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四 (9)
卷之四 (9)
1. 漏蘆
《本經》:「味苦、咸,寒。主皮膚熱,惡創,疽痔,濕痹,下乳汁。」(創,今作瘡)
《別錄》:「大寒。主熱氣,瘡癢如麻豆,可作浴湯。」
[發明]漏蘆,滑利泄熱,與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過之,苟非實熱,不可輕用,不獨耗陰,尤損正氣。《日華》謂通小腸,治泄精,溺血,腸風,乳癰,排膿止痛,通經脈。皆惟實熱之證,可以暫用。石頑謂苦寒解毒,利竅殺蟲,排膿消腫。古治癰瘍以漏蘆湯為主藥,蓋咸能軟堅,苦寒清熱解毒之功。
然服之必瀉,則熱從下出,故氣虛者非其所宜,而妊婦尤為切禁。
附:漏蘆湯方:漏蘆、連翹、生草、大黃、生耆,治癰疽熱證。
壽頤按:此湯惟實熱壅結宜之。其用黃耆,蓋欲以監製其迅利,然補氣之藥,以治癰腫,究屬非宜,若曰彼此牽制,欲其虛實二家,無投不利,則模稜兩可,必無桴應之理,此成方之所以不可混用也。惟在臨證時審其虛實寒熱,而知所損益,然後可以恰當病機耳。
白話文:
漏蘆味苦鹹性寒,能治療皮膚發熱、瘡瘍、疽、痔瘡、濕痺和催乳。
它性極寒,能治療因熱氣引起的皮膚瘙癢(像麻豆一樣的癢),也可作沐浴藥材。
漏蘆性滑利,能泄去體內熱邪,與王不留行功效相近,但其寒苦之性更勝一籌,直接洩瀉。若非實熱證,不可輕易使用,以免耗損陰氣,甚至傷及正氣。古籍記載它能通利小腸,治療遺精、尿血、腸風、乳腺炎,並能排出膿液、止痛、通經活絡。但這些功效僅限於實熱證,只能暫時使用。 漏蘆苦寒能解毒、通利竅道、殺蟲、消腫排膿。古方治療癰疽瘍瘡常用漏蘆湯,這是因為它能軟化堅硬腫塊,並具有苦寒清熱解毒的功效。
然而服用漏蘆必定會導致瀉下,熱邪從下排出,因此氣虛者不宜服用,孕婦更應絕對禁止。
附:漏蘆湯由漏蘆、連翹、生草、大黃、生黃耆組成,用於治療癰疽熱證。
此方僅適用於實熱壅結的病症。方中使用黃耆,目的是為了制約漏蘆的峻利之性,但用補氣藥物治療癰腫,本就不合適。若說黃耆與漏蘆互相牽制,以達到虛實兼顧的目的,則顯得模糊不清,療效難以預期。因此,此成方不可盲目套用。醫生必須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情況,增減藥物,才能準確地針對病機。
2. 甘蕉、蘘荷
[發明]甘蕉、蘘荷,諸家本草皆分為二。考《說文》襄荷,一名葍蒩;《廣雅》:襄荷,蓴苴也;葍蒩、蓴苴,其音甚近。《楚辭》王注又作蓴菹,《古今注》又作𦹫苴,《史記·司馬相如傳》又作猼且,《漢書》則又作巴且,文穎注,一名巴蕉,轉展變遷,此後世芭蕉之名所由來也,此皆巴蕉、襄荷本為一物之明證。《古今注》謂𦹫苴色紫,襄荷似𦹫苴而白;蘇頌謂紅蕉,如火炬,是又以花之色為分別。
《廣韻》則云蓴苴,大襄荷名。是又以大小分也。今按:蕉花雖曰有白、有綠、有紫,而性質皆同,無所用其區別,最為喜陰而惡陽,府之牆隅則茂,移植高曠則萎,陰寒之性,已可概見。惟南方閩粵溫暖之地,結實最繁,大江以南,最不易見其一花,此為陰寒性質,一遇霜霰,即已黃落,不勝天氣之寒涼也。
