、《別錄》之蘭草主治,一概作為蘭葉功用,開《醫學辭典》之先聲,誠不免附會之蔽。但此葉清芬爽口,確能清利濕熱,快脾醒胃,宣通肺氣而調水道,說來尚屬有理,較之《辭典》言其然而不能言其所以然者,自有上下床之別。
花:趙氏《拾遺》謂:素心建蘭花,干之可催生,除宿氣,解鬱;蜜漬青蘭花點茶飲,調氣血,寬中醒酒。又引《閩小記》謂建寧人家以蜜漬蘭花冬月點茶,芳香如初摘。又謂色黑者名墨蘭,干之可治瞽目,能生瞳神,治青盲最效。則絕無之物,故言其神效,未免欺人太甚(注:「發明」項名原缺,補)。
白話文:
建蘭
葉:古人認為建蘭葉具有金水之氣,常用於疏通經絡,宣洩風邪。建蘭葉質堅韌,葉片寬闊,多汁液,剛柔並濟,經久不變。因此認為其能通經絡、行氣散結,是有一定道理的。
文獻記載,建蘭葉清香,性味辛平甘寒,能生津止渴,不僅能開胃、清肺、化痰,還能散除久積的鬱結之氣,與藿香、枇杷葉、石斛、竹茹、橘紅等同為開胃良品;與沉香、鬱金、白蔻、蘇子、萊菔子汁等合用,則能下氣開鬱,治療噎膈早期症狀。福建產的建蘭藥效最佳,江浙等地所產的藥效較弱。古籍記載,建蘭葉能利尿、消除胸中痰癖、殺滅蠱毒、辟邪。
肺氣鬱結會導致上焦閉塞、下焦不通,而開通肺氣則能利尿;胃氣凝滯則會導致水穀不化而形成痰癖,芳香之物能醒胃,並能化痰。辛味能散結,香氣能除穢惡,因此能殺蠱辟邪。
不過,將古籍中蘭草的功效都歸於蘭葉,未免有所牽強。但蘭葉清香爽口,確實能清利濕熱,健脾開胃,宣通肺氣,利尿,這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花:古籍記載,素心建蘭花曬乾後能催生、去除宿氣、解鬱;用蜂蜜浸泡青蘭花後點茶飲用,能調理氣血,寬中醒酒。福建地區的人們習慣在冬天用蜂蜜浸泡蘭花點茶,香味猶如剛採摘的一般。黑色建蘭花,又名墨蘭,曬乾後能治療目疾,尤其對青盲有效。但這些說法有些誇張,難以置信。
2. 佩蘭
[發明]《本經》蘭草列於上品,而今之市肆無之。以古今熟在人口之蘭字,而藥肆中莫能舉其名,可謂此即古書之蘭草,證以騷人紉蘭為佩,頗為近似。然瀕湖引雷斅說,大澤蘭莖葉皆圓,根青黃,能生血,調氣與榮,與小澤蘭迥別(與,《綱目》本作「合」,不甚可解,今改作與),葉上斑,根頭尖,能破血通久積,瀕湖且謂雷說之大澤蘭即蘭草,小澤蘭即澤蘭。
是蘭之枝葉莖株,必視澤蘭為大,而今市肆中則澤蘭一株,長至三尺余,莖方,巨者徑二三分;佩蘭長僅尺許,葉銳而長,莖細如線,其非瀕湖意中之蘭草又甚明。惟氣味稍覺清芬,瀹湯微苦微辛,能散結滯,以治濕熱互阻,胃氣不醒,胸脘痞塞等證,尚能有效。
今見《醫學辭典》於佩蘭條中,稱其功用宣中闢穢,祛濕利氣,開胃化濁,和脾行水,夏月暑熱內蘊,口中甜膩臭氣,胸膈痞悶,噎噯吐酸,反胃,水穀不化,嘔惡不食,脾疸腹脹,心腹痛。又謂其稟天地清芬之氣,辛能散滯,香能闢穢,入肺胃二經,專走氣分,凡胃有陳腐之物,及濕熱蘊結於胸膈,皆能盪滌而使之宣散,故口中時時溢出甜水者,非此不除。當夏季暑濕鬱蒸之時,洵屬開胃和中之良品,與藿香同為夏令治理中焦之要藥。
又謂佩蘭葉蒸露,氣味芳香,夏令代飲妙品云云。此以今時通用之藥,言治病應有之經驗,實事求是,明備精確,不愧藥物學之正宗。然又謂《素問》以蘭草治陳氣,即指此物,則是臆說,必不可信。甚且指佩蘭為《別錄》中品之藥,須知《別錄》中品止有薰草,一名蕙草,亦是古之香草,何嘗有佩蘭之名,而可以意逆之。
竟將《素問》之蘭,《本經》之蘭草,《別錄》之薰草,並作一氣,直認其均是今日之佩蘭,是以三者合而為一,指鹿為馬,心粗氣浮,誕妄已極。所以言其形狀,則曰方莖、葉對生,是蘇頌之所謂零陵香,以為古之薰草者也(今佩蘭莖圓,惟澤蘭則方莖)。又曰香如蘼蕪,結黑實,則《山海經》之所謂浮山薰草也。
