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藥良劣鑑別法
《漢藥良劣鑑別法》一書,由日本學者一色直太郎所著,後被收錄於《皇漢醫學叢書》,並於1993年由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根據1936年世界書局的鉛印本進行校勘翻印。這本書的誕生,源於作者對和漢藥研究的熱忱以及業界對其早期著作《和漢藥良否鑑別法及調製法》再版的需求。它並非一本高深莫測的理論巨著,而是為藥業從業者日常業務而編寫的實用手冊,旨在提供一套具體、易懂的藥材鑑別與調製方法。
從作者的「自序」與「凡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本書的定位與核心宗旨。作者謙稱此書「尚未脫小冊子之領域」,但強調其「易於領會其要領」,對於「日常業務繁劇者」而言,或許比龐大的書籍更具優勢。這表明了本書的目標受眾是廣大的藥業實務者,力求文字通俗,不迴避口語,以便讀者能快速掌握要點。書中增加了品目和頁數,並納入了三品、五味、相畏、相惡、相反、十劑等皇漢藥學中的基礎概念,顯示了在實用鑑別之外,也試圖為讀者提供一些必要的藥理知識背景。
本書的結構大別為總論和各論兩編。總論部分闡述了藥物鑑別與調製應具備的基本心法。各論部分則為具體的藥材鑑別方法,這些方法主要基於作者多年的實驗經驗,並參酌引用了其他書籍的內容,同時也考量了當時藥業界的實際需求。調製方法同樣以作者的實驗心得為主。品目排列方式依據日本字音,這也印證了本書的日本原著背景。書中所收錄的藥品,限定於當時市場上普遍流通的名稱。凡例中也提及,此版(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版)刪去了原書中一些與中國醫藥應用無關的日本藥品,顯示了在引入中國時進行了本地化的調整。書末附錄了調製方法及前述的皇漢藥學基本事項,作為參考。遺憾的是,本書未能附加處方實例,但作者建議讀者參考當時的藥報,尋求漢洋藥品比較的處方信息。
「緒言」部分深入闡述了本書鑑別方法的核心理念與局限性。作者坦承漢藥的良劣鑑別「甚屬困難」,需要精通生藥知識。然而,本書並未涵蓋所有可能的鑑別手段。它明確指出,本書專注於提供具體的知識,僅就藥材的「形狀、色澤、香氣等次」進行描述,讓讀者能夠「一經過目,即能區別其藥品之良與不良」。至於化學鑑別法等更專業的手段,則明確「悉從省略」,建議參閱專門書籍。這與一開始引用的書籍介紹中列舉的各種鑑別法形成對比,突顯了本書的實用取向和對感官經驗的依賴。
作者引用了陶弘景在《本草序例》中的一段話,揭示了漢藥鑑別與炮製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亂象:醫者不識藥,聽信市人;市人不明辨,委託採送之家;採送之家隨意炮製,導致藥材真偽、好壞難辨,甚至出現造假、過度耗損藥材有效部分的現象。陶弘景的感慨,與本書所欲解決的問題遙相呼應,表明對藥材品質的憂慮和對正確鑑別與調製方法的呼籲,自古有之。
基於此,本書總結出漢藥鑑別的四大要點:形狀、色澤、香味、乾溼度。
- 形狀: 藥材的種類決定了其特有的形狀。通過觀察大小、長短、肥瘦、完整性以及有無蟲蛀等特徵,可以判斷藥材的品種,進一步評定其品質等級。這是鑑別的首要條件。
- 色澤: 色澤反映了藥材的新鮮程度、成熟度以及採集和貯藏方法的適切性。不同的色澤往往預示著品質的差異。
- 香味: 藥材特有的香味是判斷其新鮮度和貯藏狀況的重要依據。香味的有無、濃淡與純正與否,直接關係到藥材的品質。
- 乾溼度: 藥材的乾燥程度影響其貯藏壽命。濕度過高容易導致發霉或變質,因此確保適當的乾溼度是保證藥品質量的重要環節。
