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雷

《本草正義》~ 卷之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4)

1. 白朮

《本經》:「術:味苦,溫。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

《別錄》:「味苦、甘。主大風,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結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穀,嗜食。」

[考證]《本草經》及《別錄》,皆稱術而無蒼白之分,陶氏弘景及宋之蘇頌,皆言術以茅山為勝,似今之所謂茅山蒼朮,亦即古之所謂術也。然弘景又別有赤朮之名,謂其苦而多膏,又似梁時已有蒼朮一種。今按《本經》主治,詳其功用,頗似今之茅朮,惟白朮健脾化濕,其力亦同。

至《名醫別錄》又言味苦、甘,增一甘字,則明是白朮;李瀕湖以《本經》、《別錄》之文,兩繫於白朮、蒼朮二條,而隱菴因之,真駢拇矣。

[正義]白朮,氣味芳香,苦甘而溫。稟坤土中和之性,故專主脾胃,以補土勝濕見長。溫能勝寒,燥能驅濕,而芳香之氣,能通脈絡,走肌肉,故專風寒濕痹,而治死肌。風濕著於關節,則痙而強直;脾家濕熱鬱蒸,則發為黃疸;術能勝濕而芳香宣絡,故主痙、疸。自汗亦脾家之濕熱,術燥其濕,則汗自止。

除熱者,除脾虛之發熱也。消食者,濕除而脾運自健也。特提出作煎餌一層,則以其豐於脂膏;故宜於煎劑;陳修園謂:後人土拌炒燥,大夫《經》旨者也。《別錄》主大風,蓋亦指風濕言之,芳香善走,而主肌肉,故大風可除。風眩,頭痛,目淚,有濕盛而濁氣上蒙者,亦有中虛而清陽不布者,術能除痰勝濕,補中升清,斯眩痛可止,目淚可除,非肝火上浮之目眩、頭痛、流淚也。消痰逐水,退痛除滿,皆勝濕健脾之效。

霍亂吐利,亦指脾有寒濕之證,乃宜於術。利腰臍間血,亦芳香之氣,可以流利氣血之運行,即《本經》主死肌之意。益津液者,術本富於脂膏也。暖胃消穀嗜食,無一非芳香醒脾,溫養健運之功耳。

[廣義]甄權:主心腹脹滿、腹中冷痛;《日華》:治冷氣痃癖,婦人冷癥瘕;海藏:治脘痛(皆溫養脾胃,芳香行氣之功,此理中湯所以為不祧之祖也)。甄權:止嘔逆,《日華》:主反胃□□(皆胃氣虛寒為病,正與濕熱痰飲之嘔吐相反,術溫而燥,醒脾安胃,故能定嘔)。

潔古:主四肢困倦,嗜臥不思食,消足脛濕腫,王海藏主身體重,皆燥濕健脾,宜用蒼朮。

石頑謂:生用則除濕益燥,消痰利水,治濕痹死肌;制熟則和中補氣,止渴生津,止汗,除熱進食,得參、苓大補中氣,得枳、橘健運飲食。

張隱菴謂:脾喜燥而惡濕,喜溫而惡寒,然土必有濕氣,始能灌溉四旁,過燥則不能運化,為脾約之病,白朮多脂,性雖燥而能潤,溫而能和。

靈胎謂:白朮氣香而性溫,味苦而甘,皆屬於上,故宜補脾土,而其氣甚烈,芳香四達,故又能達於經脈肌膚,不專於補中。

白話文:

白朮,味道苦,性溫和。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麻木、肌肉壞死、抽筋、黃疸病,能止汗、退熱、幫助消化,可以煎煮或製成藥丸服用。

白朮,味道苦中帶甘。主要治療大風病、風眩頭痛、眼睛流淚、化解痰水、消除皮下因風濕引起的水腫,能去除心下痞滿,以及霍亂導致的持續嘔吐和腹瀉,能促進腰部和肚臍周圍的血液循環,增加體液、溫暖腸胃、幫助消化、促進食慾。

