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12)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12)

1. 蛤蚧

補肺潤腎、定喘止嗽。

鹹溫。補肺潤胃,益精助陽,治渴通淋,定喘止嗽,肺痿咯血,氣虛血竭者宜之。(能補肺、益水上源,時珍曰:補肺上渴,功同人參,益氣扶羸,功同羊肉。)咳嗽由風寒外邪者勿用。

出廣南。首如蟾蜍,背綠色,斑點如錦紋,雄為蛤。(鳴聲亦然,因聲而名。)皮粗口大。

身小尾粗,雌為蚧。皮細口尖,身大尾小。雌雄相呼屢日乃交,兩兩相抱。捕者擘之,雖死不開,房術用之甚效。不論牝牡者,只可入雜藥。口含少許,奔走不喘者真。藥力在尾。(見人捕之、輒自咬斷其尾,尾不全者不效。)

凡使,去頭足。(雷斆曰:其毒在眼、須去之。)洗去鱗內砂土及肉毛,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喘嗽面浮,法制一對,三五錢,化蠟四兩,和作六餅,每用一,化糯米薄粥內,熱呷。)以上龍類。

白話文:

蛤蚧,可以補養肺部、滋潤腎臟,並有平喘、止咳的功效。

味道鹹,性質溫和。能夠補養肺部、滋潤胃部,增益精氣、幫助陽氣。可以用來治療口渴、小便不順暢,以及平喘、止咳。適合肺部虛弱導致的咳嗽、咯血,以及氣虛血竭的人使用。(能補養肺部,增益水液的來源。李時珍說:蛤蚧補肺的功效,和人參一樣;益氣補虛的功效,和羊肉相同。)因為風寒外邪引起的咳嗽不宜使用。產於廣東一帶。頭部像蟾蜍,背部是綠色,有錦紋般的斑點。雄的叫做蛤。(鳴叫的聲音也是這樣,因此以聲音命名。)皮膚粗糙,嘴巴很大。

身體小而尾巴粗。雌的叫做蚧。皮膚細膩,嘴巴尖。身體大而尾巴小。雌雄會互相呼喚數日才交配。交配時會兩兩相抱,捕捉的人強行將它們分開,即使死了也不會分開。房中術使用蛤蚧效果很好。不論雌雄,都只能加入雜藥中使用。口中含少量蛤蚧,奔跑時不喘的人,所用的蛤蚧才是真的。藥力主要在尾巴。(看到人捕捉時,會自己咬斷尾巴,尾巴不完整的蛤蚧效果不好。)凡是使用蛤蚧,都要去除頭和腳。(雷斆說:蛤蚧的毒性在眼睛,必須去除。)

要洗去鱗片內的沙土和肉毛,用酥油或蜂蜜炙烤,或用酒浸泡後烘乾。(對於喘咳、面部浮腫的病症,可以將一對蛤蚧炮製,用三到五錢,加入四兩蠟,做成六塊餅,每次用一塊,化在稀糯米粥中,熱服。)以上是關於蛤蚧這種龍類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