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六 (25)
卷之六 (25)
1. 凌霄花
《本經》:紫葳:味酸,微寒。主婦人產乳余疾,崩中,癥瘕,血閉,寒熱羸瘦,養胎。」
[考證]《本經》止有紫葳,初無凌霄之名,即吳普、李當之諸家本草,載諸藥別名甚多,亦未見有此。《爾雅·釋草》:苕,陵苕。郭注:一名凌時,本草云(此七字《爾雅》註文)。詩苕之華,云其黃矣。《毛傳》:苕,陵苕也。《鄭箋》:陵苕之華,紫赤而繁。《詩正義》引某氏曰:本草云:陵時,一名陵苕。
至蘇恭《唐本草》注引《爾雅注》,乃有「一名凌霄」四字。孫淵如輯刻《本草經》,頗疑其非。
壽頤按:今凌霄花入藥治療之功,與《本經》主治符合。今本《爾雅》注及《詩正義》,凌時之名,皆謂出於本草,然世所傳弘景、吳普諸本,皆無凌時一名。竊疑凌時即凌霄之訛,《唐本草》所引《爾雅注》一名凌霄,蓋所據即郭氏本之未誤者。棲霞郝氏《爾雅義疏》謂:霄、苕聲近,其說甚是。
此蘇恭以後諸本草,皆以凌霄為紫葳之別名者,皆屬可信。故即以凌霄花為定名,欲其盡人能知,適於應用云爾。李瀕湖謂俗稱赤豔者曰紫葳葳,此花赤豔,故名。以世俗相傳之土語,為古名詞作說解,附會巧合。
壽頤按:紫葳葳三字,今吳人尚有此諺語,信是(注:一本作「倍足」)證此花即是古紫葳矣。
[考異]味酸,《太平御覽》引作味鹹,與《吳普本草》扁鵲說合。
[正義]凌霄之花,色黃而赤,正入血分,味微酸而氣微寒。吳普謂神農、雷公、岐伯皆作辛,扁鵲苦鹹。能清血分之熱,故可以活血行滯,而亦可以治帶下崩中。《本草經》專主婦人產乳余疾,正以初產乳子之時,陰血已虛,孤陽偏旺,最宜此酸鹹,微寒,直入血分,藉以固護既耗之元陰,而收攝浮游之陽焰。
可見古人之治產後,皆以助陰抑陽為主,正與晚近庸俗之見,產後妄用溫補,耗爍陰液者,兩得其反。又主崩中,則專以亢陽妄行,不能自攝之崩中而言,非謂可以統治血虛不守之崩陷。癥瘕血閉,蓋亦為血熱太甚,灼爍成瘀者言之,亦非陰寒凝結之癥瘕閉塞可知。又曰寒熱羸瘦,則又血虛內熱,形消臞瘠者耳。
其又能養胎者,以胎元既結之時,元陰凝聚如(注:疑為「於」之誤)下,往往虛陽升浮於上,而此能養之,亦助陰涵陽之要旨也。
[廣義]甄權:治產後奔血不定,淋瀝(蓋皆以血熱妄行而言,酸以吸攝,而又鹹寒,則能止其疏泄,即《本經》治產乳余疾之義)。權又謂:治大小腸不利,腸中結實(則指實熱閉結之證,花性輕揚,自能去實,今單方治血痢結滯,及血熱腸紅,皆有捷驗,蓋本於此)。
《大明》:治酒查熱毒風刺。則輕能上揚,寒以勝熱,效固可知(又治崩中帶下,則《本經》已言之矣)。
白話文:
凌霄花
《神農本草經》記載紫葳味酸微寒,主治婦女產後乳汁不通等餘疾,崩漏、癥瘕、血閉、寒熱消瘦,以及養胎。
然而,《神農本草經》只記載紫葳,並無凌霄花之名。吳普、李當之等人的本草著作,雖然記載許多藥物的別名,也未曾提及凌霄花。《爾雅·釋草》記載「苕,陵苕」,郭璞注釋為「一名凌時」,並說這是引自本草。詩經中「苕之華,其黃矣」,毛傳和鄭箋都認為「苕」指「陵苕」,花色紫赤而繁盛。《詩經正義》也引用某位學者的說法,認為本草中稱「陵時」,又名「陵苕」。
直到蘇恭的《唐本草》引用《爾雅注》,才出現「一名凌霄」的說法。孫思邈對此頗有疑慮。
後人考證,凌霄花的藥效與《神農本草經》中紫葳的功效相符。現存的《爾雅》注釋和《詩經正義》都說「凌時」之名出自本草,但歷代流傳的弘景、吳普等人的本草著作中,都沒有「凌時」這個名稱。因此懷疑「凌時」是「凌霄」的訛誤,《唐本草》引用《爾雅注》中「一名凌霄」的說法,可能是基於郭璞注釋中未有錯誤的版本。棲霞郝氏的《爾雅義疏》認為「霄」、「苕」音近,此說甚是。
自蘇恭以後的各個本草著作,都將凌霄花視為紫葳的別名,這可以相信。因此,將凌霄花作為正式名稱,方便大家認識和應用。李時珍認為俗稱赤豔的稱為紫葳,凌霄花色赤豔,故名。這是以民間俗語解釋古代名稱,有些附會的成分。
吳地至今仍有「紫葳葳」的俗語,可以佐證凌霄花就是古代的紫葳。
《太平御覽》記載紫葳味鹹,與《吳普本草》中扁鵲的說法相符,與《神農本草經》記載味酸有所不同。
凌霄花色黃赤,入血分,味微酸而氣微寒。吳普說神農、雷公、岐伯都認為其味辛,扁鵲認為其味苦鹹。凌霄花能清血分之熱,活血行滯,也能治療帶下、崩漏。《神農本草經》特別記載其主治婦女產後乳汁不通等餘疾,是因為初產婦陰血虛、陽氣偏盛,最適合用酸鹹微寒的藥物直達血分,以滋陰斂陽。
古代治療產後疾病,都以滋陰降陽為主,與現代一些人產後妄用溫補、耗傷陰液的做法正好相反。凌霄花主治崩漏,指的是因陽氣亢盛、妄行不止的崩漏,而非血虛不固的崩漏。治療癥瘕、血閉,也是指血熱太盛,灼傷凝結成瘀的情況,而非陰寒凝結導致的癥瘕閉塞。寒熱羸瘦,是指血虛內熱,形體消瘦的情況。
凌霄花能養胎,是因為胎元已成,元陰凝聚在下,往往虛陽上浮,凌霄花能滋陰斂陽。
甄權認為凌霄花能治療產後出血不止、尿頻,都是因為血熱妄行,酸味能收斂,鹹寒能止瀉,這與《神農本草經》中治療產後餘疾的功效相符。甄權還說它能治療大小腸不暢、腸道阻塞,是指實熱閉結的證候,凌霄花性輕揚,能瀉實熱。現代單方用它治療血痢、腸道瘀滯、血熱腸紅,都有效驗,都是基於此。
《大明本草》記載凌霄花能治療酒毒熱風所致的刺痛,因為它輕揚上行,寒能勝熱。它也能治療崩漏、帶下,這在《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
《名醫別錄》記載凌霄花的莖葉味苦平,主治痿躄,這是因為肺熱葉焦導致痿躄,凌霄花苦寒能清肺熱。《日華子本草》用它治療熱風身癢、遊風風疹、瘀血帶下,認為花、葉、根、莖都有相同的功效,這是引申了《名醫別錄》中清肺熱的功效,就像凌霄花治療酒毒一樣。李時珍還用它治療喉痹,都是利用其苦寒瀉降、導熱下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