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藥良劣鑑別法

《漢藥良劣鑑別法》一書,由日本學者一色直太郎所著,後被收錄於《皇漢醫學叢書》,並於1993年由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根據1936年世界書局的鉛印本進行校勘翻印。這本書的誕生,源於作者對和漢藥研究的熱忱以及業界對其早期著作《和漢藥良否鑑別法及調製法》再版的需求。它並非一本高深莫測的理論巨著,而是為藥業從業者日常業務而編寫的實用手冊,旨在提供一套具體、易懂的藥材鑑別與調製方法。

從作者的「自序」與「凡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本書的定位與核心宗旨。作者謙稱此書「尚未脫小冊子之領域」,但強調其「易於領會其要領」,對於「日常業務繁劇者」而言,或許比龐大的書籍更具優勢。這表明了本書的目標受眾是廣大的藥業實務者,力求文字通俗,不迴避口語,以便讀者能快速掌握要點。書中增加了品目和頁數,並納入了三品、五味、相畏、相惡、相反、十劑等皇漢藥學中的基礎概念,顯示了在實用鑑別之外,也試圖為讀者提供一些必要的藥理知識背景。

本書的結構大別為總論和各論兩編。總論部分闡述了藥物鑑別與調製應具備的基本心法。各論部分則為具體的藥材鑑別方法,這些方法主要基於作者多年的實驗經驗,並參酌引用了其他書籍的內容,同時也考量了當時藥業界的實際需求。調製方法同樣以作者的實驗心得為主。品目排列方式依據日本字音,這也印證了本書的日本原著背景。書中所收錄的藥品,限定於當時市場上普遍流通的名稱。凡例中也提及,此版(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版)刪去了原書中一些與中國醫藥應用無關的日本藥品,顯示了在引入中國時進行了本地化的調整。書末附錄了調製方法及前述的皇漢藥學基本事項,作為參考。遺憾的是,本書未能附加處方實例,但作者建議讀者參考當時的藥報,尋求漢洋藥品比較的處方信息。

「緒言」部分深入闡述了本書鑑別方法的核心理念與局限性。作者坦承漢藥的良劣鑑別「甚屬困難」,需要精通生藥知識。然而,本書並未涵蓋所有可能的鑑別手段。它明確指出,本書專注於提供具體的知識,僅就藥材的「形狀、色澤、香氣等次」進行描述,讓讀者能夠「一經過目,即能區別其藥品之良與不良」。至於化學鑑別法等更專業的手段,則明確「悉從省略」,建議參閱專門書籍。這與一開始引用的書籍介紹中列舉的各種鑑別法形成對比,突顯了本書的實用取向和對感官經驗的依賴。

作者引用了陶弘景在《本草序例》中的一段話,揭示了漢藥鑑別與炮製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亂象:醫者不識藥,聽信市人;市人不明辨,委託採送之家;採送之家隨意炮製,導致藥材真偽、好壞難辨,甚至出現造假、過度耗損藥材有效部分的現象。陶弘景的感慨,與本書所欲解決的問題遙相呼應,表明對藥材品質的憂慮和對正確鑑別與調製方法的呼籲,自古有之。

基於此,本書總結出漢藥鑑別的四大要點:形狀、色澤、香味、乾溼度。

  1. 形狀: 藥材的種類決定了其特有的形狀。通過觀察大小、長短、肥瘦、完整性以及有無蟲蛀等特徵,可以判斷藥材的品種,進一步評定其品質等級。這是鑑別的首要條件。
  2. 色澤: 色澤反映了藥材的新鮮程度、成熟度以及採集和貯藏方法的適切性。不同的色澤往往預示著品質的差異。
  3. 香味: 藥材特有的香味是判斷其新鮮度和貯藏狀況的重要依據。香味的有無、濃淡與純正與否,直接關係到藥材的品質。
  4. 乾溼度: 藥材的乾燥程度影響其貯藏壽命。濕度過高容易導致發霉或變質,因此確保適當的乾溼度是保證藥品質量的重要環節。