是以其果味雖甘美,氣則大寒,能清肺胃熱邪,通大腸燥結,凡燥火之人,生津止渴頗佳,而非陽氣有餘者,不堪數啖。孟詵謂生食止渴潤肺;吳瑞謂解酒毒,止肌熱煩渴;瀕湖謂壓丹石毒,其義皆同。《別錄》謂甘蕉根大寒,主癰腫結熱;蘇恭謂搗敷熱腫;孟詵謂治黃疸;《日華》謂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解金石毒發,並搗汁服之。
其蕉油(以管插甘<注:原作「莖」,顯誤,改>蕉莖取之),即自然汁,《日華》謂治頭風,止煩渴,療湯火傷。襄荷根則《別錄》雖稱其辛溫,然謂其治中蠱及瘧,搗汁服,則仍是清熱解毒之功用,必非性溫。弘景以主溪毒、沙蟲、蛇毒、中蠱毒,皆治濕熱蘊結之患,則其性可知。
然《別錄》既言其辛溫,而孫思邈亦以為微溫者,蓋以古人恆以襄荷與姜並言,如司馬相如傳有茈薑、襄荷之句,而襄荷之軀幹又細,莖葉有似乎姜,因亦誤會其性之辛溫耳。實則大寒之品,凡非實熱,皆不可用。即如甘蕉,今亦為常嗜之品,然非胃火有餘之人,下咽必凝滯不適,甚者且致腹痛泄瀉,尤其確據。
石頑誤謂襄荷治喉舌口瘡糜爛,婦人月閉及傷時氣、壯熱頭痛等證,皆取其辛散,實則皆以大寒解其蘊結之熱邪,苟非實熱,胡可輕試。若腸胃不堅,脾陽不健者,得此作痛作瀉,又可操券而待。熱毒癰腫,小兒赤遊風疹,巴蕉根搗徐,捷效。見《肘後方》。
白話文:
甘蕉與蘘荷,古籍中常被區分為兩種植物,但經考證,《說文解字》等典籍中記載的襄荷,與葍蒩、蓴苴等名稱,發音相近,且《楚辭》、《史記》、《漢書》等文獻中對其名稱的記載也多有差異,這些名稱最終都演變成了現代的「芭蕉」,證明甘蕉和襄荷其實是同一種植物。雖然古籍中也曾以顏色(紫色𦹫苴、白色襄荷)或大小(大襄荷)來區分,但芭蕉的花色多樣,其藥性卻相同,都喜陰怕陽,適合種植在陰涼處。只有南方氣候溫暖的閩粵地區才能大量結果,江浙以北地區甚少見開花,一遇霜降就會枯萎,足見其性寒涼。
因此,芭蕉果實雖然甘美,但性寒,能清肺胃熱、通大腸燥結,適合燥熱體質的人食用,生津止渴。但陽氣不足者不宜多吃。古籍記載其功效包括止渴潤肺、解酒毒、止煩渴、解丹石毒等。芭蕉根性寒,可治療癰腫、熱腫、黃疸、熱狂等症。芭蕉油(從芭蕉莖中提取的汁液)可治頭痛、煩渴、湯火傷。
雖然《本經》記載襄荷性辛溫,可治中蠱、瘧疾,但其功效實際上還是清熱解毒,與其性寒的特性並不矛盾。古人可能因為襄荷與生薑外形相似,且常與生薑一起被提及,所以誤認為其性溫。但實際上,性寒的芭蕉,若非實熱體質,則不宜服用,否則容易引起腹痛、腹瀉等不適。
有人誤用襄荷治療喉嚨潰瘍、月經閉止、頭痛等症,其實也是利用其寒性來清熱解毒,但若非實熱,則不可輕易嘗試。腸胃虛弱、脾陽不足者,服用後更容易腹痛腹瀉。而對於熱毒癰腫、小兒風疹等症,用芭蕉根搗敷則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