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五 (5)
卷之五 (5)
1. 細辛
《本經》:「味辛,溫。主咳逆,頭痛堖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
《別錄》:「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滯結,除喉痹,齆鼻不聞香臭,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臟,益肝膽,通精氣。」
[考異]《本經》主咳逆之下,瀕湖《綱目》有「上氣」兩字,孫星衍問經堂輯本無之。堖,《說文》:頭髓也。今本皆作腦,後出字。
[正義]細辛,味辛氣溫,稟陽升之性,闢除風寒濕邪,而芳香最烈,其氣直升,故善開結氣,宣泄鬱滯,而能上達巔頂,通利耳目。又根荄盈百,極細且長,則旁達百骸,無微不至,內之宣絡脈而疏通百節,外之行孔竅而直透肌膚。《本經》主咳逆者,以寒飲作咳而言,非痰熱氣衝之咳,可以並治。
頭痛腦動,則真寒犯腦之痛,所謂真頭痛者,手足清冷至節,朝發夕死,是寒水暴溢,汩沒微陽,非得此大辛大溫之品,無以御陰霾而回陽氣,正與肝膽陽邪上攻擾腦之頭痛,冰炭殊途,遙遙對峙。百節拘攣,即風寒痹著之症;死肌者,亦為寒濕所痹而頑麻不仁,此皆辛溫宣絡之正治,固不可與血虛熱痹作一例觀。
所謂明目、利九竅者,以能振動清陽之氣,而過甚言之,須知溫升開竅之品,通陽有餘,傷陰亦捷,斷無久服之理,《本經》中似此弊竇,殊是不少,蓋皆方術之士附會為之,必非上古醫學正軌。
《別錄》溫中下氣、破痰,即《本經》主寒飲咳逆之正治。利水道者,陽氣無權,而腎與膀胱不司宣泄,溫腎通陽則水道自利,非濕熱蘊結,及津液枯涸之癃閉可知。開胸中滯結者,中陽不宣,則胸脘痹窒,凡當心結痛,脅肋支撐,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等證,屬於飲邪凝聚,大氣不司旋運者,非溫和燠煦不為功,細辛稟陽和之氣,助其乾運,譬如旭日當天,而群陰退舍,滯結安有不開之理。
除(注:原為「陰」,顯誤,改)喉痹者,亦是寒痰凝塞之痹,非陰虛火炎之喉痹所可妄試。鼻齆,亦以肺受外寒言之,正與風熱痰火上壅,而燥金失其清肅者相反。若風癇癲疾,則古人無不共認為風寒外受,法當溫散,豈知肝陽痰熱,氣升火升,最多此病,誤與溫散,適藉寇兵,此古人之疏,似亦不必強為諱飾。而其餘下乳、發汗、行血等諸般功用,無非溫通二字足以盡之矣。
[廣義]甄權謂:治嗽,去風濕痹(亦仍《本經》之舊)。又治風眼淚下(則清陽不升之迎風流淚也)。
弘景謂:含之去口臭。(則芬香固可以闢穢,然口臭多由胃火,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揚湯止沸,何如釜底抽薪之為愈乎)?
海藏謂:潤肝燥,治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壽頤按:督脈為病,純由精血大衰,絡脈失養,以致脊強反折,謂為肝燥,未可厚非。然先天腎陰,幾於耗竭,大補肝腎真陰,恐亦難臻速效。細辛之溫,稍稍引經,以通陽氣,雖無不可,然竟以辛之一字,謂潤肝腎,而視為此證主藥,其弊何如,學者當自知之。
白話文:
細辛
《神農本草經》記載,細辛味辛性溫,主治咳嗽氣逆、頭痛頭暈目眩、關節拘攣、風濕痹痛、肌肉麻木等症狀,長期服用可明目,通利九竅。
《名醫別錄》補充,細辛可溫中降氣、化痰、利尿、消除胸中鬱結、治療喉嚨阻塞、鼻塞嗅覺失靈、風癇癲疾、乳房腫塊、汗不出、血行不通等症狀,並能滋養五臟、益肝膽、通暢精氣。
考證方面,《神農本草經》中「咳逆」之下,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增加了「上氣」二字,孫星衍則認為經書原本並無此字。 「堖」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頭髓,現今版本多作「腦」,「腦」字出現較晚。
