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五 (6)
卷之五 (6)
1. 細辛
石頑謂:辛溫能散,凡風寒風濕,頭痛、口瘡,喉痹、䘌齒諸病用之,取其能散浮熱,亦火鬱發之之義。
壽頤按:所謂火鬱者,有火鬱結於內,而外寒束之不能透泄,則升陽所以散火,其鬱得泄,而表邪自解。若本自氣火上浮,而亦誤投溫散,則教猱升木,為禍尤烈。
[正訛]自陳承《本草別說》謂細辛單用末,不可過一錢,多則氣悶塞不通者死,後人無不宗之。竊謂細辛芳烈之品,本以氣勝,自無重用之理。然開泄之性,走竄有餘,若謂耗散正氣,誰曰不然,而反謂氣悶不通,豈不令人捧腹。仲淳謂氣味過烈,不可過用,石頑謂辛之極者,不可過用,庶幾近之。
[禁忌]仲淳謂:內熱火炎,上盛下虛,血虛頭痛,陰虛咳嗽者,禁用。石頑謂:火鬱頭痛,發熱咳嗽者戒之,以辛烈耗散正氣也。
壽頤按:大辛大升,豈獨耗氣,甚且動血,凡是陰虛,直同鴆毒。
白話文:
石頑說:細辛性味辛溫,能夠發散。凡是風寒、風濕引起的頭痛、口瘡、喉嚨痛、牙齦腫痛等疾病,都可以使用細辛,是取它能夠散發體表的虛熱之效,也是火氣鬱積在體內,用發散的方式來疏通的道理。
壽頤認為:所謂火鬱,是指火氣鬱結在體內,被外來的寒氣束縛住而無法宣洩,這時用升散陽氣的方式,就能夠疏散火氣,鬱結的火氣得以宣洩,體表的邪氣自然就解除了。但如果本身就是氣火向上浮動,卻也誤用溫散的藥物,就像教猴子爬樹一樣,反而會造成更嚴重的禍害。
《藥性辨正》中提到,從陳承的《本草別說》開始,就說細辛單獨使用磨成粉末時,不可以超過一錢,如果用量太多,就會因為氣機鬱悶不通而導致死亡,後代的人也都遵從這個說法。我認為細辛這種芳香而藥性強烈的藥物,本來就以藥氣強盛為主,自然沒有大量使用的道理。然而它的開散之性,走竄的力量很強,若說它會耗散正氣,誰敢說不是這樣呢?反而說它會氣悶不通,豈不是令人捧腹大笑。仲淳說它氣味過於強烈,不可過量使用;石頑說它是辛味最極端的藥物,不可過量使用,這才比較接近事實。
仲淳認為:體內有熱,火氣旺盛,上焦火盛而下焦虛弱,血虛引起的頭痛,陰虛引起的咳嗽,都禁止使用細辛。石頑認為:因為火鬱引起的頭痛,發熱咳嗽,要戒用細辛,因為它辛烈耗散正氣。
壽頤認為:細辛藥性大辛大升,不只是耗氣,甚至還會動血,凡是陰虛體質的人,使用細辛簡直和喝毒藥沒兩樣。
2. 當歸
《本經》:「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中,婦女漏下,絕子,諸惡創瘍金瘡,煮飲之。」
《別錄》:「辛,大溫。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痙,汗不出,濕痹,中惡客氣,虛冷,補五臟,生肌肉。」
[正義]當歸,味辛而甘,其氣溫,故能勝寒,氣味俱厚,故專入血分,而亦為血家氣藥。《本經》主咳逆上氣,溫散寒飲之法也。主溫瘧寒熱,則溫潤以疏外感之邪也。洗洗讀為灑灑,即灑淅惡寒之意;《大觀》本洗音癬,亦擬其音;孫氏問經堂本洗字不重,而以《大觀》音癬分注之,恐是脫一洗字。
婦人漏下、絕子,則為血虛不足者言,當歸溫經益血,固其專職,《金匱》芎歸膠艾湯,本是婦科血虛氣寒之主藥,《局方》四物湯之所自出也。瘡瘍、金瘡,皆傷耗血液之病,溫養補血,潰瘍虛證,是其所宜。而腫瘍初起,氣滯血凝,溫通活血,亦能散腫,惟血熱實邪所宜斟酌,弗重任以助溫升可耳。
《別錄》溫中止痛,以中氣虛寒,絡脈結滯者言之,辛溫補虛,宣通血氣,固其所宜,除客血者,則血行失道,瘀滯未通者耳。歸尾辛溫善行,輔以行瘀之品,即為疏逐惡血主將。「內塞」二字,雖似為瘀滯而言,然文字似嫌不典,或塞為寒字之誤,則當歸建中一法,固是正宗。
中風痓者,即角弓反張之風痙(痓是古字,痓即痙之隸變,《玉篇》雖有痓字,訓惡,然漢隸至巠不別,數見不鮮,實即一字,鑿鑿可據),古人不知有氣血沖腦之病源,凡治此證,多主溫升以驅外風,勢必利少害多,助桀為虐,當歸治痙,雖能活絡,必與血沖腦經之理背道而馳,不可不更弦改張,庶幾為二千年醫學補此缺陷。補五臟者,臟本屬陰,以血為體,當歸補血,於理最純。
生肌肉者,氣血和煦,自然豐肌澤肉耳。
