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二 (8)
卷之二 (8)
1. 秦艽
《本經》:「秦䳒:味苦,平。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別錄》:「辛,微溫。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正義]秦艽,能通達關節,流行脈胳,亦治風寒濕痹之要藥。《本經》主寒熱邪氣,蓋即指寒熱之邪,客於肌肉筋絡,骨節間者,秦艽善行百脈,故以為主。《本經》之所謂肢節痛,《別錄》之所謂通身攣急,皆風寒濕三氣之邪,留於肌腠,著於骨節者。又能下水,利小便,亦通達百脈,故能驅濕下行耳。
[廣義]甄權:利大小便,療酒黃,黃疸,解酒毒,去頭風。
潔古:除陽明風濕,及手足不遂,口噤,牙痛,口瘡,療腸風瀉血。
白話文:
秦艽味苦性平,可以治療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疼痛、水腫和利尿。它辛微溫,能治療風寒濕痹引起的全身攣急,無論是新病還是舊病。秦艽能通達關節,運行經脈,是治療風寒濕痹的重要藥物。它能驅除寒熱邪氣,因為它能暢通經絡,運行氣血。肢節疼痛和通身攣急都是風寒濕三氣入侵肌膚骨骼造成的。秦艽還能利尿,這是因為它能通達經絡,驅除濕氣下行。除此之外,秦艽還能利大小便、治療酒黃、黃疸、解酒毒、去頭風,以及治療陽明風濕、手足不遂、口噤、牙痛、口瘡、腸風瀉血等病症。
海藏:泄熱。
瀕湖:治胃氣。
景岳謂:為手足陽明清火之藥,解溫疫熱毒,除煩渴,及婦人胎熱,小兒疳熱瘦弱。
石頑:治婦人帶疾。
[發明]秦艽之艽,本從草下丩,取糾結之意。《玉篇》本作䳒,孫氏問經堂所刻《本草經》從之,今皆作艽或作芁者,皆其變體,非從草下九及幾也。其根入土甚深,互相糾結,故以為名,而能通行經絡,流利骨節,名義功用,皆從此出。其氣味則《本經》謂之苦平,而《別錄》加以辛及微溫,以其主治風寒濕痹,必有溫通性質也。
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風熱,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溫藥本色,後人且以治胃熱、黃疸、煩渴等症,其非溫性,更是彰明較著。考《本經》、《別錄》主治,功在舒筋通絡,流利骨節,惟治痹痛攣結之證,蓋與防風、羌、獨同類之品。甄權之治頭風,即祛風也。
白話文:
海藏:可以泄去體內的熱氣。
瀕湖:可以治療胃氣不和。
景岳說:秦艽是手足陽明經清熱的藥物,可以解溫疫熱毒,消除煩躁口渴,以及治療婦女懷孕期間的熱症,和小孩因疳積而導致的消瘦。
石頑:可以治療婦女帶下病。
秦艽的「艽」字,原本是從草字頭下面加上一個「丩」字,表示糾結的意思。《玉篇》中寫作「䳒」,孫氏問經堂所刻的《本草經》也沿用了這個寫法,現在普遍寫作「艽」或「芁」,都是它的變體,並不是從草字頭下面加上九或幾。秦艽的根深入土中,彼此糾纏在一起,因此以此為名。它能夠通暢經絡,舒筋活絡,名字、性質和功效,都由此而來。它的氣味方面,《本經》記載為苦平,而《別錄》又加上了辛和微溫的性質,因為它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必定具有溫通的特性。
然而,秦艽的味道原本是苦的,功效也包括治療風熱,並且能通利二便,已經不是溫性藥物的特徵了。後人還用它來治療胃熱、黃疸、煩渴等病症,它不是溫性藥物,就更加明顯了。根據《本經》和《別錄》的記載,它的主要功效是舒筋通絡,流利骨節,只用於治療痹痛攣結的症狀,這與防風、羌活、獨活等藥物屬於同一類。甄權用它來治療頭風,也是祛風的意思。
惟又稱其利大小便,亦與《本經》下水、利小便之旨相合,蓋秦艽之根,曲折通達,既能外行於關節,亦能內達於下焦,故宣通諸府,引導濕熱,直走二陰而出,昔人每謂秦艽為風家潤藥,其意指此。因之而並及腸風下血,張石頑且謂其治帶,皆從濕熱有餘,宣泄積滯言之,非統治諸虛不攝之下血、帶下也。
