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四 (26)
卷之四 (26)
1. 荊芥
《本經》:「假蘇:味辛,溫。主寒熱鼠瘻,瘰癧,生創,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創,今作瘡)
[正義]《本經》無荊芥而有假蘇,《吳普》謂一名荊芥,然陶弘景竟謂假蘇方藥不復用,故《別錄》亦無荊芥主治,至蘇恭則謂即荊芥。瀕湖從《吳普》之說,遂以假蘇標題,而主治皆荊芥,以後諸家本,皆從瀕湖者也。荊芥氣味,《本經》雖曰辛溫,而主治多風熱結氣為病,故今人以為辛涼之藥。
石頑《逢原》則作微溫。辛能散風熱,宣結滯,又入血分,故能破結聚氣,下瘀除痹。鼠瘻、瘰癧、瘡瘍皆風熱入絡,凝痰挾瘀之病,而瘰癧又挾少陽相火,鬱蒸內熱。荊芥能治之,則所謂溫者未必然,而近人以為辛涼者,是矣。
[廣義]藏器謂:搗爛敷疔毒腫毒(即《本經》治瘡瘍之旨也)。
甄權謂:單用惡風賊風,口面喎斜,遍身𤸷痹。
壽頤按:古人以喎斜、痹痛等症,均認為外感惡風,故治療皆用風藥。然凡病起猝暴,而不出戶庭,未遇賊風者,皆是氣火上升,血沖腦經之病,風藥必不可誤投。
士良:治傷寒頭痛,頭旋目眩。
壽頤按:此風熱上乘之病,荊芥辛涼,泄風散熱,是以治之。
蘇頌:治婦人血風及瘡疥為要藥(亦入血疏風清熱之功也)。
孟詵:治產後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
壽頤按:產後風痙,角弓反張,古人亦無不謂是風寒外乘,直犯太陽。《肘後》、《千金》、《外臺》,皆用獨活豆淋酒方,後人乃有華佗愈風散,一味荊芥炒末,豆淋酒調服,甚且隱其名曰舉卿古拜散(即荊芥二字之反切),以為無上妙品。實則新產血虛,孤陽上冒,亦是腦神經病,荊芥辛涼,炒黃能導血下行,尚無不可,而酒是升散之性,萬萬不可誤與。
且不獨產後為然,即大人小兒一切痙直強急卒暴之病,無一非神經激擾使然,《傷寒論》、《金匱》痙病二篇,以及《病源》、《千金》諸書,論證用藥,無一不誤,非徒無益,必有大害,如果食古不化,效顰西家,無不頃刻變生,速之立蹶,固已屢見之矣。
瀕湖謂: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皆辛涼泄熱之功。又謂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則皆宜炒黑用之。辛涼泄熱,又入血分,能導血下行而散瘀結也。
石頑謂:長於祛經絡之中之風熱。觀《本經》主治,皆搜經絡中風熱痰血之病,又能清頭目,去瘀血,破結氣,消瘡毒,故風病、血病、瘡瘍、產後為要藥。產後血暈,荊芥為末,熱童便調服。
壽頤按:此亦炒黑用之,入血導瘀,而以童便速其下行,則瘀可通而暈可止,以視治痙之用酒者,彼升此降,性情天淵。學者能於此辨別,而知其所以異,然後可與談醫。
[發明]荊芥,味微辛而氣芳香,臭味清芳,質又輕揚,故治風熱在表、在上諸證,能泄肺熱而達皮毛,風熱咳嗽宜之,風熱外感頭痛寒熱,亦是主藥。又入血分,清血熱,能治咽喉口舌、發頤、大頭諸證,亦治瘡瘍、風疥、瘰癧,吐衄、下血、崩漏,能徹上徹下,散結導(注:原作「異」,顯誤,改)瘀,厥功甚多,而亦甚捷,誠風熱血熱之一大法門,不可以其微賤易得而忽視之。
白話文:
荊芥
《神農本草經》記載:「假蘇味辛溫,主治寒熱引起的鼠瘻、瘰癧、瘡瘍,能破除積聚之氣,消除瘀血,去除濕痺。」
