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三 草部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草部 (10)

1. 地膚子

通、利水。

甘苦而寒,入膀胱,除虛熱,利小便而通淋。 (時珍曰:無陰則陽無以化,亦猶東垣治小便不通,用知櫱滋腎之意。王節齋云:小便不禁或頻數,古方多以為寒,而用溫澀之藥,殊不知屬熱者多,蓋膀胱火邪妄動,水不得寧,故不能禁而頻數也。老人多頻數,由膀胱血少,陽火偏旺也。治法當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而佐以收澀之劑,如牡蠣、山茱、北味之類,補血瀉火,治其本也;收之、澀之,治其標也。) 治㿗疝。

散惡瘡。(煎湯,洗瘡疥良。)葉作浴湯,去皮膚風熱丹腫。洗眼,除雀盲澀痛。葉如蒿,莖赤,子類蠶砂。惡螵蛸。(脅下疼痛,地膚子末,酒服方寸匕。)

白話文:

[地膚子]

能夠疏通、有利水的作用。

味甘苦,性寒。歸膀胱經。能清除虛熱,有利小便、通暢淋病。(李時珍說: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化生,就像李東垣治療小便不通時,用知母、黃檗滋養腎陰的用意一樣。王節齋說:小便失禁或頻繁,古代醫方大多認為是寒症,而使用溫補收澀的藥物,卻不知道屬於熱症的情況更多。這是因為膀胱的火邪妄動,水液無法安寧,所以才會導致不能控制而頻繁小便。老年人多頻尿,是由於膀胱血少、陽火偏盛所致。治療方法應以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並輔以收澀的藥物,如牡蠣、山茱萸、北五味子之類。補血瀉火,是治療根本的方法;收澀,則是治療表面的方法。)能治療疝氣。

能消散惡瘡。(用煎煮的湯水,清洗瘡疥效果很好。)用葉子煮水沐浴,可以去除皮膚風熱引起的丹毒紅腫。清洗眼睛,可以治療夜盲症和眼睛澀痛。葉子像蒿草,莖是紅色的,種子像蠶砂。忌與螵蛸一起使用。(脅下疼痛時,用地膚子磨成的粉末,用酒送服一湯匙即可。)

2. 冬葵子

通、潤腸利竅。

甘寒,淡滑潤燥,利竅,通營衛,行津液,利二便,消水腫。(用榆皮等分煎。)通關格,下乳滑胎。

秋葵複種,經冬至春作子者,名冬葵子,根葉同功。春葵子亦滑,不堪入藥。

蜀葵花:赤者治赤帶,白者治白帶;赤者治血燥,白者治氣燥;亦治血淋關格。皆取其寒潤滑利之功。(湯火傷瘡,冬葵葉為末敷之。)

白話文:

冬葵子

具有疏通、潤滑腸道,使排泄順暢的作用。

味甘性寒,帶有淡味,質地滑潤能滋潤乾燥,能使孔竅通暢。它能疏通營衛之氣,運行體內津液,使大小便順利,消除水腫。(與榆樹皮等量煎煮服用。)能疏通關格病症(指大小便不通的重症),促進乳汁分泌,並有滑胎的作用。秋葵在冬天重種,經歷冬天到春天所結的種子,稱為冬葵子。它的根和葉也有相同功效。春天所結的葵子也滑潤,但不適合入藥。蜀葵花,紅色的能治療赤帶(婦女病,白帶呈紅色),白色的能治療白帶(婦女病,白帶呈白色)。紅色的能治療血燥的症狀,白色的能治療氣燥的症狀。也能治療血淋(小便帶血)和關格病症。這些都是取其寒涼、滋潤、滑利的功效。(燙傷或火傷,將冬葵葉磨成粉末敷在患處。)

3. 海金沙

通淋、瀉濕熱。

甘寒淡滲,除小腸膀胱血分濕熱,治腫滿,五淋莖痛。得梔子、牙硝、蓬砂,治傷寒熱狂(大熱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義)。唯熱在太陽經血分者宜之。

產黔中及河南,收曝日中,小干,以紙襯之,以杖擊之,有細砂落紙上。且曝且擊,以盡為度。莖細如線,引竹木上,葉紋皺處,有砂黃赤色。忌火。

白話文:

海金沙,主要功效是疏通小便、排除體內濕熱。

它味甘性寒,具有淡滲的特性。可以清除小腸和膀胱中血液部分的濕熱,能治療身體腫脹飽滿的症狀,以及各種淋症引起的尿道疼痛。如果搭配梔子、牙硝、蓬砂等藥物,還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高熱昏厥。 (它能大力的排出小便,有釜底抽薪的意義。) 只有熱邪在太陽經的血液部分時才適合使用。

這種藥材產於貴州一帶和河南地區。採收後在太陽下曬乾,稍微乾燥後,要用紙鋪在下面,用棍子敲打,會有細沙掉落在紙上。邊曬邊敲打,直到將沙子敲乾淨為止。 海金沙的莖細如線,會攀附在竹子或木頭上生長,葉脈皺褶的地方會有黃紅色的砂狀物。這種藥材要避免火烤。

