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一 (6)
卷之一 (6)
1. 高麗參
《別錄》:「人參,味甘,微溫。療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膈逆滿,霍亂吐逆,調中,止消渴,通血脈,破堅積,令人不忘。」
[備考]療,即治病之義,唐人諱治,唐世醫書,皆以療字代治字用,《外臺秘要》皆用療字,無一治字,是其例也。《別錄》一書,輯於陶弘景之手,今諸書所引皆作療字,疑亦唐人所改,今仍唐本之舊耳。
[正義]高麗參產於朝鮮,古之高麗、百濟、新羅皆是也。地當東海之濱,稟東方發生之氣,故具氣味濃厚,色亦重濁,具有溫養生髮之性。今用之於脾胃虛寒,真陰衰弱,及中氣不振,陰寒用事諸證,功效甚捷,較之遼參偏於養陰,含有清涼氣味者,性質迥異,證以《名醫別錄》之人參味甘微溫,氣味甚合,故以《別錄》之人參主治全文系之於此。腸胃中冷、心腹鼓痛者,皆中氣虛寒、真陽不宣之候也。
胸脅逆滿,亦陽衰陰盛之病,故皆以人參溫養其中氣,此非痰濕凝滯之逆滿,所以宜於溫補。若霍亂吐逆,則陰霾凝結之病,故亦以溫中為宜。惟霍亂為患,迅疾暴戾,雖有寒有熱,即(注:一本作而,疑為「卻」誤)以陰盛滅陽為最多,宜大劑薑、附,而以人參之大力者馭之,方足以回垂絕之真陽,非一味所能治也。調中者,則中氣虛弱而和調之。
止消渴者,則滋養津液之效也。參本養液,而又有溫和之氣以流利之,故能通行血脈;參本補脾,而又有燠煦之氣以健運之,故能消磨堅積。令人不忘者,心為牡臟,參能益血,更能溫養而振刷之,則心陽舒展,而記憶之力自富。此皆惟高麗參之微溫,稟春生髮育之性者,方能臻此剛健婀娜之候,而非遼參之僅能滋陰者,所可同日語矣。
[廣義],甄權:主冷氣逆上。
壽頤按:此指中氣虛寒,而腎水上凌之證,自宜用高麗參,則溫脾而兼攝腎,非遼參之所能治者,其甚者且宜輔以大溫之品而攝納之。
潔古:主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促,短氣少氣。
壽頤按:此脾土虛寒,中氣不振,故脾陽不宣,氣促少氣,惟高麗參之溫補中州而益元氣者宜之。
東垣曰:人參甘溫,能補肺中元氣。肺元旺則諸臟皆旺,肺主諸氣故也。仲景於汗後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利身涼、脈微、血虛者,並加人參,所謂血脫益氣,陽生而陰自長也。
壽頤按:人參氣薄味厚,力能滋陰養血。仲景用之於汗後吐後,本是取其補陰,而東垣乃以補肺氣,韓飛霞亦謂病後氣虛,及肺虛作嗽者並宜之,是皆以為氣藥。蓋緣參能滋養五臟之陰,陰既充而氣亦自旺,究非補氣之效。至東垣所引仲景二條,則脈微、脈沉遲,愚謂所用人參,當以高麗產之含有溫養性質者為佳,斯則具有春升之氣,謂為益氣,或猶近是,徐靈胎謂其升提元氣,蓋亦指此。
白話文:
高麗參,味道甘甜,性質微溫。可以治療腸胃虛寒引起的腹部冷痛,以及心腹脹痛、胸部氣逆脹滿、上吐下瀉等霍亂症狀。它能調理脾胃功能,止渴,疏通血脈,消除體內形成的硬塊,並能增強記憶力。
這裡所說的「療」就是治病的意思。唐朝人避諱「治」字,所以當時的醫書都用「療」字代替。例如《外臺秘要》這本書就只用「療」字,沒有一個「治」字,這就是一個例子。《別錄》這本書是由陶弘景編輯的,現在很多書籍引用的都寫成「療」字,可能是唐朝人改的,現在我們仍然沿用舊時唐朝的版本。
