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本草從新

《本草從新》分析與重點總結

《本草從新》是清代醫學家吳儀洛的著作,為傳統中醫藥理學的重要經典之一。本書旨在重新整理和解釋傳統本草學的內容,以適應當時醫療實踐需求。以下為該書的主要重點與特點分析。

一、編纂背景與目標

吳儀洛撰寫《本草從新》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傳統本草書籍繁瑣冗長、不便於實用的問題。他在序言中提到,醫學的基礎在於「明理、辨證、用藥」,並指出過去的本草注釋書或多或少存在繁瑣、誤解或不實用的缺陷。因此,他希望通過重新編撰,整合已有的醫學知識,為臨床提供更準確實用的指引。

二、內容架構與編排

書中按照草、木、果等分類,系統整理各類中藥材。每種藥物的描述包括氣味、性味歸經、功能主治、使用禁忌及製備方法等。特別強調不同藥物的性味與人體經絡的關係,例如:

  •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
  • 藥性影響升降浮沉,氣味濃薄則影響作用強弱。

此外,書中首次強調「藥性總義」,對中藥的性質、氣味、作用進行了系統性的歸納,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藥物與人體五臟六腑的聯繫。

三、藥物功效分類與應用

《本草從新》中對藥物的功效進行細緻劃分,並且深入探討其對具體病症的治療效果:

  1. 補益類藥:如人參、黨參等,側重於補氣、生津,特別適用於氣虛與內傷。
  2. 清熱解毒:如黃芩、柴胡,善於疏肝解鬱,清熱退火。
  3. 燥濕化痰:如蒼術、桔梗,針對脾胃濕氣重或痰熱咳嗽。
  4. 祛風除濕:如羌活、防風,用於治療風濕痺痛或頭風。
  5. 特殊調理:如甘草,不僅能補益,還具有協調多種藥物作用的效果,故被譽為“國老”。

這種細緻分類為臨床醫生提供了實用的參考,確保藥物的使用更加精準。

四、創新性與實用性

  1. 簡化與優化內容:本書在參考傳統經典如《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的基礎上,簡化了不必要的冗贅信息,適合臨床醫師快速查閱與實踐。
  2. 補充與修正:對於一些傳統本草中記載模糊或存在爭議的藥物進行了詳細的補充與修訂。例如,書中強調某些藥物的副作用或誤用可能引起的危害,幫助醫者避免醫療失誤。
  3. 製備與保存方法:詳細介紹了藥材的製備與保存方式,確保藥效的最大化。例如,人參應隔紙焙乾以免見風日,黃精則需九蒸九曬以提高藥性。

五、對醫理與辨證論治的強調

吳儀洛認為,醫學的核心在於辨證論治,而用藥則是其中的關鍵一環。他強調,藥性必須與病證相符,不能簡單套用。例如:

  • 寒熱配伍:寒性病用熱性藥,如腎寒應以溫補;熱性病用寒性藥,如肺熱應以清肺。
  • 病症區分:如外感風邪的發熱應以解表,而內傷虛熱則應補益。

六、對後世的影響

《本草從新》在中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簡明實用的風格影響了後來許多本草書籍的編撰方式。此外,它對中醫教育與臨床實踐的影響深遠,被認為是中醫理論與實踐的橋樑之一。

結語

總的來說,《本草從新》不僅是一本藥學參考書,更是一本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醫學著作。吳儀洛通過對藥物性味的深刻理解和精確分類,使該書成為醫生的重要指南,同時也為中醫藥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本書的編撰精神與內容至今仍為醫學界所尊崇。


原序

本草從新凡例

藥性總義

卷一 草部 (1)

卷一 草部 (2)

卷一 草部 (3)

卷一 草部 (4)

卷一 草部 (5)

卷一 草部 (6)

卷一 草部 (7)

卷一 草部 (8)

卷一 草部 (9)

卷一 草部 (10)

卷一 草部 (11)

卷二 草部 (1)

卷二 草部 (2)

卷二 草部 (3)

卷二 草部 (4)

卷二 草部 (5)

卷二 草部 (6)

卷二 草部 (7)

卷三 草部 (1)

卷三 草部 (2)

卷三 草部 (3)

卷三 草部 (4)

卷三 草部 (5)

卷三 草部 (6)

卷三 草部 (7)

卷三 草部 (8)

卷四 草部 (1)

卷四 草部 (2)

卷四 草部 (3)

卷四 草部 (4)

卷四 草部 (5)

卷四 草部 (6)

卷五 草部 (1)

卷五 草部 (2)

卷五 草部 (3)

卷五 草部 (4)

卷五 草部 (5)

卷六,草部 (1)

卷六,草部 (2)

卷七 木部 (1)

卷七 木部 (2)

卷七 木部 (3)

卷七 木部 (4)

卷八 木部 (1)

卷八 木部 (2)

卷八 木部 (3)

卷八 木部 (4)

卷九,木部 (1)

卷九,木部 (2)

卷九,木部 (3)

卷九,木部 (4)

卷九,木部 (5)

卷九,木部 (6)

卷十,果部 (1)

卷十,果部 (2)

卷十,果部 (3)

卷十,果部 (4)

卷十,果部 (5)

卷十,果部 (6)

卷十,果部 (7)

卷十,果部 (8)

卷十一,菜部 (1)

卷十一,菜部 (2)

卷十一,菜部 (3)

卷十一,菜部 (4)

卷十一,菜部 (5)

卷十一,菜部 (6)

卷十二,谷部 (1)

卷十二,谷部 (2)

卷十二,谷部 (3)

卷十二,谷部 (4)

卷十二,谷部 (5)

卷十二,谷部 (6)

卷十三,金石部 (1)

卷十三,金石部 (2)

卷十三,金石部 (3)

卷十三,金石部 (4)

卷十三,金石部 (5)

卷十三,金石部 (6)

卷十三,金石部 (7)

卷十四,水部 (1)

卷十四,水部 (2)

卷十四,水部 (3)

卷十五,火土部 (1)

卷十五,火土部 (2)

卷十五,火土部 (3)

卷十六,禽獸部 (1)

卷十三,金石部 (8)

卷十六,禽獸部 (2)

卷十六,禽獸部 (3)

卷十六,禽獸部 (4)

卷十六,禽獸部 (5)

卷十六,禽獸部 (6)

卷十六,禽獸部 (7)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1)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2)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3)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4)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5)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6)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7)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8)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9)

卷十八 人部 (1)

卷十八 人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