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8)

1. 地膚子

《本經》:「味苦,寒。主旁光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旁光,今本作膀胱)

《別錄》:「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

[發明]地膚子苦寒泄熱,止有清導濕熱,通利小便之用。《本經》又謂其補中,益精氣,《別錄》稱其強陰者,乃濕熱不擾,而陰精自安之意,斷不可拘泥字面,認為補益之品。陳藏器乃謂眾病皆起於虛,虛而多熱者,加地膚、甘草,可謂顢頇已極,張石頑從而和之,大不可解。《別錄》又主疝瘕,甄權謂治陰㿗,皆惟濕熱內蘊者可用,若虛寒氣滯,大非所宜。

白話文:

地膚子味苦性寒,能治療膀胱濕熱、促進排尿、滋補中氣、增強精氣。它還能清除皮膚濕熱、治療瘡瘍、疝氣和腹部腫塊,增強男性性功能。

地膚子苦寒,能清泄體內濕熱,利尿。古籍中記載它能補益中氣、精氣,增強男性性功能,這是因為它能清除濕熱,使陰精自然安穩,不應過於執著於字面意思,認為它是補益藥物。有人認為所有疾病都源於虛弱,虛弱且伴有內熱者,可用地膚子與甘草同用,這種說法過於籠統。另有古籍記載地膚子能治療疝氣和腹部腫塊,治療陰部腫痛,但都只適用於濕熱內蘊的情況,若為虛寒或氣滯所致,則不宜使用。

2. 王不留行

《本經》:「味苦,平。主金創,止血,逐痛,出刺,除風痹,內寒。」(創,今本作瘡)

《別錄》:「味苦、甘,平。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瘻,乳婦人難產。」

[發明]王不留行,通利迅疾,故得此名。言雖有王命而不能留其行,則流利之性峻矣。其味又苦,則泄降下行,惟熱結者為宜。《本經》主金瘡止血,逐痛刺,《別錄》止心煩鼻衄,癰疽惡瘡,皆清火活血之用。除風痹者,風熱壅於經絡也,而風寒、寒濕,非其治矣。惟《本經》「內寒」二字,殊不可解,李氏《綱目》引作內塞,當即瀕湖所改,似非訛字,然別本皆作寒,是當存疑,不必強解。

又治產難,通乳汁;甄權謂治風毒,通血脈;《日華》謂主遊風風疹,婦女月事不勻;瀕湖謂利小便;景岳謂利陽明衝任血海,通經滯不調;石頑謂走而不守,長於利竅,皆以破結宣導為功。苟屬虛體,慎弗輕投,而妊娠尤為大禁。

白話文:

王不留行

王不留行味苦性平,能治療外傷出血、止痛、排出刺物,以及治療風濕痺痛和內寒症。 它還能治療心煩意亂、鼻出血、癰疽、惡瘡、廔管,以及婦女難產。

王不留行藥效迅速,因此得名。其藥性迅速通利,味道又苦,具有瀉下之效,適合治療熱邪鬱結的病症。它能治療外傷出血、止痛、排出刺物,以及心煩意亂、鼻出血、癰疽惡瘡等,都是因為它能清熱活血。治療風濕痺痛,適用於風熱阻滯經絡的病症,但風寒、寒濕痺痛則不適用。至於「內寒」一說,解釋存疑,不必深究。

王不留行還能治療難產,促進乳汁分泌;也能治療風毒,通利血脈;主治遊走性風疹,以及婦女月經不調;還能利尿;更有活血通經的作用。它能破除瘀結,疏通經絡。但對於虛弱體質者應慎用,孕婦更應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