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五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9)

1. 澤蘭

《本經》:「味苦,微溫。主乳婦內衄,中風余疾,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金瘡,癰腫,創膿。」

《別錄》:「甘。產後金瘡內塞。」

[考異]內衄,《御覽》作衄血。瀕湖《綱目》引《本經》止有「金創、癰腫、瘡膿」六字,蓋有脫佚,李氏所引《本經》,例無刪節如此之甚者。

[正義]澤蘭,產下隰大澤之旁,本與蘭草相似,故主治亦頗相近。《本經》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皆苦溫勝濕之功效,亦即蘭草利水道之意。其治金瘡、癰腫、瘡膿者,專入血分,而行瘀、排膿、消腫也。惟《本經》所謂乳婦內衄,頗不可解,蓋即後世新產通瘀之意。《別錄》內塞,當亦以瘀露不通言之。

[廣義]甄權謂:治產後腹痛(固苦溫行瘀之功)。又謂治頻產血氣衰冷,成勞瘦羸,婦人瀝血腰痛(則以溫和能利血脈言之,然通利之品,能走未必能守,此當以意逆之,而可知其非虛證久服之藥矣)。

瀕湖謂:澤蘭,氣香而溫,味辛而散,陰中之陽。脾喜芳香,肝宣辛散,脾氣舒則三焦通利,肝鬱散則營衛流行。蘭草走氣道,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殺蟲辟惡,而為消渴良藥;澤蘭走血分,故能治水腫,塗癰毒,破瘀血,消癥瘕,而為婦人要藥,雖是一類,而功用稍殊。

石頑謂:入肝脾二經血分,專治產後血敗,流於腰股,拘攣疼痛,破宿血,消癥瘕,皆散血之功,為產科要藥。

白話文:

澤蘭

《神農本草經》記載:澤蘭味苦,性微溫。能治療產婦內出血,中風後遺症,腹部膨脹水腫,身體、面部、四肢浮腫,關節積水,外傷出血,癰腫,以及傷口化膿等。

《名醫別錄》記載:澤蘭味甘。能治療產後外傷出血,並可用於傷口內部填塞止血。

古籍考證:關於《神農本草經》中「內衄」的記載,《御覽》記載為「衄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引用的《神農本草經》僅有「金創、癰腫、瘡膿」六字,可能有所遺漏。李時珍引用的《神農本草經》版本,並未有如此嚴重的刪減。

澤蘭生長在水澤旁,外形與蘭草相似,因此其藥效也頗為接近。《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腹部膨脹水腫、身體面部四肢浮腫、關節積水等症狀,都是因為其苦溫的特性,能夠祛除體內濕氣,與蘭草利水的功效相近。澤蘭治療外傷出血、癰腫、傷口化膿的功效,是因其能進入血液,運行瘀血、排出膿液、消腫。而《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產婦內出血」,可能指後世所說的產後瘀血不通。 《名醫別錄》中提到的內塞,也是指瘀血不通。

其他醫家論述:甄權認為澤蘭能治療產後腹痛(這是因為它苦溫的特性,能促進瘀血運行)。又認為澤蘭能治療多次生產後血氣虛衰寒冷,導致身體消瘦,以及婦女因出血而引起的腰痛(這說明澤蘭溫和,能促進血液循環,但通利之品,能通行未必能持久,需謹慎使用,不宜長期服用治療虛證)。

李時珍認為:澤蘭氣味芳香溫和,味道辛辣而能散氣,屬於陰中之陽。脾臟喜愛芳香之物,肝臟喜辛散之物,脾氣舒暢則三焦通利,肝氣疏泄則營衛氣血運行通暢。蘭草走氣道,所以能利水、除痰、殺蟲、辟邪,是治療消渴的良藥;澤蘭走血分,所以能治療水腫,外敷癰疽,破除瘀血,消散腫塊,是婦科要藥。雖然蘭草和澤蘭同類,但功效略有不同。

寇宗奭認為:澤蘭入肝脾二經的血分,專門治療產後血液敗壞,導致腰股疼痛、肌肉痙攣,能破除陳舊瘀血,消散腫塊,具有散瘀血的功效,是婦科重要的藥物。

2. 藿香

《別錄》:「辛,微溫。主治風水毒腫,去惡風,止霍亂,心腹痛。」

[正義]藿香,清芬微溫,善理中州濕濁痰涎,為醒脾快胃、振動清陽妙品。《別錄》治風水腫毒者,祛除濕濁,自能清理水道也。去惡氣者,濕漫中宮之濁氣也。霍亂、心腹痛者,濕濁阻滯,傷及脾土清陽之氣,則猝然撩亂,而吐瀉絞痛,芳香能助中州清氣,勝濕闢穢,故為暑濕時令要藥。然性極和平,力量亦緩,止可以治霍亂輕證。