4. 茵陳

通、利濕熱、治諸黃。

苦燥濕,寒勝熱。入足太陽經。(膀胱。)發汗利水。以泄太陰、陽明之濕熱。(脾、胃。)為治黃疸之君藥。(脾胃有濕熱則發黃、黃者脾之色、身如橘色、汗如櫱汁而色明者熱多、熏黃而色暗者濕多、須五苓之類、佐助成功。)又治傷寒時疾。狂熱瘴瘧。頭痛頭旋。女人瘕疝。

(皆濕熱為病。)按黃疸須分陰黃、陽黃。陽黃宜茵陳。陰黃宜溫補。若用茵陳。多致不救。

白話文:

茵陳,能疏通、排除體內濕熱,可以治療各種黃疸病。

它味苦性燥,能去除濕氣,性寒能勝過熱氣。歸足太陽經(即膀胱經)。能發汗利水,將太陰、陽明經的濕熱排出(即脾、胃的濕熱)。是治療黃疸病的主要藥物。(脾胃有濕熱就會引起黃疸,黃色是脾的顏色,身體像橘子一樣黃,汗液像麥芽汁一樣顏色鮮明,表示熱邪較多;黃色昏暗像被燻過一樣,表示濕邪較多,需要搭配五苓散之類的藥物,才能有效治療。)它也能治療傷寒時疫、發狂發熱、瘧疾、頭痛頭暈、婦女腹部腫塊和疝氣。

(這些都是因為濕熱引起的疾病。)要特別注意的是,黃疸要區分陰黃和陽黃。陽黃適合用茵陳,陰黃適合用溫補的藥物。如果陰黃用了茵陳,往往會導致無法救治。

5. 葶藶子

大瀉氣閉、通、行水。

辛苦大寒,性急。大能下氣,行膀胱水。肺中水氣膹急者,非此不能除。破積聚癥結,伏留熱氣,消腫除痰,止嗽定喘(皆水濕泛溢)。通經利便(十劑曰: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是也;大黃泄陰分血閉,葶藶泄陽分氣閉)。性峻,不可混服。有甜苦二種,甜者力稍緩。

更宜大棗輔之(仲景有葶藶大棗瀉肺湯,治肺氣喘急不得臥;訒庵曰:輔以大棗,補土所以制水)。子如黍米微長,色黃,糯米微炒,去米;或酒拌炒,榆皮為使(頭風疼痛,葶藶子為末,以湯淋汁,沐頭三四度,即愈)。

白話文:

葶藶子能夠強烈地疏通氣機阻塞,並能通利水道、排除體內積水。

它的味道辛苦,藥性極為寒涼,藥性猛烈。最擅長下降氣機,並能使膀胱的水液順利排出。對於肺部因水液壅積而導致呼吸急促的狀況,非用此藥不能排除。此外,它還能破除體內的積聚、腫塊,以及潛藏的熱氣,並能消腫、化痰、止咳、平喘(這些都屬於水濕過多的情況)。它也能夠疏通經絡、使大小便順暢。(《十劑》中說:能宣泄的藥物可以去除閉塞,葶藶子、大黃就屬於這類藥物。大黃泄陰分血閉,葶藶子則泄陽分氣閉。)此藥藥性峻猛,不可隨意亂服。葶藶子有甜、苦兩種,甜的藥效較為緩和。

最好搭配大棗一起服用。(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葶藶大棗瀉肺湯,用來治療肺氣喘急、無法平躺的症狀。訒庵說:搭配大棗,可以通過補益脾土來制約水邪。)葶藶子形狀像略長的黍米,顏色黃色。通常會用糯米稍微炒過,再將糯米去除。也可以用酒拌炒。使用榆樹皮作為藥引。(頭風疼痛,將葶藶子磨成粉末,用熱水淋汁後洗頭,三四次即可痊癒。)

6. 大青

瀉心胃熱毒。

苦鹹,大寒。解心胃熱毒,治傷寒時疾熱狂,陽毒發斑。(熱甚傷血,裡實表虛則發斑,紫黑者,熱極而胃爛也,多死。《活人書》治赤斑煩痛,有犀角大青湯。)黃疸熱痢,丹毒喉痹。非心胃熱毒勿用。處處有之,高二三尺,莖圓葉長,葉對節生,八月開小紅花,成簇,實大如椒,色赤。用莖葉。

白話文:

瀉除心胃的熱毒。

味苦鹹,藥性大寒。能解除心胃的熱毒。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急性發熱、神志不清,以及陽毒導致的皮膚發斑。(熱到極點傷及血液,出現裡熱實證、表虛證時就會發斑,斑點呈紫黑色,是熱毒極重導致胃部潰爛的表現,通常預後不良。活人書中有用犀角大青湯治療赤斑煩躁疼痛的記載。)還能治療黃疸、熱痢、丹毒、喉痹等病症。如果不是心胃熱毒引起的病症,就不要使用。這種植物到處都有,高約二三尺,莖呈圓柱形,葉子細長,兩兩對生。八月開紅色小花,成簇狀。果實像花椒大小,呈紅色。藥用部位是莖和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