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六 (29)
卷之六 (29)
1. 威靈仙
[發明]威靈仙,《開寶本草》謂為苦溫;瀕湖謂微辛不苦,性善通行,故得此名。《開寶》謂主治諸風,宣通五臟,去腹內冷滯,心膈痰水,久積癥瘕,痃癖氣塊,腰膝冷疼;東垣謂推新舊積滯,消胸中痰唾,皆以走竄消克為能事,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味有微辛,故亦祛風,然惟風寒濕三氣之留瘀隧絡,關節不利諸病,尚為時宜。
而性頗銳利,命名之義,可想而知。乃唐人著威靈仙傳,竟謂治中風不語,手足不遂,口眼喎斜云云,則大有誤會矣。石頑謂痘疹毒壅於上,不能下達,腰下膝脛起灌遲者,用為引下,立效。其性利下,壯實者有殊效。氣虛者服之必致虛瀉,血虛而痛,不因風濕者不可服。
白話文:
威靈仙
古代醫書記載威靈仙味微辛,性溫,擅長通行經絡,因此得名。主要功效是治療各種風痺,疏通五臟經絡,去除腹內寒濕積滯、心胸痰水,以及久積的癥瘕、痃癖、氣塊等,並能緩解腰膝冷痛。它能推動新舊積滯的代謝,消除胸中痰涎,其藥性走竄,能消散積聚的病邪,對於濕痰停滯、血凝氣滯等實證有效。因其味微辛,也能祛風,尤其適用於風寒濕三邪停滯經絡、關節不利等病症。
但威靈仙藥性銳利,使用需謹慎。有些古籍記載其能治療中風不語、手足不遂、口眼歪斜等症,這顯然是誤解。另有醫家指出,痘疹毒邪壅滯於上,不能下達,導致腰以下、膝脛部位發疹緩慢時,可用威靈仙引導毒邪下行,療效顯著。它具有通利下行的作用,對於體質強壯者效果甚佳。但氣虛者服用會導致虛脫,血虛而痛且非風濕引起的疼痛,都不宜服用。
2. 割人藤
[發明]割人藤,張石頑《本經逢原》謂即葎草之俗稱,其苗極長,蔓延最速,莖有毛刺極密,老則螫人肌膚,江浙間遍野有之,吾鄉土語割人藤三字,婦孺皆知。據李氏《綱目》引《唐本草》律草,謂即《別錄》之勒草,蜀(注:似為衍字)《圖經》謂之葛勒蔓,李謂莖有細刺,善勒人膚,故名勒草云云,則土語割人之名,即從葛勒轉展為之,且蔓生如葛,故有葛名,其形則《綱目》詳言之。蘇恭謂氣味苦寒,主五淋,利小便;蘇頌謂療膏淋,久痢;石頑謂散瘀血。
蓋苦泄寒降,皆主濕熱壅塞之實證,而亦可為外瘍陽毒之外敷者也。
白話文:
割人藤,是葎草的俗稱,藤蔓極長,生長迅速,莖上佈滿細小的刺,成熟後會刺傷皮膚。江浙地區到處都是,我們這裡的人們都叫它「割人藤」。根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引述《唐本草》記載,葎草就是古代藥書中提到的勒草,也叫葛勒蔓。因為莖上有細刺,容易刺傷皮膚,所以叫勒草。所以「割人藤」這個名稱,應該是從「葛勒」演變而來的,因為它像葛一樣蔓生,所以也帶有「葛」字。它的形態,《本草綱目》有詳細記載。古人認為它味苦性寒,可以治療五種淋證,促進排尿;也可以治療膏淋和久痢;還能散瘀血。
總之,割人藤苦寒瀉下,主要治療因濕熱壅塞引起的實證,也可以外敷治療外傷和陽毒。
3. 天仙藤、青木香
[發明]天仙藤之名,《綱目》引蘇頌《圖經本草》有之。然今之所通用者,乃土青木香之苗蔓。土青木香入土甚深,一莖直行,小者甚細,年久者亦或大如拇指。其味甚苦,而氣極清芬,力能舒郁開胸,醒脾胃,清濕熱,長夏鬱蒸之令,脾胃清陽之氣受其矇蔽,而恆覺無氣以動,倦怠納呆者,以少許細嚼吞之,即覺神情為之一振,去濕化濁,甚有捷效。
蓋香本天地之正氣,自能掃蕩陰霾,而苦味泄降,更能導去蘊積之濁垢,而恢復其胸中太和之元氣,功不在廣木香、茅朮、藿香之下,而又能久藏不腐,且氣味亦不以年久改變,堅貞之性,草藥中尤不易得。其藤亦能宣通經隧,導達鬱滯,疏肝行氣,止心胃痛,最為土產良藥。
觀《圖經》天仙藤之主治,頗不相合,實非古之所謂天仙藤。而瀕湖又謂土青木香為馬兜鈴之根,又謂天仙藤能流氣活血,治心腹痛,又引孫大仁《集效方》謂治疝氣痛,以天仙藤一兩,好酒煎服神效。庶為近之。
白話文:
天仙藤、青木香的名稱,《本草綱目》引用蘇頌的《圖經本草》有所記載。但現在常用的,是土青木香的藤蔓。土青木香的根深入土中,莖直立生長,幼小的很細,長久的則可能粗如拇指。味道非常苦,但氣味清香,能舒暢胸中鬱悶,醒脾開胃,清熱除濕。盛夏濕熱,脾胃的清陽之氣被蒙蔽,經常感到氣虛乏力,食慾不振,少量細嚼吞服,就能立刻感覺精神振奮,去除濕濁,效果非常迅速。
