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本草從新》~ 卷一 草部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草部 (4)

1. 黃精

平補氣血而潤。

甘平。補中益氣。安五臟。益脾胃。潤心肺。填精髓。助筋骨。除風濕。下三尸蟲。以其得坤土之精粹。久服不飢。(氣滿則不飢。)卻病延年。似玉竹而稍大。黃白多須。故俗呼為玉竹黃精。又一種似白芨。俗呼為白芨黃精。又名山生薑。恐非真者。去須。九蒸九曬用。(每蒸一次、必半日方透。)

白話文:

黃精,性味甘平,能平和地補養氣血且滋潤。

它能補益中氣,使氣充足,安定五臟,增強脾胃功能,滋潤心肺,填補精髓,強健筋骨,祛除風濕,殺滅體內寄生蟲。因為它吸收了大地精華,所以長期服用不會感到飢餓(氣足就不會感到飢餓)。能使人去除疾病,延年益壽。

黃精外形類似玉竹但稍大一些,呈黃白色且多鬚根,所以民間俗稱它為玉竹黃精。還有一種黃精外形類似白芨,民間俗稱白芨黃精,又名山生薑,但這種可能不是真正的黃精。

使用時,要去除鬚根,經過九次蒸煮、九次曝曬後才可使用。(每次蒸煮都要半天才能完全蒸透。)

2. 萎蕤

即玉竹平補氣血而潤、去風濕。

甘平。補中益氣。除煩渴。潤心肺。治風淫濕毒。目痛眥爛。(風濕。)寒熱痁瘧。中風不能動搖。頭痛腰痛。(凡頭痛不止者、屬外感、宜發散、乍痛乍止者、屬內傷、宜補虛、又有偏頭風、左屬風與血虛、右屬痰熱與氣虛、腰痛亦有腎虛、氣滯、痰積、瘀血、風寒、濕熱之不同、凡挾虛挾風濕者、宜葳蕤。)莖寒自汗。

一切不足之證。用代參地。不寒不燥。大有殊功。去毛。蜜水或酒浸。蒸用。畏鹹鹵。熬膏良。(小便猝淋、葳蕤五錢、芭蕉根二座、水二盞、煎一盞、入滑石末一錢服。)

白話文:

萎蕤,也就是玉竹,它性質平和,能補養氣血並滋潤身體,還能祛除風濕。

味道甘甜,性質平和。能夠補養中氣、增強體力,消除煩躁口渴。能滋潤心肺,治療風邪、濕氣引起的毒害,以及眼睛疼痛、眼角潰爛等問題(這些都與風濕有關)。還能治療寒熱交替的瘧疾,中風導致的肢體不能活動,以及頭痛、腰痛等症狀。(一般來說,持續不斷的頭痛屬於外感風邪,應該用發散的方法治療;時痛時止的頭痛屬於內傷導致的虛弱,應該用補虛的方法治療。還有偏頭痛,左邊偏頭痛多與風邪和血虛有關,右邊偏頭痛多與痰熱和氣虛有關。腰痛也有腎虛、氣滯、痰積、瘀血、風寒、濕熱等不同原因,凡是兼有虛弱或風濕的,都適合使用玉竹。)玉竹的莖部性質寒涼,可以治療自汗。

玉竹能治療各種虛弱不足的病症,可以代替人參和熟地黃來使用,它既不寒涼也不燥熱,有很好的功效。使用時要去除莖上的毛,用蜂蜜水或酒浸泡後蒸熟使用。不能與鹹鹵一起服用。熬製成膏藥效果更好。(對於突然出現的小便淋漓不盡,可以用玉竹五錢、芭蕉根兩段,加兩碗水煎成一碗,加入滑石粉一錢服用。)

3. 黃耆

補氣固表、生亦瀉火、生陰血。

甘溫。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丹溪曰:黃耆大補陽虛自汗、若表虛有邪、發汗不出者、服此又能自汗。)溫分肉。實腠理。補肺氣。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脾胃一虛、土不能生金、則肺氣先絕、脾胃緩和、則肺旺而肌表固實、補中即所以固表也。)生血生肌。

(氣能生血、血充則肉長。)排膿內托。瘡癰聖藥。(毒氣化則成膿、補氣故能內托、癰疽不能成膿者、死不治、毒氣盛而元氣衰也、痘證亦然。)痘證不起。陽虛無熱者宜之。(合人參、甘草、生薑為保元湯、治痘虛不起、或加芎藭、官桂、糯米助之、王好古湯液本草曰:實衛氣是表藥、益脾胃是中州藥、治傷寒尺脈不至、補腎元是里藥、甄權謂其補腎者、氣為水母也、日華大明本草謂其止崩帶者、氣旺則無陷下之患也、蒙筌曰:補氣藥多補血藥、亦從而補氣、補血藥多、補氣藥亦從而補血、益氣湯雖用當歸、因勢寡、功被參耆所據、補血湯黃耆數倍於當歸、亦從當歸所引而補血、補血湯、黃耆一兩、當歸二錢、氣藥多而云補血者、氣能生血、又有當歸為引也、為補藥之長、故名耆。)形如箭竿者佳。

