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三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0)

1. 麥門冬

凡屬咳病,必肺氣鬱塞,不能宣通,因而作聲,以求開泄,止宜順其機以導之,用輕揚疏達之品,如白蒺藜、兜鈴、木蝴蝶之類,助其開展,則咳聲暢遂,痰吐滑利,其勢即解。誤與滋膩,則痰涎為其閉塞,昔賢比之如油入面,不可復出,最是確論。張石頑亦謂陰虛羸瘦,喘嗽上氣,失音,失血及風寒暴嗽,大非所宜,正是此旨。

蓋痰濁得其滋填,則無論為風、為寒、為外來之邪、為內蘊之熱,皆膠黏固結,牢不可破,永永閉錮於肺絡,後(注:疑衍)雖欲開泄而不可得,遂致釀成蟠結之根,時時震撼,試問肺葉嬌嫩,而能堪此日常之激動乎?勞瘵之由,強半在此。石頑又謂麻疹咳嗽,亦不可用此,以其性寒助陰,適以固斂陽邪,不能發越,尤為剴切。

且咳病苟服麥冬,多致音啞,是其陰寒斂邪入肺之明證,所以凡有咳證,麥冬等味真是鴆毒。徐靈胎嘗大聲疾呼,而人多不覺,近世名賢如葉天士、費伯雄皆犯此禁,未始不誤於《日華》止嗽之一說。

而陳藏器且以此物為下痰飲,景岳亦有消痰一說,尤為殺人之利刃,今之俗醫,又誤於葉氏《指南》、費氏《醫醇》等書,恆以製造勞瘵為事,所見治咳之方,踵此弊者,比比而是,醫學之不昌,雖曰自昔已然,未免於今為烈,曷禁感慨系之。《日華》又謂麥冬治五勞七傷,蓋亦《本經》主傷中之意。

養胃滋陰,生津益血,夫孰非調和五臟之正治?然以為服食之品,調養於未病之先則可,若曰勞傷已成,而以陰柔之藥治之,又非陽生陰長之旨。且勞損之病,雖曰內熱,然亦是陰虛而陽無所附,補脾之氣,助其健運,尚能擊其中堅而首尾皆應,徒事滋潤養陰,則陰寒用事,而脾陽必敗,不食、泄瀉等證必可操券以俟,越人所謂過中不治之病,又皆陰柔之藥,有以釀成之矣。

再按近人之用麥冬,皆去其心,蓋此物以滋膩為用,其心乃乾燥之筋,既無脂液,留之無益,且剖之則入煎劑而易得全味。又其說最古,始於陶弘景,甚謂不去其心,令人心煩,幾有必不可用之意。

然此物入土甚長,一莖數枚,連綿不絕,一線貫通,屈曲而達,《本經》謂主心腹結氣,治胃絡脈絕,即取此義,所以能貫通脈絡,開達結氣,凡通達脈絡之藥,如竹茹、絲瓜絡等皆是此意。而麥冬去心,則僅存黏膩之質,更何有通結宣絡之力,此物理之不可不知者(注:本項名原作「正義」,顯誤,現據內容改)。

白話文:

凡是咳嗽的病症,一定是肺氣鬱結阻塞,無法順暢運行,所以才發出聲音,想要藉此打開宣洩的通道。這時候應該順應身體的機制來引導,使用輕盈向上、疏通開達的藥物,像是白蒺藜、兜鈴、木蝴蝶之類的,幫助肺氣展開,那麼咳嗽的聲音就會順暢,痰液也會容易咳出,病症自然解除。如果誤用滋膩的藥物,痰液就會被堵塞,像以前的賢人說的,就像油滲入麵粉裡一樣,很難再清除出來,這是非常正確的理論。張石頑也說,陰虛體弱、喘氣咳嗽、聲音嘶啞、失血,以及風寒引起的急性咳嗽,都不適合使用麥門冬,這正是這個道理。

因為痰濁得到滋養就會更加黏稠,無論是風邪、寒邪、外來的邪氣,還是體內蘊積的熱邪,都會膠著固結,難以清除,永遠堵塞在肺部的經絡中,就算之後想要打開疏通也辦不到,最後就會釀成難以根除的病根,時時發作。試問肺臟這麼嬌嫩,怎麼能承受這種每天的刺激?勞瘵(肺結核)的病因,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這樣造成的。石頑還說,麻疹咳嗽也不能用麥門冬,因為它的藥性寒涼,會助長陰氣,反而會使陽邪被收斂,無法散發出去,這一點非常精闢。

而且咳嗽的病人如果服用麥門冬,常常會導致聲音嘶啞,這是麥門冬寒涼收斂的藥性把邪氣引到肺部的明顯證據,所以凡是有咳嗽的病症,麥門冬這類藥物就像是毒藥一樣。徐靈胎曾經大聲疾呼,但很多人都沒有察覺,近代的醫學名家像是葉天士、費伯雄也都犯了這個禁忌,大概是因為受到《日華子本草》說麥門冬能止咳的影響。

陳藏器竟然把麥門冬當作是去除痰飲的藥物,張景岳也有用麥門冬來消痰的說法,這就像是殺人利器一樣。現在的庸醫,又被葉氏的《臨證指南》、費氏的《醫醇剩義》等書誤導,常常把人治成勞瘵,所看到的治療咳嗽的方子,跟隨這個錯誤的非常多。醫學衰落,雖然說以前就這樣,但現在更加嚴重了,實在令人感慨。 《日華子本草》又說麥門冬能治療五勞七傷,大概是根據《神農本草經》說它能治療傷中(內傷)的意思。

麥門冬能養胃滋陰、生津益血,這些都是調和五臟的正當治療方法,如果當作是平時養生的食品,在還沒有生病的時候調理身體是可以的,但如果說勞傷已經形成,還用陰柔的藥物來治療,就違背了陽生陰長的道理。而且勞損的疾病,雖然說有內熱,但也都是因為陰虛導致陽氣沒有依附的地方,應該補益脾氣,幫助脾胃運化,才能夠擊中病根,達到整體的效果,如果只是用滋潤養陰的方式,就會使陰寒之氣盛行,脾陽就會衰敗,導致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這都是可以預期的。越人所說的「病到中晚期就無法治療」的疾病,常常都是因為陰柔的藥物造成的。

再說說現在人使用麥門冬,都會把它的心去掉,因為麥門冬主要是用它滋膩的藥性,而它的心是乾燥的筋,沒有油脂,留著也沒用,而且把它剖開來,放入煎劑中也比較容易釋放出全部的藥效。這個說法很早就有了,始於陶弘景,他甚至說如果不把麥門冬的心去掉,會讓人心煩,幾乎有必不可去的意思。

然而麥門冬扎根在土壤裡很深,一根莖上生出好幾枚,連綿不斷,像一條線貫穿,彎彎曲曲地延伸。《神農本草經》說麥門冬能治療心腹結氣,治療胃絡脈堵塞,就是取這個意思,所以它能夠貫通經絡,打開結氣,凡是能通達經絡的藥物,像是竹茹、絲瓜絡等都是這個道理。而麥門冬去心之後,就只剩下黏膩的物質,哪還有疏通經絡、打開結氣的作用?這個道理是不能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