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卷之二

2. 草部·山草類下

3. 黃連

《本經》:「味苦,寒。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

《別錄》:「微寒。主五臟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

[正義]黃連苦寒,所主皆濕積熱鬱之證。目痛、眥傷、泣出,濕熱之鬱於上者也。目為肝之竅,肝有鬱熱,目為之病,苦寒清肝,則目自明。腸澼腹痛,乃膿血交黏之滯下病。澼,古止作闢,即帷裳襞積之襞,故闢字有積聚之義,腸闢者,謂腸間積聚之濕熱也,燥濕清熱,故黃連為治療滯下之主藥。

下利,則泄瀉也,惟泄瀉之病,有因於暑熱,亦有因於脾虛,暑熱者,宜苦以堅之,而脾虛則非其治矣。婦人陰中腫痛,亦濕滯熱鬱證也。《別錄》主五(注:據《別錄》引文,「五」下當脫「臟」字)冷熱,久下泄澼膿血,即《本經》之腸澼也。消渴,為胃腸之熱證,大驚,為心肝之熱證,苦寒清熱,是以主之。

除水者,以熱結之水道不通言之,非通治脾胃虛寒之水病也。利骨者,苦以堅之耳。調胃厚腸,謂泄化濕熱,而腸胃調和。益膽者,清肝熱,即所以祛膽邪,亦即上文主大驚之意。療口瘡者,亦清脾胃之熱邪也。

[備考]腸澼之澼字,今皆作澼,惟浙江書局重刊仿宋本《素問·陰陽別論》:「陰陽虛,腸闢死。」其字作闢,宋校正曰全元起本闢作澼,則宋人所見舊本作闢,而全元起注本已加水旁。惟腸闢之義,實難索解,幸古本《素問》尚存一不加水旁之闢字,猶可知其為闢積之義。

蓋此病實由腸中積滯使然,古人命名之義,乃始大白,而後人加以水旁,反不可解,而集韻澼字,乃訓為腸間水,且因腸澼而附會為之,非古義也。然以腸澼之病,解作腸間水,亦殊未當,此古書之所以不易讀,而舊刻本之所以大可寶貴也。近時楊守敬從東瀛轉抄之《太素》不全本,桐廬袁忠節爽秋刻之於蕪湖道署,黃陂肖耀南又刻之於武昌,此二本凡是腸闢,皆無水旁,可知宋人舊本,固皆作闢。

[廣義]《日華》:治驚悸,煩躁(清心火而泄肝膽也)。主天行熱疾。(寒勝熱也)。主小兒疳病,殺蟲(則苦燥以除濕熱也)。

潔古:治鬱熱在中,煩躁,噁心,兀兀欲吐,心下痞滿(苦燥泄降而平肝逆也)。又:治諸瘡(則泄火而清血熱耳)。

丹溪:治下痢,胃口下熱,噤口嘔吐(則苦能泄降,而定上衝之逆也,但宜徐徐咽之,使不作吐,若驟服一杯,則寒熱相爭,必拒格而不納)。

海藏謂:黃連名為瀉心,其實瀉脾,蓋實則瀉其子也。

劉河間謂:黃連治痢,必兼辛散,方通開通鬱結,而苦能燥濕,寒能勝熱,其氣乃平,其餘苦寒之藥多泄,惟連檗能降火去濕而止瀉利。

白話文:

《本經》說: 黃連的味道是苦的,藥性寒涼。主要治療身體發熱的症狀,眼睛疼痛,眼角受傷,常常流淚,可以明目,治療腸道疾病引起的腹痛、下痢,以及婦女陰部腫痛的症狀。

《別錄》說: 黃連藥性稍微寒涼。主要治療五臟的冷熱不調,長期腹瀉、拉膿血,可以止渴,治療驚嚇,排除體內多餘水分,強壯骨骼,調理腸胃,使腸胃功能強健,有益於膽的功能,還可以治療口瘡。

