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6)

1. 因陳蒿

《本經》:「因陳,味苦,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別錄》:「微寒。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

[考證]陳藏器謂因陳經冬不死,因舊苗而生,故名因陳。據此其字皆不當從草,蓋從草之字,古為茵褥,而茵字始見於《集韻》,其為俗字明矣,孫氏問經堂刻《本經》作因陳是也。且舊本皆不從草,今從之。

[正義]因陳為利濕清熱專品,乃濕熱發黃之主藥。《本經》主風濕寒熱,邪氣熱者,亦以濕熱之邪蘊結者言之也。

[廣義]陳藏器謂:通關節,去滯熱。

《日華》謂:石因陳主天行時疾,熱狂瘴瘧。

張石頑謂:葉細如青蒿者,為綿因陳,專於利水,為濕熱黃疸要藥,凡濕熱伏於陽明之病,皆其專主。仲景因陳蒿湯治濕熱發黃,梔子柏皮湯治燥熱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瘀熱在裡而身黃,以三方分治陽黃;其治陰黃,則有因陳附子湯。蓋因陳專走氣分而利濕熱,故畜血之發黃,非此能治。

又有一種子如鈴者,名山因陳,又名角蒿,則味苦辛而專殺蟲,治千金瘡、口齒蝕,燒灰塗之。而殺蟲方中一味煎湯,內服外洗,亦逐濕化熱之功也。

[發明]因陳,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濕熱之專藥。濕疸、酒疸、身黃溲赤如醬,皆胃土蘊濕積熱之證,古今皆以此物為主,其應甚速。盪滌腸胃,外達皮毛,非此不可,蓋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濕熱癢搔,及足脛跗腫,濕瘡流水,並皆治之。其陰黃一證,雖曰虛寒,然其始亦內有蘊熱,故能發見黃色,則以入於溫經隊中而掃蕩之,仲景因陳、附子之法是也。

惟女勞疸一證,則瘀滯痹著,非僅通利所可奏功,故必以硝石、礬石之峻利者,為刮垢磨光之用,而無取於因陳也。

白話文:

因陳(一種中藥)

《神農本草經》記載:因陳味苦,性平。主治風濕寒熱邪氣,以及因熱結引起的黃疸。

《名醫別錄》記載:性微寒。主治全身發黃,小便不利。

考證:陳藏器認為因陳冬天不枯死,而是依靠舊根莖生長,所以叫做因陳。因此它的字形不應該從「草」字旁,因為古代「草」字旁的字常指草蓆或墊子,「茵」字直到《集韻》才出現,可見是俗字。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就作「因陳」。而且舊有的本草書中也不從「草」字旁,現在才從「草」字旁。

釋義:因陳是治療濕熱的專用藥物,是濕熱型黃疸的主藥。《神農本草經》記載它主治風濕寒熱,指的是濕熱邪氣蘊結所致。

廣義:陳藏器認為:因陳可以通利關節,去除滯熱。

《日華子本草》記載:因陳主治流行性感冒,熱病狂躁,瘴氣瘧疾。

張石頑認為:葉子細小如青蒿的,叫做綿因陳,專門利水,是濕熱型黃疸的重要藥物。凡是濕熱停滯在陽明經的病症,都是它的主治範圍。張仲景的因陳蒿湯治療濕熱型黃疸,梔子柏皮湯治療燥熱型黃疸,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瘀熱在裡而身黃,這三方分別治療陽黃;治療陰黃,則有用因陳附子湯。因為因陳專走氣分而利濕熱,所以血瘀引起的黃疸,只有它才能治療。

還有一種種子像鈴鐺的,叫做山因陳,又名角蒿,味苦辛,專門殺蟲,治療金瘡(刀傷)、口齒潰瘍,燒成灰塗抹。而且在殺蟲的藥方中,它煎湯內服外洗,也有祛濕化熱的功效。

說明:因陳味淡,能利水,是治療脾胃濕熱的專用藥。濕熱型黃疸、酒黃疸、全身發黃、小便赤紅如醬,都是脾胃濕熱積聚的症狀,古今都用它為主藥,療效很快。它能盪滌腸胃,外達皮毛,其他藥物無法替代,因為它利水的速度最快,所以凡是下焦濕熱瘙癢,以及足脛跗腫脹、濕瘡流水等,都能治療。陰黃雖然說是虛寒證,但它開始的時候也有內蘊之熱,所以才能發黃,因此可以用溫經的藥物來治療它,張仲景的因陳附子湯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女性勞倦引起的黃疸,是瘀滯阻礙不通,單靠通利的方法無法奏效,所以必須用硝石、礬石等峻利之品,來清除瘀積,而不能用因陳。