古籍記載中,假蘇與荊芥名稱有所混淆。《吳普本草》認為假蘇即荊芥,但陶弘景認為假蘇已不再使用,因此《名醫別錄》中沒有荊芥的記載。直到蘇恭才確認假蘇就是荊芥。《瀕湖集簡》沿用《吳普本草》的說法,以假蘇為題,但主治內容則為荊芥的功效。後世的醫書多沿用《瀕湖集簡》的記載。雖然《神農本草經》記載荊芥辛溫,但其主治疾病多為風熱引起的積聚,因此現代人多認為荊芥性味辛涼。
石頑在《醫學逢原》中則認為荊芥性味微溫。荊芥辛味能散風熱,宣通阻塞,且能入血分,因此能破除積聚之氣,消除瘀血,去除痺痛。鼠瘻、瘰癧、瘡瘍等疾病,都是風熱侵入經絡,痰瘀凝滯所致,瘰癧還伴有少陽相火鬱結,內熱蒸騰。荊芥能治療這些疾病,說明其溫性並不一定,現代人認為其辛涼是正確的。
藏器認為,荊芥搗爛後敷於疔瘡腫毒,這與《神農本草經》中治療瘡瘍的記載相符。
甄權認為,單用荊芥可以治療惡風、口面歪斜、全身麻痹。
壽頤認為,古人認為喎斜、痹痛等症狀都是外感惡風引起的,因此治療都使用祛風藥物。但如果疾病發病突然,且未外出遇風,則可能是氣火上升,血液衝擊腦神經所致,此時不宜使用祛風藥物。
士良認為,荊芥可以治療傷寒頭痛、頭暈目眩。
壽頤認為,這是風熱上犯引起的疾病,荊芥辛涼,能泄風散熱,因此可以治療。
蘇頌認為,荊芥是治療婦女血風及瘡疥的重要藥物,它能入血分,疏風清熱。
孟詵認為,荊芥可以治療產後中風,身體僵直,方法是研磨成粉末,用酒服用。
壽頤認為,古人認為產後風痙、角弓反張都是風寒外襲,直犯太陽經所致,因此治療多使用獨活、豆豉、酒等藥物。後來出現了華佗愈風散,單用炒荊芥末,用豆豉酒調服,甚至還隱其名為「舉卿古拜散」(即荊芥二字的音譯),認為是無上妙品。但實際上,產後血虛,陽氣上浮,也是腦神經疾病,荊芥辛涼,炒黃後能引導血液下行,尚可接受,但酒性升散,萬萬不可使用。不僅產後如此,大人小孩一切痙攣、僵直、急迫、突然發病的疾病,都是神經興奮所致,《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痙病篇,以及《病源》、《千金方》等書的論證用藥,都沒有錯誤,盲目效仿古法,反而有害無益。
瀕湖認為,荊芥能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這些都是辛涼泄熱的功效。又說治療吐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痔漏等出血症,宜將荊芥炒黑使用。辛涼泄熱,又入血分,能引導血液下行,散瘀消結。
石頑認為,荊芥善於祛除經絡中的風熱。從《神農本草經》的主治可以看出,它能治療經絡中的風熱、痰濁、瘀血等疾病,又能清頭目,去瘀血,破除積聚之氣,消瘡毒,因此是治療風病、血病、瘡瘍、產後疾病的重要藥物。產後暈厥,可以用荊芥研末,用熱童便調服。
壽頤認為,這也是炒黑後使用,入血導瘀,用童便加速其下行,則瘀血可通,暈厥可止。這與治療痙攣時使用酒的相反,一個是下降,一個是上升,性質完全不同。學習者能分辨這其中的不同,才能談醫。
荊芥味微辛,氣味芳香,質地輕揚,因此能治療表在、上部的風熱證,能泄肺熱,達於皮毛。風熱咳嗽、風熱外感頭痛、寒熱,都是主治症。又入血分,清血熱,能治療咽喉、口舌、發頤、大頭等症,也能治療瘡瘍、風疥、瘰癧、吐衄、下血、崩漏等,能上下通達,散結導瘀,功效顯著而迅速,是治療風熱、血熱的重要藥物,不可因為其容易取得而忽視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