細辛味辛性溫,具有向上升發的特性,能驅除風寒濕邪。其芳香氣味強烈,氣直上行,善於開通閉塞之氣,疏通鬱滯,並能上達頭頂,通利耳目。細辛根莖細長且多,能深入百骸,無處不及,內可疏通經絡,外可通利孔竅,直達肌膚。《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治咳嗽氣逆,指的是寒飲引起的咳嗽,而非痰熱氣衝引起的咳嗽。
頭痛頭暈目眩,指的是寒邪侵犯腦部引起的頭痛,也就是所謂的「真頭痛」,症狀常伴隨手足冰冷,甚至可能朝發夕死,這是寒水暴溢,淹沒陽氣所致。只有這種辛溫之力強大的藥物,才能抵禦寒邪,回陽救逆。這與肝膽陽邪上攻擾腦引起的頭痛截然不同,不可混為一談。關節拘攣是風寒痹症;肌肉麻木也是寒濕痹阻所致。這些都屬於辛溫藥物宣通經絡的適應症,不可與血虛熱痹混淆。
所謂明目、利九竅,指的是細辛能振奮清陽之氣,但這只是誇張的說法。溫熱開竅的藥物,雖然能通利陽氣,但也容易傷陰,因此不可久服。《神農本草經》中類似這樣的誇大之詞並不少見,大多是後世醫家附會而成,並非上古醫學的正軌。
《名醫別錄》中提到的溫中降氣、化痰,正是治療《神農本草經》中所述寒飲咳嗽的正確方法。利尿指的是陽氣不足,腎與膀胱不能正常排泄,溫腎通陽則尿液自然排出,這與濕熱蘊結或津液枯竭導致的小便不利不同。消除胸中鬱結指的是中陽不宣,導致胸悶氣滯,凡是心絞痛、脅肋疼痛、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等症狀,都屬於飲邪凝聚,氣機運行不暢,需要溫暖煦養才能奏效。細辛具有溫和的陽氣,能促進氣機運轉,如同旭日東昇,陰邪退散,鬱結自然消除。
治療喉嚨阻塞也是針對寒痰凝滯所致,而非陰虛火旺引起的喉嚨痛。鼻塞也是由於肺受外寒,這與風熱痰火上壅,燥金失司清肅的情況不同。至於風癇癲疾,古人普遍認為是風寒外侵所致,應當溫散治療。但事實上,肝陽痰熱、氣火上炎也是此病的重要病因,如果誤用溫散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這是古人治療上的疏忽,也不必過於隱瞞。其他諸如催乳、發汗、活血等功效,都可以用溫通二字概括。
其他醫家觀點:甄權認為細辛能治療咳嗽,去除風濕痹痛;還能治療迎風流淚(清陽不升)。陶弘景認為細辛可以含服去除口臭(芳香之氣可以祛除穢氣,但口臭多由胃火引起,治標不治本)。寇宗奭認為細辛能滋潤肝燥,治療督脈病變引起的腰背強直。
李時珍評注:督脈病變主要是由於精血虧虛,經絡失養導致的腰背強直。說其為肝燥,也不能完全否定。但先天腎陰幾乎耗竭的情況下,即使大補肝腎真陰,也很難快速見效。細辛溫熱之性,略微引導經氣,通達陽氣,尚可接受。但單憑其辛味,就認為能滋潤肝腎,並作為此病的主藥,其弊端很大,學者應當明白。
石頑認為:細辛辛溫能散,凡風寒風濕、頭痛、口瘡、喉嚨阻塞、牙痛等病症,都可以使用細辛,取其能散發浮熱,以及治療火鬱的功效。
李時珍評注:所謂火鬱,指的是火鬱結於內,而外寒束之不能透泄,此時升陽散火,鬱氣得泄,表邪自然解除。但如果本身就是氣火上浮,卻又誤用溫散藥物,則如同火上澆油,禍害更大。
糾正錯誤:自陳承的《本草別說》以來,就認為細辛單用不可超過一錢,否則會因氣悶不通而死,後人多遵循此說。我認為細辛芳香強烈,本來就不宜大量服用。但細辛走竄之力強,確實容易耗散正氣,但說會因氣悶不通而死,則顯得荒謬。 寇宗奭認為細辛氣味過烈,不宜過量使用,石頑也認為辛味太烈的藥物不宜過量,他們的觀點比較接近。
禁忌:寇宗奭認為:內熱火旺、上盛下虛、血虛頭痛、陰虛咳嗽者禁用。石頑認為:火鬱頭痛、發熱咳嗽者忌用,因為辛烈之性會耗散正氣。
李時珍評注:辛溫大熱之品,不僅耗氣,更能擾動血氣,凡是陰虛者,如同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