2. 瞿麥

《本經》:「味苦,寒。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墮子,下閉血。」

《別錄》:「味苦,性寒。養腎氣,逐膀胱邪熱,止霍亂。」

[發明]瞿麥,即今人恆蒔之所謂洛陽花。花色紅紫斑爛,其性陰寒,泄降利水,除導濕退熱外無他用。《本經》謂明目去翳,《別錄》謂其養腎,則邪熱清而真陰復,非通利之品果能養陰也。出刺,決癰,墮胎,其力猛矣。《別錄》又稱其主霍亂,則濕熱內阻,清濁不分者,以為分泄逐濕之用,非主陰寒之霍亂也。

《日華》謂其主五淋,月經不通。

[廣義]景岳謂:合涼藥,亦消眼目腫痛;合血藥,則通經破血,下胎,宣導下焦濕熱。

石頑謂:利小便之君藥。

《日華》又謂:其葉主痔漏瀉血,解丹石藥發,搗敷腫毒浸淫瘡(無一非清熱利導之用,然必實有濕熱壅滯者為宜)。(注:「廣義」項名,原漏,今補)

[禁忌]石頑謂:妊娠產後小水不利,及脾虛水腫者,禁用。

壽頤按:又有老人、虛人,氣化不利,而為癃閉溲少等證,亦非濕熱蘊結,治宜宣化氣分,五苓、八正,徒耗津液,皆為禁藥(注:「禁忌」項名,原缺,補)。

白話文:

瞿麥

《神農本草經》記載:瞿麥味苦、性寒,可以治療關節阻塞、各種阻塞不通、小便不通、排出刺物、消除癰腫、明目去翳、墮胎、治療閉經下血。

《名醫別錄》記載:瞿麥味苦、性寒,可以滋養腎氣,驅除膀胱的邪熱,治療霍亂。

瞿麥就是現在常種植的洛陽花。花色紅紫斑駁,性屬陰寒,具有泄降利水、除濕退熱的功效,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用途。《神農本草經》說它能明目去翳,《名醫別錄》說它能養腎,這是因為邪熱消除後,腎陰得以恢復,所以它並非單純的利尿藥物才能滋陰。《神農本草經》還記載它能排出刺物、消除癰腫、墮胎,可見其藥力強勁。《名醫別錄》也記載它能治療霍亂,指的是濕熱內阻、清濁不分的情況,用它來分利、去除濕邪,而非寒邪引起的霍亂。

《日華子本草》記載:瞿麥可以治療五種淋證、月經不通。

景岳(張景岳)認為:瞿麥配伍寒涼藥物,可以治療眼目腫痛;配伍活血藥物,可以通經活血、墮胎,以及宣通下焦濕熱。

石頑(李時珍)認為:瞿麥是治療小便不利的主藥。

《日華子本草》還記載:瞿麥的葉子可以治療痔瘡、漏血、解救丹石藥物中毒,搗碎敷貼可以治療腫毒、浸淫瘡瘍(這些都是清熱利導的功效,但必須是確實有濕熱壅滯的情況才適用)。

石頑認為:妊娠期、產後小便不利,以及脾虛水腫的患者,禁止使用瞿麥。

壽世保(陳士鐸)認為:老年人、虛弱體質的人,如果氣機不利,導致小便不利、尿量減少等症狀,並不是因為濕熱蘊結,治療應該以宣通氣機為主,使用五苓散、八正散等藥物會耗傷津液,因此瞿麥對這類患者也是禁忌。

