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3)

1. 絡石

《本經》:「味苦,溫。主風熱死肌,癰傷,口乾舌焦,癰腫不消,喉舌腫,水漿不下。」

《別錄》:「微寒。大驚入腹,邪氣,養腎,主腰髖痛,堅筋,利關節。」

[考正]癰傷,繆氏《經疏》謂傷宜作瘍。

壽頤按:仲淳以後世文義言之,癰瘍二字,盡人能知,頗似古書傳寫之誤。然《周禮·醫師》瘡瘍者造焉。鄭注:身傷曰瘍。知瘍之與傷,古人通用,不必為舊本改字。絡石,據《太平御覽》引吳普說,落石,一名鱗石,一名明石,一名縣石,一名雲華,一名雲英,一名云丹。《名醫別錄》又曰一名石磋,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領石,一名縣石。

貌視之,頗似石藥類,蓋附石而生,故得諸名。蘇恭《唐本草》注云:俗名耐冬,以其包絡石木而生,故名絡石。瀕湖《綱目》所載形色甚詳,即山石上及人家牆壁上蔓生之一種也。今吾吳藥肆中,謂之絡石藤,與《別錄》所謂石龍藤,其義亦合。

[正義]絡石氣味,《本經》謂之苦溫,蓋以隆冬不調,而功能通經活血言之,故以為溫。然《本經》主治,純是熱證,則非溫熱可知,故《別錄》改作微寒,而《御覽》引李當之說,且以為大寒也。此物蔓生而甚堅韌,節節生根,故善走經脈,通達肢節。《本經》主風熱死肌。

《別錄》養腎,主腰髖痛,堅筋,利關節,皆即正義。其治癰腫,喉舌腫,口乾舌焦,皆苦寒瀉降之功也。《別錄》謂其除邪氣,則以邪熱而言。凡《本經》、《別錄》邪氣二字,所賅最廣,其實各有所主,並非泛辭,讀者當以意逆之,自能悟到,不可混作一例看。惟「大驚入腹」四字,則不甚可解,當付闕疑耳。

[廣義]蘇恭謂:療產後血結,大良(蓋以瘀露不通而言,苦瀉破瘀,且善通絡,是以主之)又謂:主蝮蛇瘡毒心悶(則清熱泄降,固解毒之良藥)。又謂刀斧傷瘡,傅之立瘥(則又外治止血之神丹矣)。

藏器謂:主一切風(即《本經》治風熱死肌,《別錄》利關節之義,今用以舒筋活絡,宣通痹痛,甚驗)

《外臺》謂:喉痹腫塞,喘息不通,須臾欲絕者,一味水煎呷之,神驗。

白話文:

絡石

《神農本草經》記載:絡石味苦,性溫。能治療風熱導致的肌肉壞死、癰疽傷口、口乾舌燥、癰腫不消、喉嚨舌頭腫痛、以及無法吞嚥水液等症狀。

《名醫別錄》記載:絡石性微寒。能治療驚嚇導致的腹痛、邪氣入侵、滋養腎臟,並能治療腰髖疼痛、強健筋骨、舒通關節。

考證:「癰傷」一詞,《經疏》認為「傷」應作「瘍」。壽頤認為,後世人普遍理解「癰」和「瘍」,古書中可能存在筆誤。但《周禮》中已有「瘍」指身體外傷的記載,因此古人可能通用「傷」和「瘍」,不必更改原文。

根據《太平御覽》引述吳普的說法,絡石也叫落石、鱗石、明石、縣石、雲華、雲英、雲丹。《名醫別錄》又稱其為石磋、略石、明石、領石、縣石。

絡石的外觀類似礦物藥材,因為它依附在岩石上生長,因此有了這些名稱。蘇恭《唐本草》記載,絡石俗稱耐冬,因為它纏繞在岩石和樹木上生長,所以得名絡石。李時珍《本草綱目》對絡石的形態特徵描述十分詳盡,它生長在山石上和房屋牆壁上。現在吳地藥店稱之為絡石藤,與《名醫別錄》中記載的石龍藤,意思也相符。

絡石的藥性,《神農本草經》說它味苦性溫,這可能是因為它在隆冬時節也能生長,且具有通經活血的功能。但《神農本草經》記載的療效都是熱證,說明它並非溫熱藥物,所以《名醫別錄》改為性微寒,而《太平御覽》引述李當之的說法,則認為它性大寒。這種植物蔓生且非常堅韌,節節生根,因此善於運行經脈,暢通肢節。《神農本草經》記載它能治療風熱導致的肌肉壞死。