又就其導濕去熱而引伸之,則治胃熱,泄內熱,而黃疸、酒毒、牙痛、口瘡、溫疫、熱毒,及婦人懷胎蘊熱、小兒疳熱煩渴等證,皆胃家濕熱,而秦艽又能通治之矣。約而言之,外通經隧,內導二便,是其真宰,而通絡之功,又在理濕之上,要之,皆以濕阻熱結一面著想,而氣虛血弱之證,皆非其治,仍與川斷、絡石等味,異曲同工耳。
白話文:
秦艽的藥性被認為對排尿和大便有幫助,這與《本經》中關於下水和利小便的理論相符。秦艽的根部曲折通達,既能作用於體表的關節,也能深入到體內的下焦部位,因此能夠通暢五臟六腑,引導體內的濕熱排出,直接影響陰道部位。過去有人認為秦艽是一種針對風症的滋潤藥物,這就是因為它的這個特性。因此,它也被用來治療腸風出血和帶下病,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有過多的濕熱和積滯。
進一步地,秦艽還能引申出其導濕去熱的功效,用於治療胃熱、排除內熱,對於黃疸、酒精中毒、牙痛、口腔潰瘍、熱病、熱毒,以及懷孕後體內積熱、小孩消化不良等病症都有療效。簡而言之,秦艽的作用可以概括為通暢經絡,導引大小便,這是它的核心功能。而其通絡的功效又在於調理濕氣之上。總的來說,秦艽適用於解決濕氣阻塞和熱結的問題,對於氣虛血弱的症狀則不是其主要治療對象,這與川斷、絡石等藥物的作用方式有相似之處,但效果不同。
[正訛]秦艽之根,以互相糾結得名,故陶弘景謂相交而長大者佳,無所謂左右也。乃劉宋時之雷斅,妄為區別,竟謂左文為秦,右文為艽,杜撰可笑。秦是地名,艽是物理,而可分以為二,不通孰甚。乃後人偏能為應聲之蟲,皆以左者為佳,不知草之根荄,隨便糾結,孰為左而孰為右,將從何處分辨定斷,亦猶牡蠣本無頭足定形,而可謂左顧者佳,均是無中生有,指鹿為馬。
考雷氏之《炮炙論》詞句鄙俚,本無足取,因其書竟稱為《雷公炮炙論》,而無識者流,甚至誤認為黃帝時之雷公,轉相援引,李瀕湖亦悉收入《本草綱目》,徒亂人意,是亦吾國藥物學之怪現象也。秦艽治熱,本因其能通利二便,遂以胃熱、濕熱諸證,一概歸其主治,然皆治實熱,非虛熱也。
白話文:
秦艽之根的辨誤與雷氏《炮炙論》之謬誤
正訛
秦艽的根,因互相糾結而得名,所以陶弘景認為相交而長大者較好,並沒有所謂的左右之分。然而,劉宋時期的雷斅,卻妄自區分,竟說左邊的稱為秦,右邊的稱為艽,這種杜撰實在可笑。秦是地名,艽是草名,而能分為二,實在不通。後人卻像應聲蟲一樣,都以左邊者為佳,殊不知草根隨便糾結,哪邊是左哪邊是右,根本無法分辨。這就好比牡蠣本無頭足之分,卻有人說左邊的較好,都是無中生有,指鹿為馬。
考雷氏之《炮炙論》
雷氏的《炮炙論》用詞淺俗,本無足取。然而,因其書竟被稱為《雷公炮炙論》,而一些無知者,竟誤以為是黃帝時期的雷公所著,互相引用,甚至李時珍也將其收入《本草綱目》,徒亂人心意。這是我們國家藥物學上的怪現象。
秦艽之功用
秦艽治熱,是因為它能通利二便,所以適用於胃熱、濕熱等症狀,但都是治實熱,而非虛熱。
自《日華本草》插入主傳屍骨蒸一語,而俗醫又以為勞瘵身熱之要藥,於是陰虛煩熱,率以秦艽、柴胡錯綜相間,自謂已握治勞之秘鑰,不知苦能傷胃,寒能傷脾,寧不輕者至重,重者致死?而病者、醫者,皆不覺悟,則《日華》其作俑者也。李東璧謂黃疸、煩渴之用秦艽,取其去陽明之濕熱也。
陽明有濕,則身體痠疼而煩熱,陽明有熱,則日晡潮熱而骨蒸,其說甚是清澈。蓋其能治潮熱骨蒸,亦皆胃有實熱之證,而謬者遂以移之於虛熱,其相去不太遠耶?若小兒疳熱,亦惟實證為宜,挾虛者審之。石頑亦謂肢體疼痛,或浮腫,挾有客邪者,用以祛風利濕,方為合劑,若久痛虛羸,血氣不能養而痛,及下體虛寒,痠疼枯瘦,而小便清利者,咸非所宜。
白話文:
《日華本草》中加入「主傳屍骨蒸」的說法後,很多庸醫便認為秦艽和柴胡是治療勞瘵身熱的要藥,因此,凡是陰虛煩熱的病人,就常被開這些藥,自以為掌握了治療勞瘵的秘訣。卻不知道苦寒會傷胃傷脾,輕則病情加重,重則導致死亡。病人和醫生都浑然不觉,这都是《日華本草》造成的错误。李東璧說,黃疸、煩渴可以用秦艽,是因为它可以去除陽明經的濕熱。
