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本草從新》~ 卷十二,谷部 (5)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谷部 (5)

1. 淡豆豉

宣、解表除煩。

苦泄肺。寒勝熱。(藏器曰:豆性生平、炒熟熱、煮食寒、作豉冷。)發汗解肌。調中下氣。治傷寒寒熱頭痛。煩躁滿悶。懊憹不眠。發斑嘔逆。凡傷寒嘔逆煩悶、宜引吐、不宜用下藥以逆之、淡豉合梔子、名梔子豉湯、能吐虛煩。血痢溫瘧。疫氣瘴氣。

(豆經蒸罨、能升能散、得蔥則發汗、得鹽則能吐、得酒則治風、得薤則治痢、得蒜則止血、炒熟又能止汗、孟詵治盜汗、炒香、漬酒服、肘後合蔥白煎、名蔥豉湯、用代麻黃湯、通治傷寒發表、亦治酒病。)傷寒直中三陰與傳入陰經者勿用。熱結胸煩悶。宜下不宜汗。亦忌之。

造豉法、用黑豆。六月間水浸一宿。淘淨蒸熟、攤蘆蓆上。微溫。蒿覆五六日後。黃衣遍滿為度。不可太過。取曬簸淨。水拌乾濕得所。以汁出指間為準。築實甕中。桑葉厚蓋三寸。泥封。曬七日。取出曝一時。又水拌入甕。如是七次。再蒸過。攤去火氣。甕收。

白話文:

淡豆豉,可以宣散、解除表邪、消除煩躁。

它的味道苦,能使肺氣下降。性寒,能克制熱邪。(藏器說:豆子的性質,生的時候是平性,炒熟後是熱性,煮熟吃是寒性,做成豆豉就變成冷性。)它能發汗、解除肌肉的緊繃、調理脾胃、使氣下降。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寒熱、頭痛、煩躁胸悶、心神不安難以入睡、發疹子、嘔吐等症狀。凡是傷寒導致的嘔吐煩悶,應該用引吐的方法,不宜使用瀉下藥來逆轉病情。淡豆豉和梔子合用,稱為梔子豉湯,能治療虛煩。它還可以用於治療血痢、溫瘧、以及疫氣瘴氣。

(豆子經過蒸製、覆蓋,能使藥性上升散發,如果和蔥一起用就能發汗,和鹽一起用就能催吐,和酒一起用就能治療風邪,和薤一起用就能治療痢疾,和大蒜一起用就能止血,炒熟後又能止汗。孟詵用它治療盜汗,將豆豉炒香後用酒浸泡服用。肘後方記載,豆豉和蔥白一起煎煮,稱為蔥豉湯,可以代替麻黃湯,廣泛用於治療傷寒發汗,也能治療因飲酒過度引起的疾病。)但傷寒直接侵入三陰經脈或從其他經脈傳入陰經的患者,不宜使用。熱邪鬱結在胸部,出現煩悶症狀,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不宜用發汗的方法,也應忌用淡豆豉。

製作豆豉的方法是:選用黑豆,在六月間用水浸泡一夜,洗淨蒸熟後,攤在蘆葦蓆上,保持微溫。用蒿草覆蓋五六天後,等到豆子上長滿黃色的菌衣為度,但不要過頭。然後取出曬乾,簸去雜質,用水拌勻,使乾濕度適中,以指尖能捏出汁液為準。將豆子壓實放入甕中,用三寸厚的桑葉覆蓋,再用泥封住,曬七天。取出曝曬一個時辰,再次用水拌勻放入甕中,如此重複七次。最後再蒸一次,攤開散去熱氣,放入甕中收存。

2. 大豆黃卷

一名豆櫱。理胃消水。

甘平。除胃中積熱。消水病脹滿。破婦人惡血。療濕痹筋攣膝痛。黑大豆為櫱牙。生五寸長。便乾之。名為黃卷。用之熬過。服食所須。一法、壬癸日以井華水浸大豆。候生芽。取皮陰乾。(小兒撮口、初生豆芽、研爛絞汁、和乳灌少許、良。)

白話文:

大豆黃卷,又名豆櫱。能調理腸胃、消除水腫。

性味甘平,可以清除胃中的積熱,消除因水腫引起的腹脹,也能夠破除婦女體內的瘀血。還能治療因濕氣引起的關節疼痛、筋脈攣縮和膝蓋疼痛。將黑豆發芽到五寸長,然後曬乾,就叫做黃卷,使用時要稍微炒過,再按需求服用。另一種做法是,在壬癸日用井水浸泡黑豆,等它發芽後,取下豆皮陰乾。(對於小兒口撮,可以用初生的豆芽,搗爛絞汁,和著母乳餵食少量,效果很好。)