《名醫別錄》記載它能滋養腎臟,治療腰髖疼痛、強健筋骨、舒通關節,這些都是其藥效的正確闡述。它治療癰腫、喉舌腫痛、口乾舌燥,都是依靠其苦寒瀉降的功效。《名醫別錄》記載它能去除邪氣,指的是邪熱。凡是《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中提到的「邪氣」二字,其涵蓋範圍很廣,實際上各有側重,並非泛指,讀者應仔細揣摩,才能理解其含義,不可混為一談。「大驚入腹」四字,意義不明,暫且存疑。

此外,蘇恭記載:絡石能治療產後血瘀(因為它能破瘀通絡);還能治療蝮蛇咬傷引起的毒性心悶(因其能清熱解毒);以及刀斧傷,外敷能快速癒合(具有外治止血功效)。

陳藏器記載:絡石能治療一切風症(即《神農本草經》中治療風熱死肌,《名醫別錄》中舒通關節的功效,現在用於舒筋活絡,治療痹痛效果顯著)。

《外臺秘要》記載:治療喉嚨腫痛阻塞,呼吸困難,危及生命的情況,單用絡石水煎服,療效神奇。

2. 木連

[發明]木連、薜荔,俱見陳藏器《本草拾遺》。薜荔與絡石一類,蔓延樹上,節節生根,性情功用,皆與絡石相似。藏器謂:葉,酸平,主風血,暖腰腳。蘇頌謂:治背癰,亦主下痢。《大明》謂:治癧瘍、惡瘡、疥癬。瀕湖:治血淋痛澀。皆疏通經隧,清熱逐瘀之意。

木蓮,即薜荔之實,其大如杯,蒂小,上豐而平,有似蓮房,故得蓮名,亦曰木饅首。瀕湖謂:消腫散毒,止血,下乳,治腸痔、陰㿗。功用亦與絡石相近。石頑謂:利水,止血,通乳要藥。《綱目》引《集簡方》:木饅頭二枚,豬前蹄一個,爛煮食之,並飲其汁,一日即通,則通脈之捷,仍本乎蔓延有力之性情。今吾鄉俗謂之木龍通子,龍以蔓生取義,通則名之以其能也。

但瀕湖又謂其主久痢;《普濟方》又治遺精、脫腸,則此物著樹有力,隆冬不調,通中有守,又不專在滑瀉見功,較之木通、王不留行等走竄迅疾,亦易傷陽者,不可同日語矣。

白話文:

木蓮

薜荔和木蓮,最早記載在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裡。薜荔和絡石很像,都是攀附在樹上生長,莖節會長出根,它們的特性和功效也差不多。陳藏器說薜荔的葉子酸而平和,可以治療風血病,溫暖腰腳。蘇頌說它可以治療背部膿腫,也能治療痢疾。《大明本草》說它可以治療癧瘍、惡瘡、疥癬。李時珍(瀕湖)說它可以治療血淋引起的疼痛和澀滯。這些功效都是因為它能疏通經絡,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木蓮就是薜荔的果實,果實大小像個杯子,蒂很小,頂端豐滿平坦,像蓮蓬,所以叫木蓮,也叫木饅頭。李時珍說它能消腫解毒、止血、催乳,還能治療腸痔、陰部腫痛。它的功效也和絡石很相似。石頑(寇宗奭)說它利水、止血,是催乳的重要藥物。《本草綱目》引用《集簡方》的記載:用兩個木饅頭和一個豬前蹄一起燉爛吃,喝湯,一天就能通便,說明它通經脈的功效很快,這跟它攀爬生長、生命力旺盛的特性有關。現在我們鄉下人稱它為木龍通子,「龍」字取其蔓生之意,「通」字則指它通便的功效。

但是李時珍也說它能治療久痢;《普濟方》又記載它能治療遺精、脫腸。可見這種植物雖然生命力強,即使在隆冬也不凋謝,它通而不瀉,功效不單單在於通便,和木通、王不留行等藥物相比,那些藥物走竄迅速,容易傷陽,不能相提並論。

3. 瓜蔞

《本經》:「括樓根:味苦,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

《別錄》:「根: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口乾燥,短氣,止小便利,通月水。實主胸痹。莖葉:味酸,寒,主中熱傷暑。」

