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五 (4)
卷之五 (4)
1. 菊花
繆所稱血線疔,蓋即紅絲疔,有一痕紅暈,自瘡口上竄,直過肘、膝者(紅絲疔,惟手指、手腕最多,而足指、足跗間有之,故言上過肘膝),治皆以內服大劑清解為主,但知外治,斷不可恃,仲淳治瘍,非其所習,似此泛辭,不足徵也。
[發明]菊在古時止有黃華一種,而近則園林之蒔藝,千紅萬紫,色相最多,可謂百卉中絕無僅有之奇品。蓋自經騷人韻士,矜嘗孤芳,而扦接之法最多,遂覺變化雛奇,不可方物,其實則花色雖殊,而氣味性情,亦尚無甚大別(吾嘉藝菊,自明季以來,頗有研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其以極大花朵,養之極老,經老不剪,聽其自干,明年即以此枯花播種,亦發新芽,是為子種。
二三年後,方能著花,則形色必與老花不同,以此知菊之花色最多,殆古人即以此法造成也),惟正名定分,仍當屬之黃華。而近今藥物恆用之品,則以杭產黃色小華為正;而杭產白色之小花,其氣味醇靜,味最甘緩,清香幽韻,尤為過之。若白色大花之產於古亳者,氣味殊覺辛烈,則功力亦未免不純,是在用之者量能器使,必不可作一例觀。
此外,更有野菊一種,隨處多有,花葉皆細,蕊小如豆,色亦正黃,氣則悍烈,其味尤苦,葉瘦而老,亦可作瘍科敷藥。自檜以下,殊不足道,雖亦是晚節之附庸,然婢學夫人,不脫小家伎倆矣。
白話文:
繆先生所說的「血線疔」,大概就是紅絲疔,這種病症會有紅暈,從瘡口往上蔓延,甚至超過手肘、膝蓋(紅絲疔最常發生在手指、手腕,也有可能在腳趾、腳背,所以才會說蔓延過肘膝)。治療方式都以內服大量清熱解毒的藥物為主,只依靠外敷治療是不可靠的。仲淳先生治療瘡瘍並非他的專長,他所說的這些泛泛之論,不足以採信。
[考證]古代菊花只有黃色一種,但現在園林中栽培的菊花,色彩千變萬化,可說是花卉中最獨特的品種。這應該是自從文人雅士讚賞菊花的孤傲清高,而有了許多嫁接的方法,才導致菊花如此多樣。實際上,菊花的花色雖然不同,但氣味和性質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我家栽種菊花,從明朝末年以來,頗有研究,遺留下來的風俗習慣,至今仍然存在。他們會將極大的花朵養到極老,老了也不修剪,讓它自然枯乾,隔年再用這些枯花來播種,也會長出新芽,這就是子種。經過二、三年後,才會開花,而花朵的形狀和顏色必定會和老花不同。由此可知,菊花的花色如此多樣,大概是古人使用這種方法培育出來的)。但若要正名區分,仍應以黃色菊花為正宗。現在藥材常用的,是以杭州出產的黃色小菊花為上品;而杭州出產的白色小菊花,氣味溫和寧靜,味道甘甜柔緩,清香幽雅,更勝一籌。至於古亳州出產的白色大菊花,氣味較為辛辣,藥效不免不夠純粹,使用時需根據情況來斟酌,不能一概而論。
