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1)

1. 充蔚(今名益母)

《本經》:「充蔚子:味辛,微溫。主明目益精,除水氣。莖:主癮疹癢,可作浴湯。」

《別錄》:「味辛、甘,微寒。療血逆大熱,頭痛心煩。」

[正義]充蔚,古人止用其子。《本經》之明目益精,則溫和養血,而又沉重,直達下焦,故為補益腎陰之用。除水氣者,辛溫下降,故能通絡而逐水。其莖可浴疹癢,則活血疏風之功也。

《別錄》加以「微寒」二字,則亦溫亦寒,大是不妥,蓋當時以治熱證,因而羼入此說。療血逆者,溫和行血,又子能重墜下降,故能平逆。惟主大熱頭痛心煩,則與溫養之性不符,疑有傳訛,存而不論可也。

[廣義]蘇恭謂:莖葉:主產後血悶,及子死腹中。搗汁服,主浮腫下水,消惡腫,疔毒,乳癰,丹毒,並以傅之,又敷蛇虺百蟲毒螫;滴汁入耳,主聤耳。

李瀕湖謂:子,治風解熱,順氣活血,養肝益心,安神調經,崩中帶下,產後胎前諸病。莖葉,活血破血、調經,解毒,治胎漏,產難,胞衣不下,血運,血風(注:據《綱目》,風下有「血」字)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血(注:據《綱目》,血原為「疳」)痢,痔疾,打撲內損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又謂治血分風熱,明目,調經,宜用子;治腫毒,瘡瘍,消水行血,胎產諸病,宜用莖葉,以莖葉善於行,而子則行中有補也。

景岳謂其性滑利,善調胎產,故以益母為名,去死胎,下生胎,活血行血。

石頑謂:專行血分,活血行滯。古以為補陰者,是散其瘀而新生之血自清,非充蔚能補養之也。治痧脹腹痛嘔逆,一味濃煎,恣飲有效,是其能散惡血之證。其子性溫,能明目益精,水虧而瞳神縮小者宜之,火盛而瞳神散大者弗用,以辛散能助火邪也。

[發明]充蔚,古用其子,今用莖葉。氣烈味濃,功專活血行血,今三吳之俗,以為產後惟一之要藥,無人不服。又主經行不利,腹痛及脹,皆有捷驗,其稟溫和之性,亦可概見。而又能治癰腫瘡瘍,內飲其汁,外敷其滓,頗似涼血解毒,不知生搗取汁,其性已與煎服微有不同,而辛溫之氣,宣通血絡,自然散毒消腫。

其子其莖,皆具溫通之性,但子則沉重下降,守而不走,故能補腎益精,明目;莖葉則扶疏旁達,走而不守,故能活血流氣,通調經絡。凡草木之枝葉花實,性質各有不同,皆即此義。若白花、紅花之異,則一類二種,形式臭味,皆無二致,其用亦同,或謂紅者主血分,白者主氣分,則皮相之見也。

[正訛]充蔚性溫,觀其治產後行瘀,調經前痛閉,其義昭昭,無可疑者,《別錄》加以寒字,蓋必當時有以治熱病者,故有主大熱頭痛一說,然於今無徵,姑勿深辨。《本經》以浴癮疹,後人以敷癰瘍,則皆辛以散之,非取涼解之義,且癮疹為風熱在表,固宜溫和疏泄,不宜寒涼遏抑也,景岳亦以為寒甚,且謂其涼血,最易貽誤後學。

白話文:

充蔚(現在稱為益母草)

《本經》說: 充蔚的種子,味道辛辣,性質微溫。主要功效是使眼睛明亮、增進精氣,並能排除體內的水濕之氣。它的莖,主要用於治療皮膚上的疹子和搔癢,可以煮水沐浴。

《別錄》說: 充蔚的種子,味道辛辣、甘甜,性質微寒。可以治療因血氣逆亂導致的發熱、頭痛和心煩。

[正義] 充蔚,古代人只使用它的種子。《本經》所說的明目益精,是指它性質溫和,能夠滋養血液,而且又具有沉降的特性,能夠直接到達下焦(指人體下腹部),因此可以用來補益腎陰。它能排除水濕,是因為其辛溫的性質可以下降,所以能疏通經絡而排出體內的水分。它的莖可以用來沐浴以治療皮膚搔癢,是因為它具有活血疏風的功效。

