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1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七 蟲魚鱗介部 (17)

1. 西施舌

補陰。

甘鹹,平。益精,潤臟腑,止煩渴。生溫州海泥中,似車螯而扁,常吐肉寸余,類舌,故名。(屠本畯曰:沙蛤上肉也,產吳航,似蛤蜊而長大,有舌白色,名西施舌。《閩部疏》曰:海錯出東四郡者,以西施舌為第一,蠣房次之。西施舌,本名車蛤,以美見諡,產長樂灣中。)

白話文:

西施舌,味甘鹹,性平,具有滋補陰液的功效。它能夠增強精氣,潤澤內臟,止息煩躁口渴。這種貝類生長在溫州的海泥中,外形像車螯但比較扁平。它常常會伸出約一寸長的肉,形狀像舌頭,因此得名。

(屠本畯說:西施舌是沙蛤上面的肉,產於吳航一帶,外形像蛤蜊但比較長大,有一個白色的舌狀物,所以稱為西施舌。《閩部疏》記載:東海東邊四郡出產的海產,以西施舌為第一,牡蠣房次之。西施舌,本名叫車蛤,因為味道鮮美而被美稱為西施舌,產於長樂灣中。)

2. 蜊殼爿

瀉濕熱。

鹹,大寒。煎湯洗鶴膝風有效。鍛研為粉,塗濕爛瘡如神。(嶺表錄異云:海月,廣人呼為膏藥,兩片合而成形,殼圓,中甚瑩滑白,照如雲母,殼內有小肉如蚌蛤,腹中有蟹子甚小,飢則蟹出食,蟹飽亦飽,近之以火,則蟹走出,離腸腹立斃;或生剖之,則蟹子活在腹中,逡巡亦斃。屠本畯曰:海月形圓如月,亦謂之蠣鏡,土人多磨礪其殼,使之通明,鱗次以蓋天窗,嶺南謂之海鏡,又曰明瓦。按此即海月殼也,一名⿰虫𧴲蛣,郭璞所謂⿰虫𧴲蛣腹蟹,謝靈運詩有掛席拾海月者是也。時珍以此作江瑤柱,誤矣。)以上蛤蚌類。

白話文:

可以去除濕熱。

味道鹹,屬性大寒。煎湯服用。用來清洗鶴膝風(一種關節腫痛的疾病)有效。鍛燒後研磨成粉末,塗抹在濕疹潰爛的瘡口,效果非常神奇。(《嶺表錄異》記載:海月,廣州人稱之為膏藥,兩片殼合在一起成形,殼是圓的,中間非常光亮潔白,照起來像雲母一樣。殼內有小肉,像蚌蛤,腹中有小螃蟹,非常小。螃蟹餓的時候就會出來覓食,螃蟹吃飽了,殼內的肉也會飽。如果靠近火,螃蟹就會跑出來,離開殼的腹部後立即死亡。如果剖開殼,會發現螃蟹還活在腹中,但不久也會死去。屠本畯說:海月形狀圓如月亮,也稱之為蠣鏡。當地人多會磨礪其殼,使之通透明亮,像鱗片一樣排列用來蓋天窗,嶺南稱之為海鏡,又叫做明瓦。依照描述,這就是海月的殼,又名⿰虫𧴲蛣。郭璞所說的「⿰虫𧴲蛣腹蟹」,謝靈運的詩中也有「掛席拾海月」的描述。李時珍將此物當作江瑤柱,是錯誤的。)以上描述的是蛤蚌類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