3. 豆腐

清熱、利大腸。

甘鹹寒。有小毒。清熱散血。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中其毒者。以萊菔湯解之。

白話文:

豆腐,性味甘甜、鹹且寒涼,帶有些微毒性。它能清熱、散瘀血,調和脾胃功能,消除腹部脹滿感,並能使大腸中的穢濁之氣下降。若因食用豆腐而中毒,可用蘿蔔湯來解毒。

4. 陳廩米

養胃、利小便。

甘淡平。可以養胃。煮汁煎藥。亦取其調腸胃。利小便。去濕熱。除煩渴之功。(暑月吐瀉大渴、宜飲之。)

白話文:

陳年穀倉米,味甘淡性平,可以滋養脾胃。將它煮汁煎藥,也能用來調理腸胃。它有利小便、去除體內濕熱、消除煩躁口渴的功效。(夏天如果出現嘔吐腹瀉,導致口渴嚴重,適合飲用陳廩米煮的水。)

5.

糯米,秫米,黍米,補氣溫胃、甘溫益氣。治脾胃虛寒。泄痢吐逆。小兒痘瘡白色。

粳米,秈米,粟米,粱米(補氣養胃、利小便。)甘平益氣。養脾胃。利小便。止煩渴。(羅天益衛生寶鑑云:糯粟米粥、氣薄味淡、陽中之陰也、所以淡滲下行、能利小便、韓𢘅醫通云:一人病淋、素不服藥、予令專啖粟米粥、絕去他味、旬余減、月餘痊、此五穀治病之理也、張來粥記云: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齊和尚說山中僧、每將旦、一粥甚系利害、如不食、則終日覺臟腑燥涸、蓋粥能暢胃氣、生津液也、又蘇軾帖云:夜飢甚、吳子野勸食白粥云:能推陳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也。)一種痰飲之人。不宜食之。(嘉言曰:粥飲之、化為痰甚易。予每晨食粥、甚覺合宜、夜膳進粥、即不爽快、正以粥易成痰、早晨行陽二十五度、不致成痰、即得粥之益、晚間行陰二十五度、即易成痰、則受粥之害、一物也、早晚宜否之異如此、亦見修養家過午不食、為有理也。)

白話文:

糯米、黏米、黃米,可以補氣、溫暖脾胃,味道甘甜溫和,能增強氣力。適合治療脾胃虛寒、腹瀉、嘔吐,以及小兒痘瘡呈現白色的情況。

粳米、秈米、小米、粱米,可以補氣養胃、促進小便。(味道甘甜平和,能增強氣力,滋養脾胃,促進小便,止渴。)《羅天益衛生寶鑑》說:糯小米粥,氣薄味淡,屬於陰性,所以能夠淡滲下行,促進小便。韓𢘅在《醫通》中說:有人患淋病,平時不吃藥,我讓他專吃小米粥,不吃其他食物,十幾天後病情減輕,一個多月後就痊癒了。這就是五穀雜糧治病的道理。《張來粥記》說:每天早晨起來喝一大碗粥,空腹時胃虛,穀物的氣就會發揮作用,所補充的營養不少。而且粥非常柔滑細膩,與腸胃相合,是飲食的絕妙方法。齊和尚說山中的僧人,每天早上喝粥非常重要,如果沒喝,就會整天感覺內臟乾燥。因為粥能使胃氣暢通,產生津液。蘇軾的帖子說:晚上肚子很餓,吳子野勸他喝白粥,說能促進新陳代謝,疏通膈膜,有益胃部。粥既美味又容易消化,喝完粥睡一覺,感覺非常舒服。

痰濕體質的人,不適合吃粥。(《嘉言》說:喝粥,很容易化為痰。我每天早上吃粥,覺得很適合,晚上吃飯喝粥,就不舒服。正是因為粥容易生痰,早上陽氣旺盛,不會形成痰,就能得到粥的好處。晚上陰氣旺盛,就容易生痰,就會受到粥的害處。同樣的東西,早晚適合與否的差異就是這樣。也由此可見,養生家主張過午不食是有道理的。)

6. 蒸餅

通、利水、消食。

甘平。消食養脾胃。和中化積滯。活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愛竹談藪云:宋寧宗為郡王時、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國醫罔措、或舉孫琳治之、琳用蒸餅大蒜淡豆豉三物、搗丸、令以溫水下三十丸、日、今日進三服、病當減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或問其說、琳曰:小兒何緣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爾。)陳久者良。

