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十三,金石部 (10)
卷十三,金石部 (10)
1. 凝水石
瀉熱。
辛鹹大寒。治時氣熱盛。口渴水腫。鹽精滲入土中。年久結成。清瑩有稜。入水即化。亦名寒水石。(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諸方用寒水石、即石膏。)
白話文:
凝水石
可以清瀉熱氣。
味道辛辣、鹹,性大寒。可以用來治療時疫發熱嚴重、口渴和水腫等症狀。它是鹽的精華滲入土中,經過多年凝結而成,外觀清澈透亮有稜角,放入水中就會融化。也叫做寒水石。(古方所用的寒水石,就是凝水石。唐宋時期的方劑中所用的寒水石,其實就是石膏。)
2. 元精石
瀉熱救陰。
太陰之精,鹹寒而降,治上盛下虛,救陰助陽。(同硫黃、硝石用。)有扶危拯逆之功。(正陽丹,用治傷寒壯熱;來復丹,用治伏暑熱瀉。)出解池,通泰積鹽處,鹹鹵所結。青白瑩徹,片皆六稜者良。(今世用者,多是絳石。)
白話文:
元精石
具有洩除熱邪、救護陰液的功效。
屬於太陰之精華。味道鹹寒而能向下沉降。主要治療上部熱盛而下部虛弱的病症,有救護陰液、輔助陽氣的作用。(可與硫磺、硝石等藥材一同使用。)具有扶持危重病症、挽救垂危病人的功效。(例如:正陽丹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壯熱,來復丹用來治療暑熱引起的腹瀉。)產於解池,也就是通往泰山的積鹽處。它是鹹鹵凝結而成,顏色青白透明,呈現六角形結晶體的為上品。(現今使用的,多為絳石。)
3. 朴硝
即皮硝,大瀉、潤燥、軟堅。
芒硝,辛能潤燥,咸能軟堅,苦能下泄,大寒能除熱。朴硝,酷澀性急。芒硝,經煉稍緩,能盪滌三焦腸胃實熱,推陳致新。(與大黃同,蓋邪氣不除,正氣不能復也。)
治陽強之病、傷寒。(經曰:人之傷於寒也,必病熱,蓋寒鬱而為熱也。)疫痢、積聚結癖、留血停痰、黃疸淋閉、瘰癧瘡腫、目赤障翳、通經墮胎。(經疏云:硝者,消也,五金八石,皆能消之,況臟腑之積聚乎!其直往無前之性,所謂無堅不破,無熱不蕩者也。病非邪實深固、閉結不通,不可輕投,恐誤伐下焦真陰故也。無己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氣堅者以咸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故仲景大陷胸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皆用芒硝以軟堅去實熱,結不至堅者,不可用也,佐之以苦,故用大黃相須為使。按芒硝消散,破結軟堅,大黃推蕩,走而不守,故二藥相須,同為峻下之劑。好古曰:本草言芒硝墮胎,然妊娠傷寒可下者,兼用大黃以潤燥、軟堅、瀉熱,而母子相安,經曰:有故無殞,亦無殞也,此之謂歟,謂藥自病當之,故胎無患也。)
硝能柔五金,化七十二石為水。生於鹵地,刮取煎煉,在底者為朴硝,在上者為芒硝,有牙者為馬牙硝。置風日中,消盡水氣,輕白如粉為風化硝。大黃為使。(本經別錄,朴硝、硝石雖分二種,而氣味主治略同,後人辨論紛然,究無定指,時珍曰:朴硝下降,屬水性寒,硝石為造炮焰硝,上升,屬火性溫。)
白話文:
朴硝就是皮硝。它具有強力的瀉下作用、潤燥、軟化堅硬的功效。
芒硝,味道辛辣可以潤燥,味道鹹可以軟化堅硬,味道苦可以瀉下,性大寒可以清除熱邪。朴硝,藥性猛烈且澀滯;芒硝,經過煉製藥性稍微緩和。兩者都能清除三焦、腸胃的實熱,促進新陳代謝。(與大黃同用,是因為邪氣不清除,正氣就無法恢復。)可以用來治療陽氣亢盛的疾病、傷寒(醫書說:人感受寒邪後,必然會發熱,因為寒邪鬱結會轉化為熱邪)、疫痢、積聚形成的腫塊、體內瘀血和停滯的痰液。
