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色直太郎
漢藥良劣鑑別法
漢藥良劣鑑別法
一色直太郎
底本*收錄於《皇漢醫學叢書》,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據1936年世界書局鉛印本校勘翻印,1993年。
漢藥之良劣,有賴於鑑別,而鑑別之法,有外觀鑑別法、內服鑑別法、化學鑑別法、理化鑑別法、生物鑑別法等。
外觀鑑別法,即以藥物之形狀、色澤、氣味、味道等,以判斷其良劣。如人參之形狀,圓而短,色澤黃白,氣味微香,味道微苦,則為良品;若形狀細長,色澤灰黑,氣味臭穢,味道苦澀,則為劣品。
內服鑑別法,即以藥物之性味、歸經、功效等,以判斷其良劣。如人參之性味甘、微苦,歸脾、肺經,功效補氣、生津、安神,則為良品;若性味辛、苦,歸肝、腎經,功效補腎、強腰、壯陽,則為劣品。
化學鑑別法,即以藥物之化學成分,以判斷其良劣。如人參之化學成分,含有人參皂苷、人參多糖、人參炔三醇等,則為良品;若無人參皂苷、人參多糖、人參炔三醇等,則為劣品。
理化鑑別法,即以藥物之理化性質,以判斷其良劣。如人參之理化性質,有水溶性、醇溶性、酸溶性、鹽溶性等,則為良品;若無水溶性、醇溶性、酸溶性、鹽溶性等,則為劣品。
生物鑑別法,即以藥物之生物活性,以判斷其良劣。如人參之生物活性,有抗疲勞、抗衰老、抗腫瘤等,則為良品;若無抗疲勞、抗衰老、抗腫瘤等,則為劣品。
以上為漢藥良劣鑑別法之概要。在實際鑑別時,應根據藥物之性質,選擇適當之鑑別方法,以確保鑑別之準確性。
鑑別漢藥之良劣,有賴於經驗之累積。在鑑別時,應多加比較,以提高鑑別之準確性。此外,亦可參考相關之書籍、資料,以獲得更為詳細之資訊。
漢藥之良劣,關係到患者之健康。在使用漢藥時,應先行鑑別其良劣,以確保用藥之安全性。
自序
凡例
緒言
威靈仙
伊豆縮砂
硫黃
萎蕤
蝟皮
茵陳
淫羊霍
露蜂房
鹿角
鹿角膠
鹿胎子
鹿茸
爐甘石
綠礬
綠青
蘆薈
蘆根
貝母
巴戟天
馬鞭草
巴豆
破故紙
防己
防風
茅根
白扁豆
白頭翁
白花蛇
薄荷葉
麥芽
蛤貝
馬錢子
斑蝥
半夏
乳香
肉豆蔻
肉桂
肉蓯蓉
忍冬
人中白
人中黃
人參
蒲黃
牡丹皮
牡蠣
硼砂
芒硝
萹蓄
土鱉甲
杜仲
童便
冬蟲
冬瓜子
冬瓜皮
冬葵子
螳螂
燈心草
橙皮
獨活
菟絲子
地龍
地黃
地膚子
地骨皮
地榆
豬苓
竹葉
竹瀝
竹茹
丁香
知母
沉香
椿根皮
陳倉米
陳皮
藜蘆
綠豆
良薑
龍眼肉
龍膽
龍骨
遠志
黃柏
黃連
黃芩
黃蓍
黃精
王不留行
海金沙
艾葉
海人草
葛根
厚朴
藁本
合歡皮
香附子
香薷
蛤粉
夏枯草
訶子
何首烏
莪蒁
橄欖
甘草
甘松
甘遂
乾薑
乾漆
薏苡仁
大黃
大豆黃卷
大茴香
大楓子
大戟
大棗
代赭石
桃仁
當藥
當歸
澤蘭
澤瀉
膽礬
羚羊角
連翹
蓮房
蓮實
蓮葉
蓮蕊
蘇方木
蘇合香
象牙
側柏葉
側柏子
續斷
續隨子
獺肝
雷丸
絡石
蘿蔔子
無患皮
無名異
烏梅
烏頭
烏藥
烏蛇
禹餘糧
雲母
瞿麥子
瓜呂仁
瓜呂根
瓜蒂
滑石
蝸牛
藿香
鶴蝨
款冬花
款冬根
苦楝皮
苦辛
射干
陽起石
益智
益母草
夜明砂
玫瑰花
麻黃
蔓荊子
荊芥
雞冠石
輕粉
桂枝
決明子
卷柏
芫花
芫菁
牽牛子
玄參
浮萍
浮石
伏龍肝
茯苓
附子
胡蘆巴
琥珀
胡黃連
胡桃仁
胡麻油
胡椒
牛蒡子
牛黃
虎骨
虎杖根
牛膝
紅花
五倍子
五靈脂
五味子
穀精草
蜈蚣
巨勝子
古文錢
吳茱萸
鉛丹
延胡索
鳶尾根
葶藶子
鐵粉
鉤藤鉤
天竹黃
天南星
天瓜粉
天麻
阿剌伯橡皮
罌粟殼
亞麻仁
阿魏
阿膠
阿仙藥
安息香
犀角
西瓜皮
西國米
柴胡
細辛
蔥白
桑白皮
桑寄生
桑螵蛸
皂角刺
皂角子
皂莢
草果
草豆蔻
蒼耳草
蒼朮
相思子
三稜
山奈
山藥
山楂子
山椒
山茱萸
山梔子
酸棗仁
蠶沙
龜甲
杏仁
薑黃
羌活
菊花
桔梗
枳殼
枳實
橘皮
金銀花
榆白皮
熊膽
密陀僧
密蒙花
明礬
雌黃
蒺藜子
鐘乳石
常山
紫菀
紫根
紫蘇葉
紫石英
使君子
麝香
商陸
松蘿
松脂
升麻
菖蒲根
生薑
青皮
芍藥
赤小豆
赤石脂
蛇退皮
蛇骨
車前葉
草前子
蛇床子
沙參
戎鹽
縮砂
辰砂
辛夷
秦艽
真珠
萆茇
萆薢
枇杷葉
蓽澄茄
白豆蔻
白檀
白蘞
白芨
白殭蠶
白芷
白朮
蓖麻子
檳榔子
沒藥
木香
木鱉子
木賊
木通
木瓜
青黛
青礞石
椒目
小豆蔻
小茴香
石膏
全蠍
硝石
石葦
石決明
石斛
川芎
穿山甲
蟬退
旋覆花
前胡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