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一 草部 (9)
卷一 草部 (9)
1. 黃芩
瀉火除濕。
苦入心。寒勝熱。瀉中焦實火。除脾家濕熱。治澼痢腹痛。(寒痛忌用、凡腹痛、有寒熱、虛實、食積、瘀血、痰濕之不同、寒宜溫、熱宜清、虛宜補、實宜攻、食宜消導、瘀血宜行散、濕痰宜化痰利濕、痛時手不可按者、為實痛、按之痛止者、為虛痛。)寒熱往來。(邪在少陽。
)黃疸五淋血閉。(實熱在血分。)氣逆癰疽瘡瘍。及諸失血。降痰。(丹溪曰: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痰因火動、當先降火。)解渴安胎。(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則胎安。)
酒炒則上行。瀉肺火。利胸中氣。(肺主氣、熱傷氣、瀉熱所以利氣。)治上焦之風熱濕熱。(丹溪曰:黃芩、上中二焦藥。)火嗽喉腥。(五臭、肺為腥。)目赤腫痛。(黃芩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痢、得厚朴黃連、止腹痛、得桑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之聖藥、時珍曰: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痢、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滿、瀉心湯並用之、蓋黃芩苦寒入心、瀉熱、除脾家濕熱、使胃火不流入肺、不致刑金、即所以保肺也、肺虛不宜者、苦寒傷土、損其母也、少陽證雖在半表半裡、而心膈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證、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藥也、楊士瀛直指方曰:柴胡退熱、不及黃芩、時珍曰:柴胡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標也、黃芩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東垣治肺熱、身如火燎、煩躁引飲而晝盛者、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黃芩一兩、煎服、本事方、治崩中暴下。)苦寒傷胃。
虛寒者。均宜戒。胎前若非實熱而服之。陰損胎元矣。中虛者名枯芩。即片芩。瀉肺火。清肌表之熱。(輕飄者上行。)內實者名條芩。即子芩。瀉大腸火。(堅重者下降。)上行酒炒。瀉肝膽火豬膽汁炒。山茱、龍骨為使。畏丹皮、丹砂。
白話文:
黃芩具有清瀉火氣、去除體內濕氣的功效。
它味苦,入心經,性寒能克制熱邪,可以清除中焦的實熱之火,也能去除脾胃的濕熱。可用於治療痢疾、腹痛等症狀。(但寒性腹痛不宜使用。凡腹痛,有寒熱、虛實、食積、瘀血、痰濕等不同情況,寒痛宜溫熱藥,熱痛宜清熱藥,虛弱宜補益藥,實證宜攻下藥,食積宜消導藥,瘀血宜活血散瘀,痰濕宜化痰利濕。疼痛時按壓會更痛的,屬於實痛;按壓後疼痛減輕的,屬於虛痛。)也可用於治療寒熱交替的症狀。(這是因為邪氣在少陽經。)
黃芩還能治療黃疸、小便淋漓不盡、血尿、閉經等症狀。(這些都是實熱在血分所致。)它也可以治療氣逆、癰瘡、腫瘍,以及各種出血症狀。還能降痰。(朱丹溪說:黃芩能降痰,是因為它能降火,痰是由於火動而產生的,所以要先降火。)黃芩還有解渴和安胎的作用。(懷孕時宜清熱涼血,使血液不亂行,則胎兒安穩。)
用酒炒過的黃芩,藥性會向上走,能瀉肺火,使胸中氣機順暢。(肺主氣,熱邪會損傷氣,所以瀉熱就能利氣。)可以用於治療上焦的風熱、濕熱症狀。(朱丹溪認為:黃芩是作用於上焦、中焦的藥。)可以治療火熱引起的咳嗽、喉嚨腥臭。(五臭中,肺的氣味是腥。)還可以治療眼睛紅腫疼痛。(黃芩配柴胡,可以退寒熱;配芍藥,可以治痢疾;配厚朴、黃連,可以止腹痛;配桑白皮,可以瀉肺火;配白朮,是安胎的良藥。李時珍說:張仲景治療少陽證,如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痢,用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出現心下滿悶,用瀉心湯,這些都用了黃芩。這是因為黃芩味苦性寒,能入心經,可以瀉熱,去除脾胃濕熱,使胃火不流入肺,不至於損傷肺,也就能保護肺了。肺虛的人不宜使用,因為苦寒之性會損傷脾胃,損害其母體。少陽證雖在半表半裡,但心胸痞滿,實際上兼有心肺上焦的邪氣,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又兼有脾胃中焦的症狀,所以用黃芩來治療手足少陽經的相火。黃芩也是治療少陽證的藥。楊士瀛在《直指方》中說:柴胡退熱不如黃芩。李時珍認為:柴胡是用苦味發散火邪的,是治標的;黃芩是利用寒性克制熱邪,是治本的。李東垣治療肺熱,身體發熱如火燎,煩躁口渴,白天加重的,宜用一味黃芩湯,來瀉肺經氣分的火,用黃芩一兩煎服。《本事方》用來治療崩漏下血。)黃芩苦寒,容易損傷脾胃。