陽明經有濕熱,就會身體酸痛而煩熱;陽明經有熱,就會日晡潮熱而骨蒸,這說法非常清晰。秦艽之所以能治潮熱骨蒸,是因為這都是胃有實熱的證狀,而錯用它來治療虛熱,两者之间差距并不大。至于小兒疳熱,也只有實證才適合用秦艽,如果有虛症,就需仔细判断。石頑也說,肢體疼痛或浮腫,如果夾雜着外邪,可以用秦艽祛風利濕,但如果久痛虛弱,血氣不足而痛,或下體虛寒,酸痛枯瘦,小便清利,就都不适合用秦艽。
2. 狗脊
《本經》:「味苦,平。主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痹寒濕厀痛,頗利老人。」(厀,今作膝)。
《別錄》:「甘,微溫。療失溺不節,男子腳弱腰痛,風邪淋露,少氣目暗,堅脊,利俯仰,女子傷中,關節重。」(關機,似當作機關,以舊本皆如此,仍之)。
[正義]狗脊,溫養肝腎,能驅除風寒濕三氣,為健腰膝、利關節、通經脈之藥。腰背強,膝痛,腳弱,腰痛及失溺不節,淋露,皆肝腎不攝之病也。機關緩急,周痹寒濕,關節重,則風寒濕三氣之病也。老人肝腎已衰,機關窒滯,溫養而流利之,則為養老之要藥矣。《別錄》主風邪者,亦指痹著之風邪言之,目暗,亦肝腎陰虛之證也,堅脊,利俯仰,主女子傷中,皆伸言其效力耳。
白話文:
狗脊味苦性平,可治腰背僵硬、關節活動不靈活、周身痺痛、寒濕積聚引起的膝蓋疼痛,對老年人特別有益。狗脊性甘微溫,能治失禁、男子腿軟腰痛、風寒濕邪侵襲、氣虛目暗、強健脊柱、利於俯仰活動、女子內傷、關節沉重等症狀。狗脊溫補肝腎,能驅散風寒濕邪,是健腰膝、利關節、通經脈的良藥。腰背僵硬、膝痛、腿軟、腰痛、失禁、淋露,都是肝腎虛損所致。關節活動不靈活、周身痺痛、關節沉重,則是風寒濕邪入侵所致。老年人肝腎功能衰退,關節僵硬,溫養滋潤可以促進其活動,因此狗脊是老年人重要的養生藥物。《別錄》中提到能治風邪,指的是痺痛引起的風邪,目暗是肝腎陰虛的表現,堅脊、利俯仰、治女子內傷,都是說明狗脊的功效。
[廣義]甄權:主毒風軟腳,腎氣虛弱,續筋骨。
瀕湖:強肝腎,治風虛。
趙恕軒《綱目拾遺》:金毛狗脊:治頑痹(皆《本經》、《別錄》之緒餘也)。
[發明]狗脊,本有二種:一種似狗之脊骨,古之所用也;一種有金毛,而極似狗形,今謂之為金毛狗脊,瀕湖《綱目》已備載之,趙氏《拾遺》據《職方典》,謂出於粵西之南寧府,即蕨根也。按此物雖藏之多年,拔盡其毛,尚能自生,不多時而茸茸如故,可見其生機洋溢,雖枯槁而餘氣盎然。
今之所用,皆即此種,故能溫養肝腎,通調百脈,強腰膝,堅脊骨,利關節,而驅痹著,起痿廢,又能固攝沖帶,堅強督任,療治女子經帶淋露,功效甚宏,誠虛弱衰老恆用之品,且溫而不燥,走而不泄,尤為有利無弊,頗有溫和中正氣象,而人多忽之,不以為重,殊可惜也。
白話文:
狗脊是一種中藥,古時候主要用來治療風寒引起的軟腳、腎氣虛弱和筋骨損傷。後來發現了金毛狗脊,這種狗脊長得像狗,而且有金色的毛,效果比普通狗脊更好,可以補肝腎、治風虛。現在人們普遍使用金毛狗脊,它溫和滋補肝腎,能強腰膝、堅脊骨、利關節,還可以治風濕痺痛、肢體痿廢,以及婦女經帶淋露等問題。狗脊溫和不燥,藥效持久,是個非常好的保健藥材,可惜很多人不了解它的功效,真是可惜。
[正訛]繆氏《經疏》謂:腎虛有熱,小便不利,或短澀赤黃,口苦舌乾者,忌用。蓋以其性溫而示之禁例也。然狗脊性溫,乃溫和溫養之意,非溫熱溫燥之例,如果肝腎之虛,陰不涵陽,以此固攝下元,引經嚮導,亦無不可。
白話文:
繆氏在《經疏》中說,腎虛有熱,小便不順暢,或是尿量少、排尿困難、顏色赤黃,口苦舌乾的病人,忌用狗脊。這是因為狗脊性溫,而這些症狀屬於熱性,所以禁止使用。但是,狗脊的溫性是溫和溫養,並非溫熱溫燥,如果肝腎虛弱,陰氣不足以約束陽氣,用狗脊來固攝下元,引導經絡,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