《別錄》中加入「微寒」二字,使其既有溫性又有寒性,這是非常不妥當的。可能是當時人們用它來治療熱證,因此才加入這個說法。它能治療血氣逆亂,是因為其性質溫和可以活血,而且種子具有重墜下降的特性,所以能平息逆亂的氣血。至於說能治療因大熱引起的頭痛和心煩,這與它溫養的特性不符,可能是傳抄時產生了錯誤,可以暫且存疑不論。

[廣義] 蘇恭說:充蔚的莖葉,主要用於治療產後血氣鬱悶,以及胎兒死在腹中的情況。搗汁服用,可以治療浮腫、排除體內水分,消除惡腫、疔瘡、乳癰、丹毒等,並可外敷,還能敷治蛇、虺等百蟲毒咬傷;滴汁入耳,可治療耳膿。

李時珍說:充蔚的種子,可以治療風邪引起的發熱,順理氣機、活血、滋養肝臟、增益心氣,安神、調理月經,治療崩漏、白帶,以及產前產後各種疾病。充蔚的莖葉,能活血破血、調理月經,解毒,治療胎漏、難產、胎盤不下、血運不暢、血風疼痛、崩漏、尿血、瀉血、血痢、痔瘡,以及跌打損傷造成的瘀血、大小便不通等。

他又說,治療血分風熱,使眼睛明亮,調理月經,宜用種子;治療腫毒、瘡瘍,消除水腫、促進血液循環,以及治療胎產相關疾病,宜用莖葉。因為莖葉善於運行,而種子則在運行中兼具補益作用。

張景岳認為它的性質滑利,善於調理胎產,所以取名為「益母」,可以去除死胎,幫助生產,活血行血。

石頑認為,充蔚專門作用於血分,活血化瘀。古人認為它能補陰,是因為它能散瘀,使新生之血自然清澈,並非充蔚本身能補養。治療因痧氣引起的腹脹、腹痛、嘔吐,單獨用濃煎的充蔚湯,恣意飲用即可有效,說明它能散除惡血。它的種子性質溫和,能使眼睛明亮、增益精氣,適合腎陰虧虛導致瞳孔縮小者使用;若屬火盛導致瞳孔放大者則不宜使用,因為辛散的特性可能會助長火邪。

[發明] 充蔚,古人使用其種子,現在則使用莖葉。其氣味濃烈,功效專注於活血行血。現在江浙一帶的習俗,認為它是產後最重要的藥物,幾乎人人服用。它也主治經期不順、腹痛腹脹,效果迅速。由此可見它具有溫和的特性。它也能治療癰腫瘡瘍,內服汁液,外敷藥渣,似乎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其實新鮮搗汁的藥性和煎煮服用略有不同,其辛溫之氣能夠疏通血絡,自然能夠散毒消腫。

它的種子和莖葉都具有溫通的性質,但種子沉重下降,守而不走,因此能補腎益精、明目;而莖葉則扶疏旁達,走而不守,因此能活血理氣、疏通經絡。凡是草木的枝葉花實,性質各有不同,都是這個道理。至於白花和紅花的區別,其實是同類異種,外形氣味都一樣,功效也相同。有人說紅花主治血分,白花主治氣分,那是只看表象的錯誤觀點。

[正訛] 充蔚的性質溫和,從它能治療產後瘀血、調理經前疼痛閉塞等功效來看,這一點非常明顯,沒有可疑之處。《別錄》中加入寒字,可能是當時有將它用於治療熱病的人,所以才有能治療大熱頭痛的說法,但現在無從考證,暫且不深究。《本經》說它能用於沐浴治療皮膚搔癢,後人則用於外敷治療癰瘍,都是利用其辛散的特性,並不是取其清涼解毒的功效。而且皮膚搔癢多因風熱在表所致,本來就應該溫和疏泄,不宜寒涼遏制。張景岳也認為它性質寒涼,而且說它能涼血,這是最容易誤導後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