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正義》~ 卷之四 (18)
卷之四 (18)
1. 敗漿
[發明]此草有陳腐氣,故以敗漿得名。能清熱泄結,利水消腫,破瘀排膿,惟宜於實熱之體。《本經》稱其味苦,平。主暴熱,火創,赤氣疥搔,疽痔,馬鞍熱氣(創,今作瘡。搔,今作瘙。「馬鞍熱氣」四字頗不經見,蓋陰胯間熱氣蒸騰,亦陰分之濕熱也)。
《別錄》稱其味鹹,微寒,除癰腫浮腫,結熱風痹,產後痛;甄權稱其辛苦,微寒,治毒風,𤸷痹,破凝血,能化膿為水,止煩渴,療腹痛,產後諸病;《日華》治血氣心腹痛,破癥結,催生下胞,定血運,吐血衄血,赤白帶下,赤眼障膜,胬肉,聤耳,瘡癤,疥癬,丹毒。無一非實熱瘀滯之證,惟產後諸痛,當以瘀露作痛者為宜。
而瀕湖所引《別錄》,竟作產後疾痛,《大明本草》又以產後諸病渾言之,則流弊良多,不可不知所辨別者也。
白話文:
敗漿這種植物帶有陳腐的氣味,因此得名。它具有清熱、通便、利尿消腫、活血化瘀、排膿的作用,但只適用於實熱體質的人。古籍記載它味苦性平,主治暴熱、燒傷、皮膚紅腫發癢、癰疽痔瘡等疾病,「馬鞍熱氣」指陰部因濕熱蒸騰引起的症狀。
其他古籍記載敗漿味鹹微寒,能治療癰腫、浮腫、熱邪風濕痹痛、產後疼痛等;也有記載它味苦辛微寒,能治療毒風、痺痛、破除凝血,化膿為水,止煩渴,治療腹痛和產後各種疾病;還能治療血氣引起的心腹疼痛、癥結、促進生產、止血、治療吐血、鼻出血、赤白帶下、紅眼、眼膜遮蔽、胬肉、耳聾、瘡癤、疥癬、丹毒等。這些疾病都屬於實熱瘀滯引起的,但產後疼痛,只適用於因瘀血停滯導致疼痛的情況。
然而,有些古籍記載敗漿能治產後所有疼痛,這就太籠統了,容易造成誤用,必須注意區分。
2. 苧麻根
[發明]苧根見於《別錄》,稱其氣寒,主小兒赤丹,又言漬苧汁療渴。古今所引《別錄》之文止此,惟瀕湖《綱目》引《別錄》則有安胎一說,不知何據。按:白苧性寒,古方多言其主治小便不通,五淋熱結等症,則有泄熱通利之力,是以《日華本草》謂其甘寒而滑,乃近人偏以為妊娠安胎之用。蓋以苧麻之質堅韌,取其堅固胎元之意,實則既寒且滑,必非胎動者所宜。
且根主下行,尤為妊娠禁品。考古今醫藥諸書,惟梅師方用以治胎動,忽下黃汁,此外殊不多見。丹溪且言其行滯血,則更與胎動大相刺謬,瀕湖所引未見古本,恐不可訓。雖《大明》亦有治胎漏下血一條,則《日華本草》本多不經之論,且與其所言性滑之文,自相矛盾,更不足據。
《日華》又謂治心膈熱,天行熱病,大渴大狂,解金石藥熱,心煩,則皆其涼降之力也;石頑謂治產後血暈腹痛,專行滯血,又謂麻莖苦溫,專散陳久瘀血,則皆以破血逐瘀為用矣。蘇恭《唐本草》又謂苧麻子治赤白痢,又是消積導滯之用,皆足為滑泄一層證佐。然則苧麻之根,似未可視為安胎套藥。
白話文:
苧麻根的藥性記載於古代醫書,古籍記載其性寒,能治療小兒丹毒,以及用其汁液解渴。 但關於其安胎的功效,古籍記載不多,且缺乏可靠依據。 因為苧麻本身性寒,且具有利尿通便的功效,因此一些醫書認為其能治療小便不通等症。 後世有人認為其能安胎,大概是因其纖維堅韌,希望能藉此穩固胎元。但實際上,苧麻性寒且滑利,並不適合孕婦服用,甚至可能導致滑胎。
苧麻根具有下行的作用,更不適合孕婦使用。 只有少數醫家曾用它來治療孕婦胎動伴隨黃色分泌物的情況,其他醫書記載甚少。 甚至有醫家認為它能活血化瘀,這與安胎功效完全相反。 一些醫書中記載苧麻能治療產後出血和腹痛,但這些記載也與其寒涼滑利之性相矛盾,因此其可靠性存疑。
苧麻的其他部位,例如莖葉和種子,則具有清熱解毒、消積導滯的功效。綜上所述,苧麻根似乎並不能作為安胎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