此外,還有一種野菊花,到處都有,花和葉子都很細小,花蕊小如豆,顏色也是正黃色,氣味卻強烈,味道也特別苦澀,葉子瘦而老,也可以當作瘡瘍科的外敷藥。至於其他晚開的菊花,就不值得一提了,雖然也是晚開花的附庸,但就像婢女學夫人,還是脫離不了小家氣。
2. 白滁菊
[發明]此菊為滁邑特產,色白而氣味不烈,清芬微甘,能和肝陰,潤肝燥,近世醫家甚重之,但性較柔馴,肝火熾盛者,非其所能勝任耳。
白話文:
白滁菊
這種菊花是滁州的特產,顏色潔白,氣味不濃烈,清香微甜,能滋養肝陰,潤澤乾燥的肝臟。現代醫生很重視它,但它的藥性比較溫和,肝火旺盛的人,它就起不了作用了。
3. 菊米
[發明]此浙江遂昌縣石練山中之特產,雖亦是野菊之類,而顆粒尤小,其大僅等於綠豆之細小者。土人採之,視如珍品,芬香清冽,最耐久藏,味不甚苦,瀹茗頗佳。蘭校同學吳子鶴亭,持贈一器,嘗之可口,覃覃長味,亟為志之。
白話文:
菊米是浙江遂昌縣石練山特產,屬於野菊花的一種,但顆粒非常小,只有綠豆那麼大。當地人視為珍品,香味芬芳清新,而且非常耐保存,味道不太苦,泡茶非常不錯。我的蘭校同學吳子鶴亭送給我一些,嚐起來味道很好,久久回味,因此特地記錄下來。
4. 艾
《別錄》:「艾: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吐血,下痢,下部䘌瘡,婦人下血,利陰氣,生肌肉,闢風寒,使人有子。」
[正義]艾性純陽,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入藥以蘄州產者為上。古人灸法,本無一病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故《別錄》以灸字冠主治之首,其作煎以下,則湯液之治療也。止吐血者,宜生用,取其辛開,以疏經絡之壅。然溫升之性,必與上溢之證不合,古人有四生丸之制,以柏葉、荷葉、生地之清肅下降者為主,而反佐以艾葉之辛溫,欲其同氣相求,易於桴應,非艾之物,可以止上升之吐衄也。其治下利,則以裡寒泄瀉而言,辛溫升舉,固其所宜。
下部䘌瘡,濕熱生蟲之恙,苦溫燥濕,艾能殺蟲,是其專職。婦人下血,則中氣虛寒,下焦無攝納之權,以致血行失道,無故妄下,《金匱》膠艾湯溫經升舉,固陰和陽,是其正治,非治血熱妄行之下血也。生肌肉者,虛弱之人,血少消癯,得此溫養之,則血氣旺而肌自豐。
亦有潰瘍,氣血兩虛,陽不運則新肌不長,艾能溫煦以利脈絡,而肌肉易長,若熱多液耗者,非其治也。闢風寒者,固溫和燠煦之所長,使人有子,則即芎歸膠艾湯之專功,蓋古者最多虛寒之體,觀《千金》求嗣門中,多主溫養,其義可知。然在今日,則又血虛內熱,癯瘠消瘦者比比而是,若誤讀《本經》生肌、有子之說,而不分涇渭,謬附古書,其害亦不可勝數矣。
[廣義]弘景謂:搗汁服,止傷血(蓋即四生丸之主治)。又稱殺蛔蟲(亦《本經》治䘌瘡之義也)。
蘇恭謂:主衄,下血,膿血痢(亦惟氣虛多寒,血失故道者可用,而一切血熱、血滯、衄血、下血之痢,寧非鴆毒)?