[正義] 黃連的藥性苦寒,主要治療體內濕熱積聚的疾病。眼睛痛、眼角受傷、經常流淚,是因為濕熱積聚在上方所引起的。眼睛是肝臟的孔竅,肝臟有鬱熱,眼睛就會生病,用苦寒的藥物清除肝熱,眼睛自然就會明亮。腸道疾病引起的腹痛,是指膿血黏稠的腹瀉,這是因為腸道裡濕熱積聚。 「澼」這個字,古代只寫作「闢」,就像衣裳的摺疊,所以「闢」字有積聚的意思。腸闢,是指腸道內濕熱積聚。用苦燥的藥物去除濕氣,用寒涼的藥物清除熱氣,所以黃連是治療這類腹瀉的主要藥物。

下痢,就是腹瀉。腹瀉的原因,有的是因為暑熱,有的則是因為脾虛。如果是暑熱引起的,適合用苦味的藥物來堅固腸道;如果是脾虛引起的,就不適合用黃連來治療。婦女陰部腫痛,也是濕熱積聚的症狀。《別錄》說黃連主治五臟(這裡應該脫落一個「臟」字)的冷熱不調,長期腹瀉、拉膿血,其實就是《本經》所說的腸澼。消渴,是胃腸有熱引起的;驚嚇,是心肝有熱引起的。用苦寒的藥物清除熱氣,所以黃連可以用來治療這些症狀。

黃連可以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是指體內有熱,導致水道不通暢,並不是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水腫。黃連可以強壯骨骼,也是利用苦味藥物的堅固作用。黃連可以調理腸胃,使腸胃功能強健,是指它能清除濕熱,使腸胃功能調和。黃連可以有益於膽的功能,是因為它能清除肝熱,也就能去除膽的邪氣,這也和前面所說的治療驚嚇的道理相同。黃連可以治療口瘡,也是因為它能清除脾胃的熱邪。

[備考] 「腸澼」的「澼」字,現在都寫作「澼」,只有浙江書局重新刊刻的仿宋本《素問·陰陽別論》中寫作「腸闢死」。宋朝的校正認為,全元起的版本中,「闢」字寫作「澼」,可見宋朝人所看到的古本是寫作「闢」的,而全元起註解的版本已經加了水字旁。但是,「腸闢」的意思實在難以理解,幸好古本《素問》還留存一個沒有加水字旁的「闢」字,仍然可以知道它有積聚的意思。

這種病其實是因為腸道內積滯引起的,古人命名的意義,現在才完全明白。而後人加上水字旁,反而讓人難以理解。而且《集韻》中,「澼」字被解釋為腸道裡的水,而且是因為有了「腸澼」才附會成這樣,並不是古人的原意。然而,把「腸澼」解釋為腸道裡有水,也實在不恰當,這就是古書難讀的原因,也是舊刻本非常珍貴的原因。近來楊守敬從日本轉抄的《太素》不全本,桐廬袁忠節爽秋在蕪湖道署刊刻了此書,黃陂肖耀南又在武昌刊刻此書,這兩個版本凡是寫作「腸闢」的地方,都沒有水字旁,可見宋朝的古本,都寫作「闢」。

[廣義] 《日華》說:黃連可以治療驚悸、煩躁(因為它能清除心火,並能疏泄肝膽的火氣)。它還可以治療流行性的熱病(因為寒涼可以勝過熱氣),以及治療小兒疳病,殺蟲(因為苦味可以燥濕,清除濕熱)。

潔古說:黃連可以治療鬱熱在體內,引起的煩躁、噁心、想吐、心下痞滿(因為苦燥的藥性可以使氣機下降,並能平息肝氣上逆)。它還可以治療各種瘡瘍(因為它能清除火氣,並能清除血液中的熱)。

丹溪說:黃連可以治療腹瀉、胃口發熱、吃不下東西和嘔吐(因為苦味可以使氣機下降,並能平息上衝的逆氣。但是應該慢慢地服藥,避免引起嘔吐,如果一次喝下一大杯,寒熱就會相爭,反而會拒絕服藥)。

海藏認為:黃連雖然被稱為瀉心火的藥,但實際上瀉的是脾火,因為實證要瀉它的子。

劉河間認為:黃連治療痢疾,必須配合辛散的藥物,才能夠開通鬱結。苦味能夠燥濕,寒涼能夠勝熱,這樣藥性才能平和。其他苦寒的藥物大多會導致腹瀉,只有黃連和黃柏能夠降火、去除濕氣,並且能夠止住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