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四 (16)
卷之四 (16)
1. 終葵(即燕脂子草)
[發明]《本草經》無終葵,而《別錄》有落葵。陶弘景謂:落葵又名承露,人多種之,葉惟可飪,鮮食冷滑,其子紫色,女人以漬粉傅面,少入藥用;馬志謂:落藤葵,俗呼謂胡燕脂;瀕湖謂:落葵葉,冷滑如葵,故得葵名;《爾雅》曰:終葵繁露,郭注謂即承露,以其葉最能承露,而其子垂垂,亦如綴露,故得此名。而終落二字相似,疑落字乃(注:原作「及」,於義未允,改)蔠字之訛。
壽頤按:《考工記》鄭注,齊人謂椎日終葵,蓋急言之則曰椎,緩言之則曰終葵,本以形容其體圓上銳之詞。此草葉圓剡上,有但於椎,因名終葵,字不從草。《考工記》及馬融《廣成頌》皆作終葵,《爾雅》從草,已是俗字,本草之落葵,則以形近而誤,固無疑義。《別錄》:落葵,一名繁露,即本《爾雅》,尤其明證。
蓋冕旒之垂,名曰繁露,而此草之實,累累下垂,又為近似。韓保昇謂蔓生,葉圓厚如杏葉,子似五味子,生青熟黑;瀕湖謂其似杏葉而肥厚軟滑,八九月開細紫花,累累結實,大如五味子,熟則紫黑色,揉取汁紅如燕脂,女子飾面點唇、亦可染物,謂之胡燕脂,亦曰染絳子,但久則變色耳。今按其葉作蔬,甘滑鮮美,但微有青草氣,其清熱滑潤之功,可見一斑。
《別錄》稱其氣味酸寒,而滑中散熱;瀕湖稱其利大小腸,固亦錦葵之流亞也。又按:此草蔓生,宜入蔓草部,舊本皆在菜部,以其可以為蔬也。今列於此,以葵之名而類之耳。
白話文:
終葵(即燕脂子草)
古代典籍中記載終葵與落葵的關係有些混亂。《本草經》沒有記載終葵,而《別錄》記載了落葵。陶弘景認為落葵又名承露,很多人種植它,葉子可以煮食,吃起來鮮嫩滑潤,果實是紫色的,婦女用它磨成粉塗抹臉上,很少用於藥物。馬志說落葵又叫胡燕脂;《本草綱目》則說落葵葉子滑潤像葵,所以得名葵。 《爾雅》稱之為終葵繁露,郭璞注釋說就是承露,因為它的葉子最能承接露水,果實也一串串地垂下,像綴著露珠一樣,所以得名。終和落二字形似,懷疑落字是蔠字的誤寫。
《考工記》鄭玄注中提到,齊國人稱椎為終葵,意思是說,說得快就叫椎,說得慢就叫終葵,原本是形容它形狀像圓錐體,上部尖銳。這種植物葉子圓而尖,像椎子,因此得名終葵,名字中不帶草字頭。《考工記》和馬融的《廣成頌》都作終葵,《爾雅》加了草字頭,已經是俗字了。本草書中將落葵誤認為終葵,是因為形狀相似。 《別錄》記載落葵,又名繁露,與《爾雅》的說法一致,更加證明了這一點。
冕旒(古代帝王的冠飾)下垂的樣子叫做繁露,而這種植物的果實累累下垂,也與其相似。韓保昇說它蔓生,葉子圓厚像杏葉,果實像五味子,生時青色,成熟後黑色;《本草綱目》則說它的葉子像杏葉,但肥厚柔軟滑潤,八九月開花,花是淡紫色的,果實一串串的,大小像五味子,成熟後是紫黑色,揉碎後汁液紅色像燕脂,女子用它來裝飾臉面和嘴唇,也可以染物,叫做胡燕脂,也叫染絳子,只是時間久了顏色會變。現在看來,它的葉子可以做蔬菜,味道甘甜鮮美,但略帶青草氣味,其清熱滑潤的功效由此可見一斑。
《別錄》說它氣味酸寒,滑潤又能散熱;《本草綱目》說它能通利大小腸,也屬於錦葵類植物。此外,這種植物是蔓生的,應該歸入蔓草類,以前的本草書都把它歸入菜部,是因為它可以作為蔬菜。現在把它列在此處,是因為它名字中有葵,與葵類植物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