而猝然大痛。吐瀉並作,肢冷脈絕者,非大劑四逆湯不為功,斷非此淡泊和平所能獨當大任。

[廣義]蘇頌謂:脾胃吐逆要藥(即《別錄》止霍亂之意)。胃寒嘔酸,口有冷涎者最宜。

潔古謂:助胃氣,開胃口,進飲食。

海藏謂:溫中快氣。

石頑謂:治山嵐瘴瘧(皆振動脾陽,闢除穢濁之功效也)。

[發明]藿香,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於燥熱,能祛除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怠倦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亦闢穢惡,解時行疫氣,蓋癘疫以氣染人,無非濕濁穢腐之薰蒸,感之者,由口鼻吸入,胃先受之,芳香得清氣之正,而藿香氣味和平,不嫌辛燥,故助脾胃而無流弊。

但必以廣產為佳,入藥用梗不用葉,簡稱廣藿梗,雖以氣勝,而沖和可愛;今則江浙間,遍地皆有土產,味苦澀而氣亦惡劣。石頑謂伐胃消食,且能耗氣,而世俗以為能解暑氣,瀹茶多飲,未盡善也。

[禁忌]仲淳謂:陰虛火旺,胃弱欲嘔,及胃逆作嘔者弗用。

壽頤按:藿香雖不燥烈,然究是以氣用事,惟舌有濁垢,而漾漾欲泛者最佳,若舌燥光滑,津液不布者,咸非所宜。凡芳香行氣,醒脾勝濕諸芳草,皆有同情,不僅藿香、木香一類為然也。

白話文:

藿香

《別錄》記載,藿香辛味,性微溫,能治療風水引起的腫毒,去除惡風,止霍亂,緩解心腹疼痛。

藿香氣味清芬,性微溫,善於調理脾胃的濕濁痰涎,是醒脾開胃、振奮清陽之氣的良藥。《別錄》中記載其能治療風水腫毒,是因為它能祛除濕濁,暢通水道。去除惡風,指的是去除濕邪阻滯中焦(胸腹)造成的濁氣。治療霍亂和心腹痛,是因為濕濁阻滯傷及脾胃的清陽之氣,導致突然腹痛、嘔吐、腹瀉,而藿香的芳香之氣能幫助中焦提升清陽之氣,去除濕邪和污穢之氣,所以它是暑濕季節的重要藥物。但其藥性平和,力量緩和,只能治療霍亂的輕症。

對於突然劇烈疼痛,伴隨嘔吐、腹瀉、手腳冰冷、脈搏微弱的重症霍亂,則需要服用大劑量的四逆湯才能有效,藿香單獨使用無法勝任。

蘇頌認為藿香是治療脾胃氣逆的重要藥物(即《別錄》中記載的止霍亂之意),對於胃寒嘔吐、酸水反胃、口中帶有冷涎的症狀最為適用。

潔古認為藿香能幫助胃氣,增進食慾,促進飲食消化。

海藏認為藿香能溫中快氣。

石頑認為藿香能治療山嵐瘴氣和瘧疾(都是通過振奮脾陽,祛除穢濁之氣來發揮作用)。

藿香芳香而不辛烈,溫和而不燥熱,能祛除陰寒濕邪,增強脾胃正氣,對於因濕邪困阻脾陽,導致倦怠乏力、食慾不振、舌苔厚膩的人,是效果迅速的良藥。它也能驅除穢惡之氣,解救時疫之氣,因為瘟疫是通過氣體傳染的,而這些氣體多是濕濁穢腐之氣,人體通過口鼻吸入,胃部首先受到影響,藿香的芳香之氣能扶正祛邪,而其氣味平和,不燥不烈,因此能幫助脾胃而沒有副作用。

但是必須使用產地優良的藿香,入藥需用莖部,不用葉片,簡稱廣藿梗,其氣味雖濃烈,卻平和宜人;而現在江浙地區廣泛種植的藿香,味道苦澀,氣味也很差。石頑認為這種藿香會損傷胃氣,影響消化,而且還會耗損元氣,而世俗認為它能解暑,泡茶多飲,並非善策。

仲淳認為陰虛火旺,胃弱想吐,或胃逆作嘔的人不宜使用藿香。

壽頤認為,藿香雖不燥烈,但終究是依靠芳香之氣來發揮作用,只有舌苔厚膩,並且有欲吐感的症狀才適合使用,如果舌苔乾燥光滑,津液不足,則不適合使用。凡是芳香行氣、醒脾祛濕的芳草藥物,都具有相似的功效,不只是藿香、木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