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六 (16)
卷之六 (16)
1. 防己
《本經》:「味辛,平。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
《別錄》:「療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通腠理,利九竅,止泄,散癰腫惡結,諸瘑疥癬瘡。」
[正義]防己氣味,《本經》止言辛平,《別錄》乃言苦溫。壽頤按:此藥專治溫熱,而利水道,苦能泄降是也,若以為溫,殊與病情相反。《本經》主風寒溫瘧熱氣,病機在溫熱二字,初非注重於風寒一層,《別錄》溫字恐有誤會。又治諸癇者,癇症多緣痰阻,此能利水,即能開泄痰飲。
又謂除邪者,即濕熱、痰飲之邪耳。利大小便者,以濕熱互阻而二便皆澀者言之,濕去熱除,則二便自利。《本經》主治,固無一非濕與熱蒸,水停不化之病也。《別錄》療水腫、風腫,亦以濕邪入絡則為腫,非能治脾腎虛寒之腫,故即繼之以「去膀胱熱」一句,正以膀胱蘊熱,水道不通,則水濕留於絡中,而肌膚浮腫,此能利水泄熱,溲溺通而腫自已。其兼治風腫者,空松之質,亦能疏風耳。
又治中風手腳攣急,亦即風濕痹著,而經絡不舒,故此為專藥。通腠理,利九竅,散癰腫惡結,無非疏通開泄之功。又能止泄者,亦惟脾為濕困,水並於腸,則為泄瀉,此能利膀胱之水,溺道分清,而泄利自止,亦非治虛寒之泄。瘑字,《集韻》同𧌴;《玉篇》𧌴,訓為瘡,則與疥癬蟲瘡,同為濕熱蘊於膚腠之病,而此皆主之。清熱逐濕,效自可睹,必非溫藥明甚。
[廣義]甄權謂:治濕風口面喎斜,手足拘痛。壽頤謂當注重濕字,即《別錄》所謂療中風手腳攣急,亦止治濕邪之痹著及風濕在絡之實邪,非猝然中風之癱瘓不仁可知。又謂散留痰,肺氣喘嗽,亦專以濕痰言之。
潔古謂:治中下濕熱腫,泄腳氣,行十二經(則純乎泄導水濕之邪耳,故陶弘景謂防己為療風水要藥)。
[發明]防己,紋如車輻,體質空松,蘇頌謂折其莖吹之,氣從中貫,故專以通泄疏導為用,而味又辛,則外達肌膚,下通二便。昔人謂其散風者,亦以輕能外達言之,實則疏達而清利濕熱,是其專職,頗與木通體用相近,則專治濕熱有餘,二便不利,而實非風家主藥。
名曰防己者,以脾為己土,喜燥惡濕,濕淫於內,則氣化不行,而水失故道,為腫、為瘡、為腳氣,皆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為古人命名之真義,非所謂名之以其能者耶,古今主治,無不從濕熱二字著想。此物產於漢中,範子計然已有此說,故名漢防己。藏器雖謂治風用木防己,治水用漢防己,張石頑亦有根苗分治之說,然今市肆中,皆無二者之分別,正不必拘牽舊說,執而不化。
東垣李氏獨謂其如人之險而健,幸災樂禍,能力亂階,又歷舉其三不可用,貶之最甚,然持論皆不切實(說詳瀕湖《綱目》,而石頑《逢原》亦歷歷言之)。而又謂十二經濕熱壅塞不通,下注腳氣,膀胱積熱,非此不可,真行經之仙藥,忽抑忽揚,殊覺無謂。
白話文:
防己
《神農本草經》記載:防己味辛,性平。主治風寒溫瘧、發熱、各種癇症,去除邪氣,通利大小便。
《名醫別錄》記載:治療水腫、風腫,消除膀胱熱,治療傷寒熱邪,中風導致手腳拘攣,疏通肌膚腠理,通利九竅,止瀉,散除癰腫、惡性腫塊、以及各種皮膚病如疥癬瘡瘍。