「各論」部分則將這些總論中的原則具體應用於每一味藥材。提供的樣本內容包含威靈仙、伊豆縮砂、硫黃、萎蕤、蝟皮、茵陳、淫羊霍、露蜂房、鹿角、鹿角膠、鹿胎子、鹿茸、爐甘石等藥材的鑑別法與調製法。
在「鑑別法」部分,作者詳盡地描述了各藥材的外觀特徵、氣味、質地,並給出了判斷良劣或真偽的具體標準。例如,威靈仙有草本與鐵腳之分,且不同歷史時期應用不同;伊豆縮砂強調外觀、內部顏色及香氣強弱;硫黃則細分為鷹眼、鸕鷀、火口三種,並描述其顏色、光澤及藥用價值高低;萎蕤以形狀似竹節人參、色澤、質地和味道為準則,並指出暗黑色或蟲蛀者不可用;蝟皮和鹿胎子則特別提示偽品問題,並給出識別真偽的具體方法(如毛端分歧、腳長短、骨粗細等);鹿茸以輕、鬆疏者為佳;爐甘石則根據顏色、硬度、形態分為羊腦爐甘、片子爐甘及石狀劣品。這些描述都緊扣緒言中的四大要點,是基於經驗的感官鑑別方法的具體實踐。
在「調製法」部分,書中提供了針對各藥材的實用炮製步驟。這些步驟多是手工作業,如洗、浸軟、切片(或細銼)、炒黑、研末、燒制、去毛等。例如,威靈仙需水中浸軟後切;萎蕤需火熏軟後切;蝟皮、鹿胎子需炒黑或燒為灰;鹿茸需燒去毛茸後切。這些調製方法是將生藥轉變為可供配方使用的飲片的必要步驟,直接影響藥效的發揮和安全性。書中將鑑別與調製並列,體現了作者認為這兩者是藥業從業者必須同時掌握的關鍵技能。
總體而言,《漢藥良劣鑑別法》是一本高度實用、面向實務的工具書。它根植於傳統藥學中對藥材品質的重視,並結合作者自身及當時藥業界的經驗積累,提供了一套以感官觀察為核心的鑑別方法。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雖然化學、理化、生物等鑑別手段已成為藥品質控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本書所強調的基於形狀、色澤、香味、乾溼度的感官鑑別,依然是藥業從業者,尤其是基層中藥房和藥材市場中,判斷藥材初步品質和真偽不可或缺的基礎能力。它提醒我們,對藥材的認識首先始於細緻入微的觀察,而這份觀察力是通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累積而成的。同時,書中所收錄的傳統調製方法,也保留了炮製技藝的寶貴資料。
然而,正如作者在緒言中坦承的那樣,本書最大的局限在於對化學等現代鑑別手段的省略。在成分複雜的天然藥物領域,僅憑藉感官鑑別難以精確量化有效成分含量,也難以徹底杜絕以現代技術進行的複雜造假。因此,從當代藥品質控標準來看,本書提供的鑑別方法是基礎性的,需要與現代科學方法相結合才能達到更高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此外,書中按日語發音排列品目,對於不熟悉日語的中文讀者來說,檢索可能不夠便捷,這也是其作為譯介作品的特點之一。
儘管存在時代的局限性,一色直太郎的《漢藥良劣鑑別法》作為一部將傳統經驗系統化、並服務於當時藥業實務的著作,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實用參考意義。它不僅反映了近代東亞地區在漢藥(和漢藥)研究與應用方面的實踐探索,也為後人了解傳統藥材質量控制的方法提供了窗口。對於今天學習和從事中藥工作的人來說,掌握書中所述的感官鑑別技巧,是打下紮實基礎、培養對藥材直觀認識的關鍵一步,而其對傳統炮製方法的記錄,亦是對藥學文化遺產的一份貢獻。本書的存在,提醒著每一個藥業從業者,對藥材品質的嚴謹態度,是保障患者健康、傳承醫藥精華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