[廣義]甄權:止嘔逆(是胃寒食入反出之嘔吐,辛溫以振動清陽,溫養胃氣,斯嘔可止。若胃火上衝,食不得入者,非其治也)。又主虛勞寒熱(則養血和血,固是虛人主宰,然陰虛生熱,勞瘵骨蒸者,辛溫升動,不可重任)。又主下痢腹痛(則滯下膿血者,病入營分,歸能和血,兼行氣滯,未始非引導良藥。
初起實證,以助導滯諸藥,宜用歸尾,為效最捷,即滯下無血者,用以行氣,亦有專長。但濕熱盛時,須知斟酌,不可過劑,而久痢元虛,清氣下陷,可用歸身以調和氣血,溫升清陽,亦是要藥)。又治女人瀝血腰痛(則補血宣絡之功)。又治崩中。(亦舉陷升清之主,但暴崩火旺之時,宜用歸頭炒黑,升而止之,生用辛溫,助其鼓盪,反為大害)。
大明:主癥瘕,腸胃冷(固溫中兼補兼通之妙用)。又謂一切風,一切氣,補一切勞(則太嫌氾濫,失之膚淺矣)。
白話文:
當歸
**《本經》說:**味道甘甜,性溫和,主要治療咳嗽氣喘、瘧疾引起的忽冷忽熱、皮膚感覺發冷(像在水中浸泡後又被風吹的感覺),婦女產後出血不止、不孕、各種惡性瘡瘍和外傷,都可以煮水服用。
**《別錄》說:**味道辛辣,藥性大溫。能溫暖身體、止住疼痛,清除體內阻塞的瘀血,治療中風抽搐、不出汗、濕痺、中邪和虛寒等症狀,還能補養五臟、促進肌肉生長。
[正義] 當歸味道辛甘,藥性溫和,所以能驅散寒氣。它氣味濃厚,主要作用於血液,同時也是補血的氣藥。《本經》說它能治療咳嗽氣喘,是因為它能溫散體內的寒飲。治療瘧疾引起的忽冷忽熱,是因為它能溫潤身體,疏散外邪。所謂的「洗洗在皮膚中」,應該是「灑灑」的意思,形容身體怕冷發抖。古書《大觀》將「洗」字讀作「癬」,也是根據它的發音。孫氏《問經堂》認為「洗」字應該重複,並在《大觀》的基礎上標注讀音,可能是因為漏了一個「洗」字。
婦女產後出血不止、不孕,是因為體內血虛不足。當歸能溫通經絡、補益血液,這是它的主要功效。《金匱》的芎歸膠艾湯,就是治療婦科血虛氣寒的主要藥方,《局方》的四物湯也由此而來。瘡瘍和外傷都會損傷血液,當歸的溫補作用對治療潰瘍虛證非常適合。對於腫瘤初期,氣滯血瘀的情況,當歸能溫通活血,也可以幫助消腫。但是對於血熱實邪的症狀,就應該謹慎使用,不宜過量,以免助長熱勢。
《別錄》 中說的溫中止痛,是指治療中氣虛寒、絡脈阻塞的情況。當歸的辛溫特性可以補虛、疏通血氣,因此非常適合。而清除客血,是指治療血液運行不暢、瘀血阻塞的情況。當歸尾部具有辛溫走竄的特性,配合其他活血化瘀的藥物,能成為疏通瘀血的主要藥力。「內塞」兩個字,雖然看起來是指瘀滯,但文字似乎不夠典雅,或許是「寒」字的誤寫。如果這樣理解,當歸溫中補虛的功效,也符合經典的用法。
中風抽搐,也就是角弓反張的風痙,古人並不了解氣血衝腦的病因。他們治療這種病症,多用溫升散風的方法,但這樣往往弊大於利,反而助長了病情。當歸雖然能活絡經脈,但與現代醫學認為的氣血衝腦的理論背道而馳,需要改變思路,或許能為兩千年的醫學彌補這個缺陷。至於補五臟,是因為五臟屬於陰,以血為本,當歸能補血,符合這個道理。
生肌肉是因為氣血調和,身體自然會肌肉豐滿,皮膚潤澤。
[廣義]
甄權 認為,當歸能止住嘔吐(適用於胃寒、食物難以消化而反吐的情況。當歸能以辛溫之性振奮清陽,溫養胃氣,從而止吐。但如果是由於胃火上衝、食不下咽的情況,則不適合用當歸治療)。又能治療虛勞寒熱(當歸能養血和血,對於虛弱的人來說是主要藥物,但是對於陰虛發熱、肺結核等情況,由於當歸辛溫升動的特性,不宜過量使用)。又能治療腹瀉腹痛(當歸能調和血液,兼具行氣的作用,對於下痢膿血、病情深入血分的情況,可以作為引導藥物)。
對於初起病情,實證的腹瀉,宜用當歸尾來配合其他導滯藥物,效果最好。即使是沒有出血的腹瀉,用當歸行氣也有獨到之處。但是如果體內濕熱旺盛,就要謹慎使用,不能過量。對於久病體虛、清氣下陷的情況,可以用當歸身來調和氣血、溫升清陽,也是重要的藥物。當歸還能治療婦女產後出血腰痛(因為它具有補血、疏通經絡的作用),也能治療崩漏(可以幫助提升下陷的氣血,但如果崩漏是由於火旺引起的,就要用炒黑的當歸頭來止血,如果用生的當歸,反而會助長血流,造成危害)。
大明 認為,當歸能治療癥瘕、腸胃虛寒(兼具溫中、補益和疏通的作用),並且認為它能治療各種風證、各種氣證,以及各種勞損(這樣說法太過寬泛,顯得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