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1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16)

1. 螺螄

一名蝸蠃,瀉熱。

甘寒,明目下水,止渴醒酒,解熱,利大小便,消黃疸水腫,治反胃痢疾,脫肛痔漏。

殼(瀉濕熱):主治痰飲積及胃脘痛,反胃膈氣,痰嗽鼻淵,脫肛痔疾,瘡癤下疳,湯火傷。

(時珍曰:螺乃蛤蚌之屬,大抵與蚌粉、蛤粉、蚶、蜆之類同功,合而觀之,自可神悟也。)

泥中及牆壁上年久者良。

火煅。

(凡煅螺、蚌、蠣、蛤之灰壅田,則草死而禾茂;若用糞壅田,則禾草皆茂。)

白話文:

螺螄,又名蝸蠃。有清瀉熱邪的作用。

味甘性寒,能使眼睛明亮,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止渴解酒,退熱。可以疏通大小便,消除黃疸和水腫,治療反胃嘔吐、痢疾,以及脫肛和痔瘡。螺殼(具有清瀉濕熱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痰飲積聚、胃脘疼痛、反胃、胸膈不適、痰咳、鼻淵(鼻竇炎)、脫肛、痔瘡、瘡癤、下疳、以及湯火燙傷。(李時珍說:螺屬於蛤蚌類,大致與蚌粉、蛤粉、蚶、蜆等功效相同,綜合來看,自然能領會其神奇之處。)生長在泥土中及牆壁上多年者品質較佳。

以火煅燒(凡是燒過螺、蚌、蠣、蛤的灰,用來施肥,會使雜草枯死而使稻禾茂盛;如果用糞肥施肥,則雜草和稻禾都會茂盛。)

2. 海螄

瀉熱。

鹹寒。治瘰癧結核。胸中鬱悶不舒。比螺螄身細而長。殼有旋紋六七屈。頭上有靨。初春蜒起。矴海崖石壁。海人設網於下。一掠而取。治以鹽酒椒桂。

白話文:

海螄,性味鹹寒,可以清瀉熱氣。能治療瘰癧(淋巴結核)和頸部結核,也能緩解胸中鬱悶不舒服的感覺。牠的體型比螺螄細長,外殼有六七圈旋轉的紋路,頭部有一個凹陷的點。初春時,牠們會開始活動,附著在海邊的懸崖石壁上。漁民會在下面設置漁網,直接撈取。烹調時可以用鹽、酒、花椒和桂皮來調味。

3. 吐鐵

補陰。

甘、酸、鹹、寒,補肝腎,益精髓,明耳目。產寧波者,大而多脂。(鄞縣南田者為第一,閩中者,肉磈礌,無脂膏,不中食。沈云將《食物本草會纂》曰:吐鐵,海中螺屬也,有如指頭大者,則有脂如凝膏,自其殼中吐出,膏大於本身,光明潔白可愛,姑蘇人享客,佐下酒小盤,為海錯上品。)一名麥螺,一名梅螺。

白話文:

吐鐵,性味甘、酸、鹹、寒,能滋補肝腎,增益精髓,使耳聰目明。產於寧波的吐鐵,個頭大且油脂豐富。(其中鄞縣南田出產的品質最佳,閩中出產的則肉塊結實,沒有油脂,不適合食用。《沈云將食物本草會纂》中記載:吐鐵是海中的螺類,有像指頭那麼大的,會有像凝固的油脂從殼中吐出,油脂比本身還大,光亮潔白,非常可愛,姑蘇人拿來招待客人,作為下酒小菜,是海產品中的上品。)吐鐵又名麥螺,又名梅螺。

4. 江珧柱

消食。

甘鹹微溫,下氣調中,利五臟,療消渴,消腹中宿食,令人能食易飢。產四明奉化者佳。(異物名記云:厥甲美如瑤玉、肉柱膚寸,名江珧柱。屠本畯《閩中海錯疏》曰:江珧殼,色如淡菜,上銳下平,大者長尺許,肉白而韌,柱圓而脆。沙蛤之美在舌,江珧之美在柱。劉恂《嶺表錄》作海月者,誤也,海月圓如鏡,見後。)

白話文:

江珧柱

可以幫助消化。

味道甘甜帶點鹹味,性質稍微溫和。能使氣往下走、調理腸胃,對五臟都有好處,可以治療糖尿病。能消除腹中積存的食物,使人能吃卻容易感到飢餓。其中以浙江四明(今寧波)和奉化出產的品質最佳。(《異物名記》說:它的外殼像美玉一樣,肉柱很短,所以稱為江珧柱。《閩中海錯疏》說:江珧的外殼顏色像淡菜,上端尖銳下端平坦,大的可以長到一尺左右,肉是白色的而且有韌性,肉柱圓形而且脆嫩。沙蛤的美味在於舌頭,江珧的美味在於肉柱。劉恂在《嶺表錄異》中把江珧稱為海月是錯誤的,海月是圓形像鏡子一樣,在後面會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