因為香氣是天地間的正氣,自然能驅散陰霾,而苦味能瀉降,更能導除積聚的濁氣,恢復胸中元氣的平衡,功效不亞於廣木香、茅術、藿香,而且還能長期保存而不腐爛,氣味也不會因年代久遠而改變,這種堅韌的特性,在草藥中是很少見的。它的藤蔓也能疏通經絡,導除鬱滯,疏肝理氣,止心胃疼痛,是土產的良藥。
觀察《圖經本草》中天仙藤的主治功效,與土青木香頗不相符,實際上並非古代所稱的天仙藤。而李時珍(瀕湖)又說土青木香是馬兜鈴的根,又說天仙藤能活血化瘀,治療心腹疼痛,還引用孫大仁的《集效方》記載,用天仙藤治療疝氣疼痛,效果神奇。這或許比較接近實際情況。
4. 土茯苓
[發明]土茯苓,自瀕湖《綱目》始入本草,謂昔人不知用此,近弘治、正德間,楊梅瘡盛行,率用輕粉藥取效,毒留筋骨,潰爛終身,乃用此,遂為要藥。時醫無從考證,往往指為萆薢。然其根苗迥然不同,但功用頗相近,蓋亦萆薢之類(根苗形狀,詳見《綱目》,茲不備錄)。
又謂陶弘景注石部禹餘糧云:南中平澤,有一種藤生,葉如拔契,根作塊,有節,似拔契而色赤,味如薯蕷,亦名禹餘糧,言昔禹行山乏食,採此充糧,故有此名(拔契,音拔乞,萆薢之別種),李謂此即土茯苓也。故今尚有仙遺糧、冷飯糰之名。
陳藏器《本草》有草禹餘糧亦即此,謂食之當谷不飢,調中止泄,健行,不睡。
壽頤按:此則利濕而兼有補土之功。
《綱目》謂:氣味淡平,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泄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硃毒。
壽頤按:此物蔓生,而根又節節連貫,性又利濕去熱,故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解水銀、輕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滲利下導為務,故為專治楊梅毒瘡,深入百絡,關節疼痛,甚至腐爛,及毒火上行,咽喉痛潰一切惡症,雖西學亦以為梅毒唯一良劑。瀕湖《綱目》言之最詳。
但淡而無味,極其平和之物,斷非少數所能奏績,李氏所錄數方,未免言之太易,必不足用。今惟專用大劑,採取鮮根熬膏常服,並以為日食常用之品,能服食至數十百斤,以多為貴,則一味自可治最重最危之症,已得實驗數人,此則未經前人道破之語,患者非用此法,必無第二良藥可救,雖西國專科研究注射藥水,亦不能及。
蓋彼法雖能速效,且無劫毒內攻之害,但日久亦必復作,終不除根,若多服此藥,永無後患,此則十餘年之親驗者也。凡服此者,不可飲茶茗,犯之確能脫髮,必令如牛山之濯濯,亦無他患。
白話文:
土茯苓最早記載於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前並未被廣泛應用。直到弘治、正德年間,梅毒盛行,常用輕粉治療,但毒性殘留在筋骨,導致潰爛,終身難癒。於是土茯苓開始被大量使用,成為治療梅毒的重要藥物。當時醫生無法考證,常將其誤認為萆薢,但兩者根莖截然不同,只是功效相近。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記載一種植物,稱之為禹餘糧,李時珍認為這就是土茯苓,故土茯苓也稱仙遺糧、冷飯糰。陳藏器《本草》也記載了草禹餘糧,認為它可以充飢、調理腸胃、促進消化、改善睡眠。
土茯苓具有利濕和補益脾土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它性味平和,能健脾胃、強筋骨、祛風濕、利關節、止瀉、治療關節疼痛、瘡瘍腫毒,以及解汞粉、硃砂等毒。由於土茯苓是蔓生植物,根部節節相連,且具有利濕去熱的特性,因此能深入經絡,清除濕熱毒邪。它能解水銀、輕粉毒,是通過滲利下導的方式排出毒素,因此對於治療梅毒引起的關節疼痛、潰爛等深層病症,以及毒火上行引起的咽喉疼痛等症狀非常有效,甚至西方醫學也認為它是治療梅毒的良藥。《本草綱目》對此有詳細的記載。
但土茯苓性味平和,療效緩慢,單獨使用效果可能不顯著。建議使用大劑量,最好是將新鮮根莖熬膏服用,或作為日常飲食,長期服用,甚至可以服用數十甚至上百斤,藥效才會顯著,許多重症患者經此法治愈。服用土茯苓期間,不可飲茶,否則會導致脫髮。這是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比起西醫注射藥物雖然見效慢,但能徹底根治,避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