此皆非今日通用之佩蘭。《辭典》又以《別錄》薰草之根莖中涕一條,亦列於佩蘭條中,則以古書中不可知之物,而強以今日習用藥當之,無知妄作,荒謬萬狀。此書一出,必陷後學於黑暗獄中,醫學程度當隨之墮落萬丈,編輯者縱不為自己名譽計,蓋亦思古人之書,豈可聽吾呼牛呼馬,隨意指點,無不如志,膽大妄為,罪通於天矣。
[備考]今藥肆中佩蘭,其葉長而中闊,兩頭銳,大者闊至一寸許,長可二寸余,邊有鋸齒甚疏,而芳香之氣極薄,若謂此即古之蘭草,殊未敢信。惟吾鄉別有一種名曰佩蘭葉者,蒔之盆中可作書齋清供,則芳香之氣甚烈。二月以子下種,苗青,莖微紫,圓而不方,葉兩兩相對,面青,背有紫紋,雖亦中闊,兩頭銳,而大僅如青果,邊無鋸齒,莖葉皆香,嗅之觸鼻,室中置一盆,則滿室皆聞。
白話文:
《本經》記載的蘭草被列為上品,但現在市面上卻找不到。提到蘭這個字,大家都知道,但在中藥行卻沒有人知道它是什麼,這說明它可能就是古書中記載的蘭草。古人有佩戴蘭花的習慣,這點也相當符合。然而,李時珍引用雷斅的說法,認為大澤蘭的莖葉都是圓的,根是青黃色,能夠補血、調氣,與小澤蘭截然不同。小澤蘭的葉子上有斑點,根部尖,能活血、通瘀。李時珍還說,雷斅說的大澤蘭就是蘭草,小澤蘭就是澤蘭。
蘭草的枝葉莖幹一定比澤蘭大,但現在市面上澤蘭一株就能長到三尺多,莖是方形的,粗的可達二三分;而佩蘭卻只有一尺左右,葉子尖而長,莖細如線。這很明顯不是李時珍說的蘭草。佩蘭只是氣味稍有清香,煮水喝起來微苦微辛,能疏散鬱結,治療濕熱互阻、胃氣不佳、胸悶等症狀,還算有效。
現在《醫學辭典》中提到佩蘭的功效是:宣散中焦穢濁、祛濕利氣、開胃化濁、調和脾胃、幫助水分代謝。夏天暑熱內蘊,導致口中甜膩臭氣、胸悶、打嗝酸氣、反胃、消化不良、嘔吐、不思飲食、脾虛腹脹、心腹疼痛等症狀,都可以用佩蘭治療。佩蘭稟受天地清香之氣,辛味能散滯,香味能除穢,入肺胃二經,主要作用於氣分。凡是胃中有腐敗之物,或濕熱鬱結在胸膈,都能夠清除並使之疏散。因此,口中時常有甜水的人,非用佩蘭不能去除。在夏天暑濕鬱悶的時候,佩蘭確實是開胃和中的良藥,和藿香一樣是夏季治療中焦的重要藥物。
還說佩蘭葉蒸餾的露水,氣味芳香,是夏季的清涼飲品。這都是以現在常用的藥物,來說明其治療疾病的經驗,確實是實事求是,明確而精確,不愧為藥物學的正宗。然而,又說《素問》中用蘭草治療陳腐之氣,指的就是佩蘭,這完全是臆測,不可信。甚至認為佩蘭是《別錄》中的中品藥,要知道《別錄》中品只有薰草,又名蕙草,也是古代的香草,哪裡有佩蘭的名字?這完全是憑空想像。
竟然將《素問》中的蘭、《本經》中的蘭草、《別錄》中的薰草,全都混為一談,直接認為它們都是今天的佩蘭,這簡直是指鹿為馬,太過粗心、輕率、荒謬了。說到佩蘭的形狀,又說它莖是方形、葉子是對生的,這是蘇頌所說的零陵香,以為是古代的薰草(現在佩蘭的莖是圓的,只有澤蘭的莖才是方形的)。又說它香氣像蘼蕪,結黑色的果實,這是《山海經》所說的浮山薰草。
這些都不是現在常用的佩蘭。《辭典》又將《別錄》中薰草的根莖中有黏液的描述,也列在佩蘭的條目下,這是用古書中無法確定的東西,強行說成是現在常用的藥物,真是無知妄作,荒謬至極。這本書一旦出版,必定會讓後來的學習者陷入黑暗之中,醫學水平也會隨之大幅下降。編輯者縱使不為自己的名譽著想,也應該考慮到古人的書籍,怎麼可以任由我們指鹿為馬,隨意解釋?實在是膽大妄為,罪該萬死。
現在藥店賣的佩蘭,葉子長而中間寬,兩頭尖,大的寬度有一寸左右,長度可達二寸多,邊緣有稀疏的鋸齒,香味非常淡。如果說這是古代的蘭草,實在難以置信。只有我老家還有一種叫做佩蘭葉的植物,種在盆裡可以當作書房的清供。它的香味非常濃烈,二月播種,幼苗是青色,莖微微發紫,圓而不方,葉子兩兩相對,正面是青色,背面有紫色紋路,雖然中間也寬,兩頭尖,但大小只有青果那麼大,邊緣沒有鋸齒,莖葉都很香,聞起來香氣撲鼻,只要在屋裡放一盆,整個房間都充滿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