(小麥面、修治食品甚多、惟蒸餅其來最古、是酵糟發成、單面所造、凡藥所須、且能治疾、唯臘月及寒食日、蒸之至皮裂、去皮懸之、風乾、臨用時、以水浸脹、擂爛濾過、和脾胃及三焦藥、甚易消化、且面已過性、不助濕熱、其以果菜油膩諸物為餡者、不堪入藥。肘後方、湯火傷、灼饅頭餅、燒存性、研末、油調塗之。

白話文:

蒸餅

能疏通、利尿、幫助消化。

味道甘甜平和。能幫助消化、滋養脾胃。能調和中焦、化解積滯。能活血、止汗。能疏通三焦。能疏通水道。(愛竹談藪記載:宋寧宗當郡王時,患有淋病,一天到晚要跑廁所三百多次,宮廷御醫都束手無策,有人推薦孫琳來治療。孫琳用了蒸餅、大蒜、淡豆豉這三樣東西,搗爛做成藥丸,讓郡王用溫水吞服三十丸,一天服用三次,說病症應該會減輕三分之一,第二天也這樣服用,三天病就好了。後來果然如此,有人問他原因,孫琳說:小孩子怎麼會有淋病?只是因為水道不通暢而已,這三樣東西都能疏通水道,所以有效。)陳放久的蒸餅藥效更好。

(小麥麵粉可以製成很多食品,只有蒸餅的歷史最為古老,它是用發酵的麵團做成的,純粹是麵粉製作的。凡是藥方需要用到的,它也能治療疾病。只有在臘月和寒食節這天蒸的蒸餅,要蒸到外皮裂開,然後剝去外皮掛起來風乾,等到要用時,再用水泡脹,搗爛濾過,加入調養脾胃和三焦的藥方,很容易消化,而且麵粉已經發過,性質改變,不會助長體內的濕熱。至於用果菜或油膩等物做餡的蒸餅,就不適合入藥。 肘後方記載:被熱水或火燙傷,用燒焦的饅頭餅,將其燒到留有餘性,研磨成粉末,用油調和塗抹在傷處。)

7. 麵筋

解熱和中。

甘涼。解熱和中。勞熱人宜煮食之。(今人多以油炒、則性熱矣。一切葷素諸菜、皆宜煮食、若熏炙煎炒、則助火傷陰、焦者尤甚。)

白話文:

麵筋,味甘性涼,可以解熱並調和脾胃。適合因勞累而發熱的人煮食。(現在的人大多用油炒,這樣就會使麵筋變成燥熱的食物。無論葷素菜餚,都適合煮食,如果用煙燻、燒烤或油煎油炒的方式烹調,就會助長體內火氣,損傷陰液,燒焦的食物尤其嚴重。)

8. 麥粉

利五臟、調經絡。

甘涼。和五臟。調經絡。醋熬成膏。消一切癰腫。湯火傷。(時珍曰:麥粉、乃是麩面洗面筋、澄出漿粉、今人漿衣多用之、古方鮮用、按積善堂方云:烏龍膏、治一切癰腫發背、無名腫毒、初發焮熱未破者、取效如神、用隔年小粉、愈久者愈佳、以鍋炒之、初炒如餳、久炒則干、成黃黑色、冷定研末、陳米醋調成糊、熬如黑漆、瓷罐收之、用時攤紙上、剪孔貼之、即如冰冷、疼痛即止、少頃覺癢、干則不能動、久而腫毒自消、藥力亦盡而脫落、甚妙、此方屢用有驗、藥易而功大、濟生者、宜收藏之。)

白話文:

麥粉,能使五臟功能順暢,調和身體經絡。

味道甘甜且性涼。可以調和五臟的功能。疏通經絡。將麥粉用醋熬成膏狀,可以消除各種癰腫。也能治療燙傷和火傷。(李時珍說:麥粉,是用麩皮中的麵筋洗出後,沉澱出來的漿粉。現在的人大多用來漿洗衣服,古代醫方很少使用。根據《積善堂方》記載,烏龍膏可以治療各種癰腫、背部瘡瘍、無名腫毒,在剛發作紅腫未破時使用,效果非常顯著。要用隔年的細麥粉,越久越好,用鍋炒,剛開始炒像麥芽糖,炒久了會變乾,呈黃黑色,冷卻後研磨成粉,用陳米醋調成糊狀,再熬煮成黑漆一樣的膏狀,裝在瓷罐中保存。使用時,將藥膏攤在紙上,剪個洞貼在患處,會有冰冷的感覺,疼痛會立刻停止,過一會兒會感覺癢,等到藥膏乾了就不能動了。久而久之,腫毒就會自然消散,藥力也盡了而脫落,效果非常好。這個藥方屢次使用都有效,藥材容易取得,功效又大,可以造福人群,應該好好收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