綿軟而嫩。無丫枝。(故又名綿耆、切片、外白中黃、金井玉蘭。五臺耆、口耆、皆不堪入藥、入補中藥。)捶扁,蜜炙。如欲其稍降。鹽水炒。(有謂補腎及崩帶淋濁藥、宜鹽水炒、汪訒庵曰:此說非也、前證用黃耆、非欲抑黃耆使入腎也、取其補中升氣、則腎受蔭、而崩帶淋濁之病自愈也、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補彼經而益及此經者、此類是也。)達表生用。

或酒炒亦可。茯苓為使。惡龜甲、白蘚皮。畏防風。(東垣曰:黃耆得防風、其功益大、乃相畏而更以相使也。)按黃耆極滯胃口。胸胃不寬者勿用。實表。有表邪及表旺者勿用。助氣。氣實者勿用。多怒則肝氣不和。亦禁用。陰虛者宜少用。恐升氣於表。而里愈虛爾。(用鹽水炒、以制其升性、亦得。

)熬膏良。

白話文:

黃耆

黃耆的主要功效是補氣、固表,但生用時也有瀉火、滋養陰血的作用。

黃耆的味道甘甜,性質溫和。生用時,可以增強體表防禦力,對於沒有出汗的人,可以幫助發汗;對於容易出汗的人,則可以止汗。(朱丹溪說:黃耆能大補陽虛引起的自汗,如果體表虛弱又有邪氣,導致發汗不出來,服用黃耆也能幫助發汗。) 黃耆能溫養肌肉,使皮膚紋理緊密,補充肺氣,又能瀉去體內的虛火,解除肌肉的熱症。炙烤過的黃耆則能補養中焦,增強元氣,溫暖三焦,強壯脾胃。(脾胃虛弱,無法滋養肺,肺氣就會衰竭,脾胃恢復正常,肺氣就會旺盛,體表也會堅固。所以說補中氣,就是為了固表。)黃耆還可以促進血液生成,增長肌肉。

(氣充足就能生血,血液充足肌肉就會生長。)黃耆還有排膿、內托的作用,是治療瘡瘍的良藥。(毒氣會化為膿,補氣就能幫助將膿排出。如果癰疽不能化膿,就是危險的症狀,因為這表示毒氣過盛而元氣衰弱。痘症也是一樣。)對於痘瘡遲遲不發的狀況,以及陽虛體質而沒有發熱症狀的人,都適合服用黃耆。(可以和人參、甘草、生薑一起煮成保元湯,治療痘瘡因虛弱而難以發出。也可以加入川芎、肉桂、糯米來輔助。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說,黃耆能夠增強衛氣,所以是屬於表藥,能夠補養脾胃,所以是屬於中焦藥,可以治療傷寒脈象虛弱到摸不到的情形,還可以補腎元,是屬於里藥。甄權認為它能補腎,是因為氣是產生水的根源。日華子認為黃耆能止崩漏帶下,是因為氣旺就不會有下陷的問題。蒙筌說,補氣的藥大多也能補血,補血的藥也大多能補氣。益氣湯雖然用了當歸,但是因為用量少,功效主要還是由人參和黃耆發揮。補血湯中黃耆的用量是當歸的好幾倍,也是藉由當歸來引導黃耆補血,這是因為「氣能生血」。黃耆是補藥中的首選,所以稱為「耆」。)外形像箭桿的黃耆品質最佳。

黃耆以質地柔軟細嫩、沒有分叉枝條的為佳。(所以又稱為「綿耆」。切片後,外表白色,中間黃色,像「金井玉蘭」。五臺山產的黃耆、口耆,都不適合入藥,只能用在補養中焦的藥方中。)黃耆可以捶扁後用蜂蜜炙烤。如果想讓它的藥性稍微下降,可以用鹽水炒過。(有人說,要用黃耆治療腎病、崩漏、淋濁等疾病,應該用鹽水炒。汪訒庵說這說法不對,用黃耆治療上述疾病並不是為了抑制黃耆的藥性使其入腎,而是為了取其補中升氣的功效,這樣腎也能受到滋養,崩漏淋濁的疾病自然會好。這就像治療上部的疾病,卻從下部來治療,治療下部的疾病,卻從上部來治療,或補這個經絡卻也對另一個經絡有幫助,都是這種道理。)黃耆生用,藥性可以到達體表。

也可以用酒炒。茯苓可以作為黃耆的輔助藥。黃耆忌與龜甲、白蘚皮同用,也怕防風。(李東垣說,黃耆和防風一起使用,功效會更大,雖然兩者互畏,但能互相輔助。)需要注意的是,黃耆容易使胃部脹滿,胸胃不舒服的人不宜使用。黃耆能使體表堅實,所以有表邪或體表旺盛的人不宜使用。黃耆能補氣,所以氣盛的人也不宜使用。經常生氣容易導致肝氣不和,也不適合使用。陰虛體質的人要少量使用,以免黃耆的升提作用使體表更旺盛,而體內卻更虛弱。(可以用鹽水炒過,來抑制黃耆的升提作用。)

黃耆熬膏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