古人對防己的藥性有不同看法,《神農本草經》只說辛平,《名醫別錄》卻說苦溫。有人認為,防己專治溫熱病,並能利尿,其苦味能瀉降,若認為是溫性的,則與治療溫熱病的原則相悖。《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治風寒溫瘧熱氣,主要病機在溫熱,並非特別強調風寒;《名醫別錄》中的「溫」字可能存在誤解。又因癇症多因痰阻所致,而防己能利水,則能消除痰飲。
所謂「除邪」,指的是濕熱和痰飲等邪氣。利大小便,指的是濕熱互阻導致大小便不通的情況,濕去熱除,則大小便自然通暢。《神農本草經》記載的主治病症,都與濕熱蒸鬱、水液停滯有關。《名醫別錄》記載其治療水腫、風腫,也是因為濕邪入侵經絡而導致腫脹,並非治療脾腎虛寒引起的腫脹,所以緊接著提到「去膀胱熱」,是因為膀胱積熱、水道不通,才會導致水濕滯留在經絡中,引起肌膚浮腫,而防己能利水瀉熱,則大小便通暢,腫脹自然消退。其能治療風腫,是因為其藥物本身質地疏鬆,也能疏散風邪。
治療中風手腳拘攣,也是因為風濕痹阻經絡不通,所以防己是治療此症的專藥。疏通腠理、通利九竅、散除癰腫惡性腫塊,都是其疏通、開泄的功效。能止瀉,也是因為脾受濕困,水液停滯於腸道,導致瀉痢,而防己能利膀胱之水,使大小便通暢,瀉痢自然停止,也不是治療虛寒性瀉痢的藥物。「瘑」字與疥癬蟲瘡同義,都是濕熱蘊積於皮膚腠理所致的疾病,防己都能治療。防己清熱除濕的功效顯著,絕對不是溫性藥物。
歷代醫家對防己的應用各有闡述。有人認為,防己治療濕風引起的口眼歪斜、手足拘痛。應重視其除濕的作用,例如《名醫別錄》中記載的治療中風手腳拘攣,也是治療濕邪痹阻和風濕在經絡中的實邪,而非中風癱瘓。有人認為防己能散除停滯的痰飲,治療肺氣喘咳,也是專指濕痰。
有人認為防己治療中下焦濕熱腫脹、腳氣,並能運行十二經脈,純粹是通過泄導水濕邪氣來起效。因此有人稱防己是治療風水病的重要藥物。
防己的莖紋理如同車輪輻條,質地疏鬆,吹氣則氣能貫穿其中,所以它以通泄疏導為主要功效,又因其味辛,所以能外達肌膚,下通二便。古人說它能散風,也是因為其輕便能外達的特性,實際上,疏通經絡,清利濕熱才是其主要功效,與木通的藥性相近,專治濕熱過盛,大小便不利的情況,並不是治療風寒的主藥。
「防己」這個名稱,是因為脾臟屬土,喜燥惡濕,濕邪侵入體內,則氣機運行不暢,水液不能正常運行,就會導致腫脹、瘡瘍、腳氣等疾病,這些都是脾土受邪的病症,而防己能預防這些疾病,這就是古人命名防己的真正含義,並非單純指其藥效。古今對防己的應用,都從濕熱二字考慮。防己產於漢中,古代文獻中已有記載,所以稱為「漢防己」。雖然有人認為治療風寒用木防己,治療水腫用漢防己,也有根苗分類的說法,但目前市面上沒有這種區分,不必拘泥於舊說。
一位名醫曾將防己比作險峻而強健的人,樂於見災禍,有能力擾亂秩序,還列舉了三種不能使用防己的情況,貶低防己的藥效,但這些觀點並不切實。也有人認為防己治療十二經濕熱壅塞不通,下注腳氣,膀胱積熱等症,是治療經脈的良藥,對防己的評價忽高忽低,沒有必要。
總之,用藥要對症,對症下藥才能發揮奇效,例如巴豆、烏頭、附子等劇毒藥物,如果使用得當,療效非常迅速,不必過多強調其缺點,反而會混淆視聽,讓人望而生畏,也容易使後學產生疑惑,這不是正確的藥物學觀點。有人認為防己是血分藥,瀉除血中濕熱,這也是不準確的。防己質地疏鬆,氣味疏通,能運行經脈,利尿,是利用其藥物本身的特性來發揮作用,而且味淡質輕,怎麼能認為它是瀉血攻破的藥物呢?金元時期的一些名醫,議論紛紜,很容易誤導後人,必須要辨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