[考證]瓜蔞,今之通稱。《本經》、《別錄》俱作括樓;《爾雅》則作栝樓;《釋草》:果裸之實,栝樓;《毛詩》:果裸之實;《傳》云:果裸,栝樓也;《說文》則作𦯚蔞,其說解云:果蓏也;《呂氏春秋》王善生。高誘注:善,或作瓜,𦧔𤬏也(壽頤按:《呂覽》善字,乃菩字之誤)。

郝懿行《爾雅義疏》曰:裸當為蓏,栝樓當為䒷蔞,皆假借也。《說文》在木曰果,在地曰蓏。䒷蔞,實兼二名。李瀕湖《本草綱目》謂:此物蔓生附木,故得兼名,栝樓即果裸二字音轉,亦作𦸈𧁾工,後又轉為瓜蔞,愈轉愈失其真矣。

壽頤按:瀕湖之說固是,然《玉篇》云:䒷蔞,齊人謂之瓜蔞。可知瓜蔞之稱亦舊,惟𤬏字則《玉篇》在後收字中,曰䒷𤬏,土瓜也。知「䒷𤬏」二字,乃是最後之孳生,非漢魏時之所固有。今《靈樞·癰疽》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𦧔𤬏。而《甲乙經》十一卷則作瓜蔞,亦可為今本《靈樞》晚出之明證也。

壽頤聞五十年前,吾吳藥肆有瓜蔞子、栝樓子兩種之別,其所謂栝樓子者,有斑駁文如苦瓜子,形與瓜蔞子絕異,蓋不知是何物之子。同光間,有某顯宦之家人服藥,醫方開栝樓子,市肆中遂以斑駁者與之,而此顯宦固知栝樓即瓜蔞之別稱,見之以為有誤,傳肆中人問之,則以市上瓜蔞子、栝樓子本非一物為對。

該宦又問子既不同,則設有醫生用瓜樓根者,市上又將有何種之別?而肆人乃謂止有天花粉一物,其宦遂謂市肆欺人,發縣笞責二百板,自是以後,蘇省藥肆,遂聯合不復用栝樓子,是亦可備藥物界中一則故事。其所謂栝樓子者,壽頤寄跡蘭溪,始親見之,與苦瓜子亦復不同。

苦瓜子扁方有稜,兩端有類方勝,而所謂栝樓子者,形亦橢圓,有稜角,有斑駁色,而不類方勝;其果比瓜蔞實較小,僅如核桃,正圓,而色深赤,但未見根葉何狀,山中野生不少,金衢藥肆皆備之,其用與蔞實不異,蓋亦同類之異種者耳。

[正義]仲景方蔞根、蔞實,分別主治,而《本經》止有栝樓根一條,知上古治療,尤以根為之主也。《本經》氣味雖曰苦寒,然僅微苦而已,故瀕湖謂微苦降火,苦不傷胃。《本經》主治以「消渴」二字為之總綱,正與仲景凡渴者必加蔞根同意,此中古藥物學一以貫之之真傳。

成聊攝謂津液不足則為渴,蔞根味苦微寒,潤枯燥而通行津液;瀕湖謂味甘微苦酸,其莖葉味酸,酸能生津,感召之理。其治身熱煩滿大熱者,燥熱耗津,氣機枯澀,則煩而中滿,非痰濕實結之胸滿,此與蔞實之專治胸痹結痛者不同,彼以子之滑痰滌垢,則能通泄痰濁之窒塞,而萎根但以清熱潤燥為功,則痰濕之實滿,必非其治。此有幾微疑似之別,讀者不可以不辨。

所謂補虛、安中者,亦以熱則耗傷陰液,即中氣虛而不安,清其熱,益其陰,斯虛可補而中可安,亦非泛言一切之虛弱也。其能續絕傷者,莖葉蔓生,柔而且韌,則通行絡脈而續絕傷,又以情性言之,不僅在物質之治療矣。《別錄》除腸胃痼熱,亦以燥熱而言。治疸及身面黃,則惟津液已耗者為宜,而濕滯之未化者,尚非其治。