甄權謂:苦酒作煎,治癬甚良(是外治殺蟲燥濕之法。又謂搗汁飲,治心腹一切冷氣。則純陽勝寒之明證矣)。
海藏:治帶脈為病,腰溶溶如坐水中(是腎氣虛寒,濁陰泛溢之病,艾葉溫腎,且逐水氣也)。
石頑謂:走肝脾腎三經,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和,凡素有虛寒痼冷及婦人濕鬱帶漏之病,宜以艾葉和歸、附諸藥治之;艾附丸調經而溫子宮,兼主心腹諸痛;膠艾湯治虛痢,又妊娠產後下血;雷火針同丁香、麝臍熨寒痹攣痛,老人臍腹畏冷,及寒濕腳氣,以熟艾入布兜之。惟陰虛火旺,血燥生熱及宿有失血病者為禁。
有人患風瘙癮疹,不時焮發,以絹裹擦之即消(亦取其溫散開發之力)。
白話文:
艾
艾味苦、性微溫,無毒。主要用於灸療法治療各種疾病,也可煎湯服用。能止吐血、治下痢、治療下體濕疹,以及婦女下血,能滋陰、生肌、驅除風寒,並能幫助生育。
艾的藥性純陽,能補充人體陽氣,治療元氣衰竭。以蘄州所產的艾葉為最佳。古代的灸法,幾乎沒有治不好的病,艾葉的功用,以灸法為最,所以《別錄》將灸列為首要療效,煎服則是另一種治療方法。止吐血宜生用,利用其辛辣開通經絡阻塞的作用。但因其溫升的特性,不適用於上焦出血的症狀。古方四生丸,以柏葉、荷葉、生地等清熱降火之藥為主,佐以艾葉的辛溫之性,藉此協同作用,以達到止血的目的,而非單靠艾葉就能止住上焦出血。治療下痢,是指因體內寒邪導致的泄瀉,艾葉辛溫升舉,正符合治療此症的需要。
治療下體濕疹,是濕熱生蟲引起的疾病,艾葉苦溫燥濕,能殺蟲,這是它的專長。婦女下血,多因中氣虛寒,下焦缺乏攝納能力,導致血液運行失常而妄下,金匱要略的膠艾湯溫經升舉,固護陰陽,是治療此症的正治方法,而非治療血熱妄行引起的下血。艾葉能生肌,體虛之人,血少消瘦,服用艾葉能溫養身體,使血氣旺盛,肌肉自然豐滿。
潰瘍也是一樣,氣血兩虛,陽氣不足,新生的肌肉便無法長出,艾葉能溫煦身體,促進血液循環,使肌肉更容易長好,但若體內熱盛液體耗損,則不宜使用艾葉。艾葉能驅除風寒,這也是它主要的功效。幫助生育,是芎歸膠艾湯的功效所在,古代人體虛寒者較多,參閱《千金要方》求嗣的章節,多以溫養為主,其道理可見一斑。但現代人血虛內熱,消瘦的人更多,如果誤讀《本經》中生肌、有子的記載,不加區分地照搬古書,其危害將不可估量。
弘景說:搗碎艾葉取汁服用,能止血(這與四生丸的主治相同)。還能殺蛔蟲(這與《本經》中治療濕疹的功效相同)。
蘇恭說:能治鼻出血、下血、膿血性痢疾(只有氣虛寒邪,血液運行失常者才可以使用,其他一切血熱、血瘀、鼻出血、下血的痢疾,艾葉反而有害)。
甄權說:用苦酒煎服,治療癬病效果很好(這是外用殺蟲燥濕的方法)。又說搗碎取汁飲用,能治療心腹一切冷氣,這是艾葉純陽勝寒的明證。
海藏說:治療帶脈病,腰部酸軟,像坐在水裡一樣(這是腎氣虛寒,陰邪外溢的病症,艾葉溫腎,還能祛除水濕)。
石頑說:艾葉走肝、脾、腎三經,能驅除一切寒濕,將肅殺之氣轉化為溫和之氣,凡是素體虛寒或婦女濕鬱帶下者,都宜用艾葉與當歸、附子等藥物一起治療;艾附丸調經溫宮,還能治療心腹諸痛;膠艾湯治療虛寒性痢疾,還能治療妊娠產後下血;雷火針法中,艾葉與丁香、麝香一起溫熨寒痹攣痛,老人臍腹畏寒,以及寒濕腳氣,都可用熟艾裝入布袋中使用。但陰虛火旺、血燥生熱以及過去曾失血過多者禁用。
有人患風瘙癮疹,反覆發作,用絹布裹著艾葉擦拭患處,就能消退(這也是利用艾葉溫散開通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