高麗參產自朝鮮,也就是古代的高麗、百濟、新羅等地區。這些地方位於東海邊,吸收了東方生發的氣息,所以氣味濃郁,顏色也比較深沉,具有溫補和促進生長的特性。現在用它來治療脾胃虛寒、腎陰虛弱、中氣不足、陰寒過盛等病症,效果非常迅速。和遼參偏重於滋養陰液,帶有清涼氣味的特性相比,高麗參的性質截然不同。這與《名醫別錄》記載的人參味甘微溫的描述非常吻合,所以我們把《別錄》中關於人參的主治功效全部用在這裡。腸胃虛寒、心腹脹痛都是因為中氣虛寒、陽氣無法正常運行造成的。
胸脅氣逆脹滿,也是因為陽氣衰弱、陰氣過盛引起的,所以用人參溫補中氣。這種氣逆脹滿不是因為痰濕凝滯造成的,所以適合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至於霍亂吐瀉,是因為陰邪凝結造成的,所以也應該用溫中方法來治療。但是霍亂發病迅速猛烈,雖然有寒熱之分,但多半是因為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衰竭,所以需要用大量生薑和附子來溫陽,同時用人參的強大力量來扶正陽氣,才能使陽氣恢復,並非單純用一種藥物就能治好的。所謂「調中」是指調理中氣虛弱的情況。
「止消渴」是指滋養津液的作用。人參本身可以滋養津液,而且還有溫和的藥性可以幫助津液流動,所以能疏通血脈;人參本身可以補脾,而且還有溫熱的藥性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所以能消除體內形成的硬塊。至於說「令人不忘」是指心是陽氣最旺盛的臟器,人參可以補血,更可以溫養心陽,使心陽舒暢,記憶力自然就增強了。這些都是高麗參微溫的藥性和秉持春季生發的特性所能達到的效果,而不是像遼參那樣只能滋陰就能比的。
甄權認為,高麗參主要治療寒氣上逆的症狀。
我認為,這指的是中氣虛寒,導致腎水上逆的病症,自然應該用高麗參,它能溫補脾陽,同時也能夠收攝腎氣,這是遼參做不到的。病情嚴重的話,還應該輔助使用大溫的藥物來幫助收攝陽氣。
潔古認為,高麗參主要治療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弱,呼吸短促,氣少無力的症狀。
我認為,這是脾土虛寒,中氣不足,導致脾陽不能正常運行,所以氣促少氣,應該用高麗參來溫補脾胃,增強元氣。
東垣說,人參味道甘甜,性質溫和,能補充肺中的元氣。肺的元氣旺盛,其他臟腑也都會跟著旺盛,因為肺主導全身的氣。張仲景在治療出汗後發熱、失血、脈象沉遲的病人,以及腹瀉後身體發涼、脈象微弱、血虛的病人時,都會加入人參,這就是所謂的「血脫益氣,陽生而陰自長」的道理。
我認為,人參氣味薄,味道濃厚,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張仲景在治療出汗後和嘔吐後的病症時使用人參,主要是為了補陰,而東垣卻認為人參是補肺氣的。韓飛霞也認為病後氣虛,以及肺虛咳嗽的病人也適合用人參,這些都把人參當成了補氣的藥物。實際上,人參能滋養五臟的陰液,陰液充足後,陽氣自然也就會旺盛起來,並不是人參有直接補氣的功效。至於東垣引用的張仲景的兩個例子,脈微和脈沉遲的狀況,我認為使用高麗產的,具有溫養性質的人參會更好,因為這種人參具有春季升發的特性,把它說成益氣,或許還更接近事實。徐靈胎所說的「升提元氣」,大概也是指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