唇乾口燥,固即消渴。短氣者,亦以熱傷中氣而言,非痰濕窒塞之短氣。其能止小便利者,溺愈利則津液愈耗,此能益陰生津,則津液回而溲不復多,蓋與下消證之飲一溲二者相類。其能通月水者,亦為熱熾灼爍、血瘀不利而言,清以潤之,斯陰得滋養,而衝任自調矣。瓜蔞實,清熱滑潤,空松而不堅實,故能疏達胸膈,開通痹塞。

《別錄》專主胸痹,正與仲景治結胸滿痛,胸痹心痛徹背同意。丹溪謂胸中有痰,乃肺受火逼,失其降下之令,此能潤下以助降氣,又能洗滌垢膩鬱熱,宜為治痰之要藥。莖葉,治中熱傷暑,以其清芬涼爽,故善滌暑。又其味微酸,自能振刷精力,以御酷暑之炎熱,亦猶孫真人所謂季夏之間,困乏無力,宜服五味子湯以收耗散之氣,使人精神頓加也。

[廣義]《大明》謂:蔞根,治熱狂時疾(以燥熱而言,不為無理,然若痰食熱結而為昏狂,則必非甘寒一派所能勝任,甚者且以助桀為虐。近二百年,凡自命為葉派真傳者,輒以玄參、生地、二冬、知母諸藥名為養陰退熱,而熱愈結者,比比而是。壽頤於陽明熱病之醫案評議中,言之詳矣,茲不復贅)。

《日華》又謂:通小腸(其意蓋謂清熱滋液,即以通利小水,而泄熱下行,然不知小腸功用,全與小便無涉,此亦六朝以後之通病,且正與《別錄》之止小便利相反,《日華》之本草不可為訓,有如此者)。

又謂消腫毒、乳癰、發背、痔瘻、瘡癤(則果屬實熱,固為可用,然消腫泄結,蔞根不如蔞實為佳,以其實有消痰軟堅之功,而根則止能清熱,彼為活潑,而根則呆鈍,各有性靈,亦不可等而視之)。

瀕湖謂:瓜蔞實,潤肺燥,降火,治咳嗽,滌痰結,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腸,消癰腫瘡毒(皆以通泄消結為義,自有實在功用可據,勝於《大明》之顢頇多矣)。

[發明]蔞實入藥,古人本無皮及子仁分用之例,仲景書以枚計,不以分量計,是其確證。蓋蔞實既老,其殼空松,故能通胸膈之痹塞,而子又多油,善滌痰垢黏膩,一舉兩得,物理學之正旨如此。自日華子《大明本草》有其子炒用一說,而景岳之《本草正》只用其仁,張石頑之《逢原》亦云去殼紙包壓去油,則皆不用其殼,大失古人專治胸痹之義。且諸瘍陽證,消腫散結,又皆以皮子並用為捷。

觀瀕湖《綱目》附方頗多,全用者十之九,古人衣缽,最不可忽。惟近今市肆,以蔞實既老,皮肉不黏,剖之不能成塊,凡用全瓜蔞者,皆乘其未老之時,摘取曝乾,而剖為數塊,方能皮肉黏合,以取美觀,然力量甚薄,卻無功效。所以不佞欲用其全者,寧以蔞皮、蔞仁分列為二,乃能得其老者,始有實驗。

若但書「全瓜蔞」三字,則用如不用,亦治醫者不可不知藥物之真性情也。即使但用其皮,亦是老而力足,疏通中滿,確有奇能。惟景岳謂蔞仁氣味惡劣,善令噁心嘔吐,中氣虛者不可用,是從閱歷經驗得來。且動大便,令人滑泄,苟非實結,慎勿妄投。即搗碎去油,僅用其霜,亦非大府實結,不可輕使。

石頑又謂蔞根寒降,凡胃虛吐逆,陰虛勞嗽,誤用反傷腎氣,久必泄瀉喘咳,病根更深。凡痰飲色白清稀者禁用,皆是至言,弗以尋常藥物,率爾操觚也。

[正訛]景岳又謂本草言瓜蔞仁補虛勞,大謬。

壽頤按:據《綱目》引《大明》謂,子炒用補虛勞云云,則景岳所據,即指《日華本草》而言,病情藥性本極悖謬。《日華》蓋誤讀《本經》「補虛安中」四字,而膽敢為此妄說,《日華》之罪,豈不上通於天。是可知《本經》言簡,不善讀之,貽禍不可勝言。《日華》所見,本多鄙陋,殊不足責,後之學者,讀古人書,不可不自具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