《本草經》和《別錄》都只稱「術」,沒有區分蒼朮和白朮。陶弘景和宋代的蘇頌都認為茅山產的「術」最好,這就像現在說的茅山蒼朮,也就是古時候說的「術」。但陶弘景又提到一種紅色的「赤朮」,說它很苦而且油脂多,這說明在梁代可能就已經有蒼朮這種藥材了。現在分析《本經》的功效,和現在的茅朮很像,而白朮也有健脾燥濕的功效,兩者功效相似。

《名醫別錄》又說「術」味道苦中帶甘,多了一個「甘」字,這就明確是指白朮了。李時珍將《本經》和《別錄》的內容分別歸於白朮和蒼朮,隱庵也沿用這種說法,實在是牽強附會。

白朮,氣味芳香,味苦甘,性溫和。它具有坤土平和的特性,所以主要作用於脾胃,擅長補土、祛濕。溫性可以驅寒,燥性可以祛濕,而且它芳香的氣味可以疏通經絡、運行到肌肉,所以能治療風寒濕引起的麻木和肌肉壞死。風濕侵入關節,會導致抽筋僵硬;脾虛濕熱鬱結,會引起黃疸;白朮能祛濕、疏通經絡,所以能治療抽筋和黃疸。自汗也是脾虛濕熱引起的,白朮可以燥濕,汗自然就止住了。

白朮的退熱作用,是指消除因脾虛引起的發熱。幫助消化,是指祛濕後脾胃功能恢復正常。特別提到可以煎煮或製成藥丸服用,是因為白朮含有豐富的油脂,所以適合煎煮;陳修園說:後人將白朮用土炒過,反而違背了藥典的本意。《別錄》說白朮能治療大風病,也是指風濕,它芳香走竄,作用於肌肉,所以能驅除大風病。風眩、頭痛、眼睛流淚,有些是濕氣重濁氣上蒙引起的,有些是中氣虛弱清陽不升引起的,白朮能化痰祛濕、補中升清,這樣眩暈、頭痛就能停止,眼睛流淚也能消除,這和肝火上炎引起的眩暈、頭痛、流淚不同。白朮化痰、利水、消腫、消除脹滿,都是它祛濕健脾的功效。

霍亂引起的嘔吐和腹瀉,也是因為脾胃有寒濕引起的,所以適合用白朮。白朮能促進腰部和肚臍周圍的血液循環,這也體現了《本經》中治療肌肉壞死的作用。白朮富含油脂,所以能增加體液。溫暖腸胃、幫助消化、促進食慾,都離不開白朮芳香醒脾、溫養健運的功效。

甄權說,白朮能治療心腹脹滿、腹中冷痛;《日華子本草》說,白朮能治療冷氣積聚、婦女寒癥和腫塊;王海藏說,白朮能治療胃脘痛(這些都是溫養脾胃、芳香行氣的功效,所以理中湯被認為是此類方劑的鼻祖)。甄權說,白朮能止嘔;《日華子本草》說,白朮能治療反胃(這些都是胃氣虛寒引起的疾病,和濕熱痰飲引起的嘔吐相反,白朮性溫而燥,能健脾安胃,所以能止嘔)。

張元素說,白朮能治療四肢困倦、嗜睡、不想吃飯、消除腳和腿的濕腫;王海藏認為,白朮能治療身體沉重,這些都是它燥濕健脾的功效,應該用蒼朮。

李杲說,生用白朮可以祛濕燥濕、化痰利水、治療風濕麻木和肌肉壞死;炮製過的白朮可以調和脾胃、補氣、止渴生津、止汗、退熱、促進食慾,和人參、茯苓同用可以大補中氣,和枳實、橘皮同用可以健運飲食。

張隱庵認為,脾喜歡乾燥而討厭潮濕,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但是脾土必須要有濕氣才能滋養周圍,過於乾燥就不能運化,會導致便秘。白朮富含油脂,雖然性燥卻能滋潤,溫和而能調和。

黃靈胎認為,白朮氣味芳香,性溫,味苦而甘,這些都是屬於陽性,所以適合補脾土,而且它氣勢強烈,芳香四散,所以又能作用於經脈肌肉,不只是補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