「各論」部分則將這些總論中的原則具體應用於每一味藥材。提供的樣本內容包含威靈仙、伊豆縮砂、硫黃、萎蕤、蝟皮、茵陳、淫羊霍、露蜂房、鹿角、鹿角膠、鹿胎子、鹿茸、爐甘石等藥材的鑑別法與調製法。

在「鑑別法」部分,作者詳盡地描述了各藥材的外觀特徵、氣味、質地,並給出了判斷良劣或真偽的具體標準。例如,威靈仙有草本與鐵腳之分,且不同歷史時期應用不同;伊豆縮砂強調外觀、內部顏色及香氣強弱;硫黃則細分為鷹眼、鸕鷀、火口三種,並描述其顏色、光澤及藥用價值高低;萎蕤以形狀似竹節人參、色澤、質地和味道為準則,並指出暗黑色或蟲蛀者不可用;蝟皮和鹿胎子則特別提示偽品問題,並給出識別真偽的具體方法(如毛端分歧、腳長短、骨粗細等);鹿茸以輕、鬆疏者為佳;爐甘石則根據顏色、硬度、形態分為羊腦爐甘、片子爐甘及石狀劣品。這些描述都緊扣緒言中的四大要點,是基於經驗的感官鑑別方法的具體實踐。

在「調製法」部分,書中提供了針對各藥材的實用炮製步驟。這些步驟多是手工作業,如洗、浸軟、切片(或細銼)、炒黑、研末、燒制、去毛等。例如,威靈仙需水中浸軟後切;萎蕤需火熏軟後切;蝟皮、鹿胎子需炒黑或燒為灰;鹿茸需燒去毛茸後切。這些調製方法是將生藥轉變為可供配方使用的飲片的必要步驟,直接影響藥效的發揮和安全性。書中將鑑別與調製並列,體現了作者認為這兩者是藥業從業者必須同時掌握的關鍵技能。

總體而言,《漢藥良劣鑑別法》是一本高度實用、面向實務的工具書。它根植於傳統藥學中對藥材品質的重視,並結合作者自身及當時藥業界的經驗積累,提供了一套以感官觀察為核心的鑑別方法。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雖然化學、理化、生物等鑑別手段已成為藥品質控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本書所強調的基於形狀、色澤、香味、乾溼度的感官鑑別,依然是藥業從業者,尤其是基層中藥房和藥材市場中,判斷藥材初步品質和真偽不可或缺的基礎能力。它提醒我們,對藥材的認識首先始於細緻入微的觀察,而這份觀察力是通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累積而成的。同時,書中所收錄的傳統調製方法,也保留了炮製技藝的寶貴資料。

然而,正如作者在緒言中坦承的那樣,本書最大的局限在於對化學等現代鑑別手段的省略。在成分複雜的天然藥物領域,僅憑藉感官鑑別難以精確量化有效成分含量,也難以徹底杜絕以現代技術進行的複雜造假。因此,從當代藥品質控標準來看,本書提供的鑑別方法是基礎性的,需要與現代科學方法相結合才能達到更高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此外,書中按日語發音排列品目,對於不熟悉日語的中文讀者來說,檢索可能不夠便捷,這也是其作為譯介作品的特點之一。

儘管存在時代的局限性,一色直太郎的《漢藥良劣鑑別法》作為一部將傳統經驗系統化、並服務於當時藥業實務的著作,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實用參考意義。它不僅反映了近代東亞地區在漢藥(和漢藥)研究與應用方面的實踐探索,也為後人了解傳統藥材質量控制的方法提供了窗口。對於今天學習和從事中藥工作的人來說,掌握書中所述的感官鑑別技巧,是打下紮實基礎、培養對藥材直觀認識的關鍵一步,而其對傳統炮製方法的記錄,亦是對藥學文化遺產的一份貢獻。本書的存在,提醒著每一個藥業從業者,對藥材品質的嚴謹態度,是保障患者健康、傳承醫藥精華的根本所在。