3. 萹蓄

《本經》:「味辛,平。主浸淫,疥搔,疽痔,殺三蟲。」

《別錄》:「療女子陰蝕。」

[發明]萹蓄味辛,為燥濕殺蟲之品,今本皆作苦,惟孫本作辛。搔,今本作瘙。《本經》、《別錄》皆以祛除濕熱為治,浸淫、疥瘡、疽痔、陰蝕、三蟲,皆濕熱為病也。後人以其泄化濕熱,故並治溲澀淋濁。瀕湖以治黃疸、霍亂,皆即清熱利濕之功用。然亦惟濕阻熱結為宜,而氣虛之病,皆非其治。

若濕熱瘡瘍,浸淫痛癢,紅腫四溢,膿水淋漓等證,尤其專職。

白話文:

萹蓄味辛性平,能治療濕疹、疥瘡、疽腫、痔瘡,以及殺死體內寄生蟲。也可用於治療婦女陰部潰瘍。

萹蓄辛味燥熱,能殺蟲止濕。古籍記載其味為辛,而非現今多數版本記載的苦味。疥瘡的「搔」字,古籍寫作「搔」,今多作「瘙」。古代典籍都認為萹蓄能去除濕熱,濕疹、疥瘡、疽腫、痔瘡、陰部潰瘍、寄生蟲等病症,都是濕熱導致的。後世醫家發現它能排出濕熱,因此也用於治療小便澀痛、尿頻尿急等症狀。有些醫家甚至用它治療黃疸和霍亂,都是基於其清熱利濕的功效。但萹蓄只適用於濕熱淤積的病症,對於氣虛的疾病則無效。

如果患有濕熱引起的瘡瘍,伴隨濕疹、疼痛、瘙癢、紅腫、膿水等症狀,萹蓄尤其有效。

4. 海金沙

[發明]此草本自然生成之細沙也。市肆中多以黃沙土雜之,用時須用水淘過,取其浮者干之,以指拈之不黏者為真。專於利水通淋,男子淫濁,女子帶下,皆必用之品。但性寒而力亦不弱,虛人弗過用。

[廣義]《嘉祐本草》稱其甘寒,通利小膀。

瀕湖謂:治濕熱腫滿,熱淋,膏淋,血淋,石淋,小溲莖中痛,解熱毒氣。

景岳謂:治鬱熱濕熱(注:「廣義」項名,原漏,今補)。

白話文:

海金沙是自然生長的細小沙子。市面上很多會摻雜黃沙土,使用前必須用水淘洗,取漂浮在水面上的部分曬乾,用手捻摸不黏手的才是真品。它主要功效是利尿通淋,治療男性白濁、女性帶下等症狀,都是必不可少的藥物。但它性寒且藥力較強,體虛的人不宜過量服用。

《嘉祐本草》記載它味甘性寒,能通利小便。

《瀕湖集簡》記載:能治療濕熱腫脹、熱淋、膏淋、血淋、石淋、小便時尿道疼痛,以及解熱毒。

《景岳全書》記載:能治療鬱熱和濕熱。

5. 淡竹葉

[發明]此非竹類也。生下濕地,細莖綠葉,有似於竹,故有此名。四五月間開花如蛾,兩瓣舒展作翅,栩栩欲飛,深碧可玩,古書謂之鴨跖草(注:按:淡竹葉、鴨跖草並非一物)。

[廣義]陳藏器謂味苦大寒,治寒熱,瘴瘧,痰飲丁腫,小兒丹毒,發熱狂癇,大腹痞滿,身面氣腫,熱痢,蛇犬咬,癰腫等毒;《日華》謂治濕痹,利小便;瀕湖以消喉痹。(亦清熱解毒,泄水利水之良品也)。

白話文:

淡竹葉並非竹子,而是生長在潮濕低窪地帶的一種植物,莖細葉綠,形似竹葉,因此得名。四五月份開花,花形像蛾子,兩瓣花瓣舒展開像翅膀,栩栩如生,深碧色澤美麗,古書稱它為鴨跖草(但淡竹葉和鴨跖草是不同的植物)。

古人認為淡竹葉味苦性寒,能治療寒熱、瘴氣瘧疾、痰飲導致的腫脹、小兒丹毒、發熱抽搐、腹部脹滿、面部腫脹、熱痢、蛇犬咬傷、癰腫等症;另有記載說它能治療濕痺,利尿,以及治療喉嚨腫痛。總之,淡竹葉是一種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良藥。

