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色直太郎

《漢藥良劣鑑別法》~ 黃芩

回本書目錄

黃芩

1. 黃芩

鑑別法,形狀大如柴胡。肉重。外皮茶褐色。其內部有黃綠色之朽。中不空而丸軸苦者為上。形極肥大。而內部有黑朽。俗云餡氣。或成片者。下等品也。肥大之老根。及朽而中空虛者謂之枯芩。又名片芩。其有粗皮附著者。名附皮黃芩。去其粗皮。而留其內部鮮黃色之部分。謂之磨黃芩。

調製法,浸於水中。夏令一日。冬令二日。取出切為二分長。成為大片。再切為縱二三條之斷片。(水浸後色帶青味)

白話文:

黃芩鑑別與調製方法

鑑別方法:

  • 形狀:外觀像柴胡,但個頭較大。
  • 重量:質地較重。
  • 外皮:茶褐色。
  • 內部:有黃綠色的朽木,中間不空,中心軸有苦味,此為上品。
  • 下等品:外觀極肥大,內部有黑色的朽木,俗稱「餡氣」,或呈片狀。
  • 枯芩:肥大的老根,內部朽壞而空虛,又名片芩。
  • 附皮黃芩:表面附有粗皮的黃芩。
  • 磨黃芩:去除粗皮,保留內部鮮黃色的部分,稱為磨黃芩。

調製方法:

  • 將黃芩浸泡於水中,夏季浸泡一天,冬季浸泡兩天。
  • 取出後切成二分長的大片,再切成縱向二至三條的斷片。(浸泡後顏色會帶青色,味道也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