自序

凡例

緒言

威靈仙

伊豆縮砂

硫黃

萎蕤

蝟皮

茵陳

淫羊霍

露蜂房

鹿角

鹿角膠

鹿胎子

鹿茸

爐甘石

綠礬

綠青

蘆薈

蘆根

貝母

巴戟天

馬鞭草

巴豆

破故紙

防己

防風

茅根

白扁豆

白頭翁

白花蛇

薄荷葉

麥芽

蛤貝

馬錢子

斑蝥

半夏

乳香

肉豆蔻

肉桂

肉蓯蓉

忍冬

人中白

人中黃

人參

蒲黃

牡丹皮

牡蠣

硼砂

芒硝

萹蓄

土鱉甲

杜仲

童便

冬蟲

冬瓜子

冬瓜皮

冬葵子

螳螂

燈心草

橙皮

獨活

菟絲子

地龍

地黃

地膚子

地骨皮

地榆

豬苓

竹葉

竹瀝

竹茹

丁香

知母

沉香

椿根皮

陳倉米

陳皮

藜蘆

綠豆

良薑

龍眼肉

龍膽

龍腦

龍骨

遠志

黃柏

黃連

黃芩

黃蓍

黃精

王不留行

海金沙

艾葉

海人草

葛根

厚朴

藁本

合歡皮

香附子

香薷

蛤粉

夏枯草

訶子

何首烏

莪蒁

橄欖

甘草

甘松

甘遂

乾薑

乾漆

薏苡仁

大黃

大豆黃卷

大茴香

大楓子

大戟

大棗

代赭石

桃仁

當藥

當歸

澤蘭

澤瀉

膽礬

羚羊角

連翹

蓮房

蓮實

蓮葉

蓮蕊

蘇方木

蘇合香

象牙

側柏葉

側柏子

續斷

續隨子

獺肝

雷丸

絡石

蘿蔔子

無患皮

無名異

烏梅

烏頭

烏藥

烏蛇

禹餘糧

雲母

瞿麥子

瓜呂仁

瓜呂根

瓜蒂

滑石

蝸牛

藿香

鶴蝨

款冬花

款冬根

苦楝皮

苦辛

射干

陽起石

益智

益母草

夜明砂

玫瑰花

麻黃

蔓荊子

荊芥

雞冠石

輕粉

桂枝

決明子

卷柏

芫花

芫菁

牽牛子

玄參

浮萍

浮石

伏龍肝

茯苓

附子

胡蘆巴

琥珀

胡黃連

胡桃仁

胡麻油

胡椒

牛蒡子

牛黃

虎骨

虎杖根

牛膝

紅花

五倍子

五靈脂

五味子

穀精草

蜈蚣

巨勝子

古文錢

吳茱萸

鉛丹

延胡索

鳶尾根

葶藶子

鐵粉

鉤藤鉤

天竹黃

天南星

天瓜粉

天麻

阿剌伯橡皮

罌粟殼

亞麻仁

阿魏

阿膠

阿仙藥

安息香

犀角

西瓜皮

西國米

柴胡

細辛

蔥白

桑白皮

桑寄生

桑螵蛸

皂角刺

皂角子

皂莢

草果

草豆蔻

蒼耳草

蒼朮

相思子

三稜

山奈

山藥

山楂子

山椒

山茱萸

山梔子

酸棗仁

蠶沙

龜甲

杏仁

薑黃

羌活

菊花

桔梗

枳殼

枳實

橘皮

金銀花

榆白皮

熊膽

密陀僧

密蒙花

明礬

雌黃

蒺藜子

鐘乳石

常山

紫菀

紫根

紫蘇葉

紫石英

使君子

麝香

商陸

松蘿

松脂

升麻

菖蒲根

生薑

青皮

芍藥

赤小豆

赤石脂

蛇退皮

蛇骨

車前葉

草前子

蛇床子

沙參

戎鹽

縮砂

辰砂

辛夷

秦艽

真珠

萆茇

萆薢

枇杷葉

蓽澄茄

白豆蔻

白檀

白蘞

白芨

白殭蠶

白芷

白朮

蓖麻子

檳榔子

沒藥

木香

木鱉子

木賊

木通

木瓜

青黛

青礞石

椒目

小豆蔻

小茴香

石膏

全蠍

硝石

石葦

石決明

石斛

川芎

穿山甲

蟬退

旋覆花

前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