還可以治療黃疸、小便淋瀝不暢、瘰癧、瘡瘍腫痛、眼睛紅腫有翳膜、通經和墮胎。(醫書注釋說:硝的意思是消除,五金八石都能夠消除,更何況臟腑的積聚呢?它藥性直達病所,勢不可擋,所謂無堅不摧,無熱不除。如果不是邪氣實證深固、閉結不通的情況,不可輕易使用,恐怕會誤傷下焦的真陰。張元素說:熱邪侵入體內,應該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氣機鬱結堅硬的,用鹹味藥物軟化它,熱邪盛的,用寒性藥物消除它。所以張仲景的治療實熱結胸的大陷胸湯,治療陽明腑實證的大承氣湯,以及治療陽明腑實輕證的調胃承氣湯,都用了芒硝來軟化堅硬、清除實熱。如果結實不至堅硬,就不可用。再配合苦味藥物,所以與大黃搭配使用,相互協同發揮作用。芒硝具有消散、破結、軟堅的功效,大黃具有推蕩的作用,藥性走而不守,因此兩藥配合,是峻下之劑。李杲說:本草說芒硝可以墮胎,然而妊娠期間患上傷寒,可以使用的,可同時使用大黃來潤燥、軟堅、瀉熱,這樣母子平安。醫書說:有原因的就不會殞命,也就是說藥物針對疾病,所以胎兒不會有問題。)硝可以軟化五金。
可以將七十二種礦石化成水。生長在鹽鹼地。刮取後煎煮煉製。沉在底下的是朴硝,浮在上面的是芒硝。有牙狀結晶的是馬牙硝。放在風日下,蒸發掉水分後,變成輕而白的粉末狀,就是風化硝。使用大黃作為引藥。(《本經別錄》中,朴硝和硝石雖然分為兩種,但藥性和主治功效大致相同,後世的討論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李時珍說:朴硝下降,屬水,藥性寒涼;硝石用於製造炮焰,向上走,屬火,藥性溫熱。)
4. 元明粉
瀉熱、潤燥軟堅。
辛甘鹹冷,去胃中實熱,蕩腸中宿垢。(訒庵曰:有瀉痢不止,用大黃元明粉以推蕩之,而瀉痢反止,蓋宿垢不淨,疾終不除,經所謂通因通用也。)潤燥破結,消腫明目。(血熱去則腫消而目明。)
朴硝煎化,同萊菔煮,再同甘草煎,入罐煅煉,去其鹹寒之性,陰中有陽,性稍和緩,用代朴硝。
胃虛無實熱者,均為大戒。俱忌苦參。
白話文:
元明粉,具有瀉熱、潤燥軟堅的功效。
它的味道是辛、甘、鹹,性寒涼。可以清除胃中的實熱,排除腸道中積累的污垢。(訒庵說:有時候遇到瀉痢不止的狀況,使用大黃和元明粉來推蕩腸胃,反而可以止瀉,這是因為宿便沒有清除乾淨,疾病就無法根除,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通因通用」的原理。)元明粉還能潤澤乾燥、破除結塊,消除腫脹,使眼睛明亮。(血熱去除後,腫脹自然消退,眼睛也會變得明亮。)
將朴硝煎煮融化,和萊菔子一起煮,再加入甘草一起煎煮,然後放入罐中煅燒煉製,去除其鹹寒的屬性,使其陰性中帶有陽性,藥性稍微緩和。可以用來代替朴硝使用。
但是,胃虛且沒有實熱的人,絕對不能使用,同時要忌用苦參。
5. 硇砂
瀉、消肉積。
鹹苦,辛熱有毒。消食破瘀,治噎膈癥瘕,去目翳弩肉。(凡煮硬肉、投少許即易爛,故治噎膈癥瘕、肉積,有殊功。)熱毒之性,能爛五金。《本草》稱其能化人心為血,亦甚言不可輕用爾。出西戎,乃滷液結成,狀如鹽塊,置冷濕處即化,白淨者良。水飛過,醋煮乾如霜,刮下用。(鼻中息肉,硇砂點之,即落;懸癰卒腫,硇砂五錢,綿裹含之,咽津即安。)
白話文:
硇砂,具有瀉下的作用,能消除體內積聚的肉塊。
味道鹹苦,性質辛熱且有毒。它能幫助消化、消除瘀血,可以治療食道阻塞、腹部腫塊等疾病,也能去除眼睛的翳膜和贅肉。(凡是煮硬肉時,加入少許硇砂就能讓肉容易煮爛,因此治療食道阻塞、腹部腫塊等肉積問題有特別的功效。)它的熱毒性質很強,甚至可以腐蝕金屬。本草記載說它能將人的心臟化為血液,這說明它的毒性很強,不可輕易使用。硇砂產於西戎,是鹵水凝結而成,形狀像鹽塊。放置在陰冷潮濕的地方就會融化,其中以白色純淨的品質最好。使用時要用水漂洗過,再用醋煮乾,使其像霜一樣,刮下來使用。(鼻息肉可用硇砂點之使其脫落。如果是突然發生的懸癰腫痛,可以用五錢硇砂用棉花包起來含在口中,吞下津液就能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