6. 蓼實(水葒花子)

[發明]蓼之種類不一,有宜於高燥之地,有產於下濕之旁。高者枝葉扶疏,迷離簾隙;小者莖條柔細,掩映水濱。然莖葉雖有鉅細之分,而形色花穗,約略近似。雖有馬蓼、水蓼、葒草、水葒花等名,要皆一類數種,無甚區別。其味皆辛,生長極易,故皆善於走竄,為利水消癰之猛藥。

又莖葉紫赤,花穗殷紅,則又入血分而破瘀逐血,磨積消痞。《本經》止有蓼實,《別錄》乃增以葒草,至瀕湖《綱目》則羅列四五種。其氣味,《本經》謂之辛溫,所以後世有蓼辣草之名;《別錄》以葒草為味鹹微寒,似不可據。《本經》蓼實稱其下水氣,治面浮腫,癰瘍。

[廣義]甄權謂:治癧瘍,止霍亂。

弘景謂:蓼葉乾之,釀酒主風冷。

藏器謂:蓼葉,治霍亂轉筋;煮汁日飲,治痃癖。

《日華》謂:赤蓼,燒灰淋汁浸足,治暴軟。

《唐本草》謂:水蓼葉,搗敷蛇傷;絞汁服之,解蛇毒入腹心悶;又治腳氣腫痛成瘡,水煎漬之。

瀕湖謂:水葒花,散血、消積、止痛(凡此主治皆是通泄宣導,利水破血之用)。

石頑謂:婦人月事來時,不可食蓼及蒜,易為血淋、帶下(亦以辛泄過度,破氣傷血故也)。又謂:蓼實:水葒花子,破瘀消積,力量甚峻,最易墮胎,妊娠必不可犯,亦有血氣素虛而月事偏少,非因於瘀滯者,亦不可誤與也(注:「廣義」項名原脫,今補)。

白話文:

蓼實(水葒花子)的種類繁多,生長環境各異,有的生長在高燥之地,有的則長在低濕的環境。高大的品種枝葉茂盛,低矮的則莖條細柔,多生長在水邊。但無論高矮,它們的莖葉、花穗外形都大致相似。雖然名稱各異,例如馬蓼、水蓼、葒草、水葒花等,但實際上都是同類的不同品種,差別不大。它們的味道都辛辣,生長容易,因此藥性都很峻猛,具有利水消腫、排膿的功效。

莖葉呈現紫紅色,花穗殷紅的品種,還能入血分,具有破瘀血、消積塊的作用。《神農本草經》只記載了蓼實,《名醫別錄》增加了葒草,直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才將蓼的種類羅列得較為齊全。關於蓼的氣味,《神農本草經》記載為辛溫,所以後世才有了「蓼辣草」的名稱;而《名醫別錄》記載葒草味鹹微寒,這點似乎不太可靠。《神農本草經》中提到蓼實能利水,治療面部浮腫、癰疽等症。

許多醫家對蓼的功效有不同記載:甄權認為它能治療癰疽,止霍亂;陶弘景認為蓼葉曬乾後可以釀酒,治療風寒;陳藏器認為蓼葉能治療霍亂引起的肌肉抽搐,煮汁每日飲用能治療痃癖(腹部腫塊);《日華子本草》記載赤蓼燒成灰,用其汁浸泡腳,能治療腳趾暴軟;《唐本草》記載水蓼葉搗碎敷貼能治療蛇傷,絞汁服用能解蛇毒,還能治療腳氣腫痛成瘡,用水煎煮後浸泡患處;李時珍認為水葒花能散血、消積、止痛(這些功效都是通過利水破血來實現的);石頑則指出,婦女月經來潮時,不宜食用蓼和蒜,否則容易引起血淋、帶下(這是因為它們辛辣,容易損傷氣血)。此外,他還指出蓼實(水葒花子)破瘀消積的功效非常強,容易導致流產,孕婦絕對不能服用;血氣虛弱,月經量少的女性,如果不是因為瘀滯,也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