體質虛寒的人,都要忌用。懷孕時若非實熱證,服用黃芩則會損傷陰氣,動搖胎元。中焦虛弱的黃芩,稱為枯芩,也就是片狀的黃芩,可以瀉肺火,清除肌表的熱邪。(輕飄的黃芩藥性上行。)內實的黃芩,稱為條芩,也就是子芩,可以瀉大腸火。(堅重的黃芩藥性下降。)藥性上行的宜酒炒,可以瀉肝膽之火;用豬膽汁炒,可以瀉肝膽之火。山茱萸、龍骨可作為使藥,不宜與牡丹皮、丹砂同用。
2. 紫草
瀉血熱、滑腸。
甘鹹氣寒。入厥陰血分。(心包、肝。)涼血活血。利九竅。通二便。(鹹寒性滑。)治心腹邪氣。(即熱也。)及痘瘡血熱毒盛。二便閉澀者。(血熱則毒閉、得紫草涼之、則血行而毒出、曾世榮活幼心書云:紫草性寒、小兒脾實者可用、脾虛者能作瀉、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陽氣、以類觸類、用發痘瘡、今人不達此理、一概用之、誤矣。)便滑者勿用。
去頭須。酒洗。
白話文:
紫草,可以瀉除血分中的熱邪,並能使腸道滑利。
味道甘甜帶鹹,性質寒涼。歸屬於厥陰經的血分(也就是心包經和肝經)。可以涼血、活血,使九竅通暢,並能疏通大小便。(因為性味鹹寒且滑利。)能治療心腹部位的熱邪所引起的疾病。以及痘瘡(天花)血熱毒盛,導致大小便不通暢的情況。(血分有熱,則毒邪閉塞;若用紫草來涼血,則血脈運行,毒邪就能排出。曾世榮的《活幼心書》中說:紫草性質寒涼,小兒脾胃功能強壯者可用,脾胃虛弱者則可能導致腹瀉。古代的方劑只使用紫草茸,是取其初生的陽氣,以同類相應的方式,用來引發痘瘡。現在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一概使用紫草,是錯誤的。)容易腹瀉的人不宜使用。
使用時需去除根部的頭須,並用酒洗淨。
3. 知母
瀉火補水、潤燥滑腸。
辛苦寒滑。瀉腎家有餘之火。(膀胱邪熱、服此亦清。)因而上清肺金。(兼瀉胃熱。)入二經氣分。(黃柏入腎經血分、故二藥每相須而行。)潤腎滋陰。消痰定嗽。止渴除煩。(火入於肺則煩、瀉腎家有餘之火、是其本功、至於清金諸效、良由相火不炎、自當馴至也。)安胎。
(能去胎前之熱。)治傷寒煩熱。蓐勞骨蒸。(退有汗之骨蒸。)利二便。消浮腫。(小便利則腫消、東垣曰:熱在上焦氣分、結秘而渴、乃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滲濕之藥、瀉火清金、滋水之化源、熱在下焦血分、便秘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乾涸、無陰則陽無以化、宜用黃柏知母、大苦寒之藥、滋腎與膀胱之陰、而陽自化、小便自通、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熱有濕有氣結於下、宜清宜燥宜升、又有隔二隔三之治、如肺不燥、但膀胱熱、宜瀉膀胱、此正治、如因肺熱不能生水、則清肺、此隔二之治、如因脾濕不運、而精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則燥胃健脾。)此隔三之治、(瀉膀胱、黃柏知母之類、清肺、車前茯苓之類、燥脾、二術之類。
凡病皆有隔二隔三之治、不獨便閟也。)傷胃滑腸。令人作瀉。(李士材本草通元藥性解曰:苦寒肅殺、非長養萬物者也、世以其滋陰、用治虛損、則如水益深矣。)得酒良。上行酒浸,下行鹽水拌。忌鐵。
白話文:
知母,主要功效是瀉火、滋補水分、潤燥滑腸。
它的藥性是辛苦、寒冷、滑利。能瀉除腎臟多餘的火氣(膀胱有邪熱,服用知母也能清除)。因此能向上清降肺部的火氣(同時也能瀉除胃熱)。知母主要作用於這兩條經脈的氣分(黃柏主要作用於腎經的血分,所以這兩味藥常常搭配使用)。知母能潤養腎臟、滋養陰液、消除痰液、平定咳嗽、止渴除煩(火熱侵入肺部就會產生煩躁,瀉除腎臟多餘的火氣是它最根本的功效,至於清降肺火等其他功效,是因為腎火不再過旺,自然就能達到)。知母還能安胎(能夠去除胎前之熱)。
知母能治療傷寒引起的煩熱,以及產後虛勞、骨蒸潮熱(能退除有汗的骨蒸)。還能使小便通暢、消除浮腫(小便順暢,浮腫自然消退)。(李東垣說:熱在上焦氣分,導致便秘口渴,是因為肺中有伏熱,不能產生水分,膀胱失去水源,應該使用滲濕的藥物,瀉火清肺,滋養水的來源;熱在下焦血分,導致便秘不渴,是因為真陰不足,膀胱乾涸,沒有陰液,陽氣就無法化生,應該使用黃柏、知母這類大苦大寒的藥物,滋養腎臟和膀胱的陰液,陽氣自然就能化生,小便自然通暢。朱丹溪說:小便不通,有熱、有濕、有氣結於下,應該清熱、燥濕、疏通氣機。也有間隔二層、三層治療的方法。例如肺不燥,只是膀胱有熱,應該瀉膀胱,這是直接治療的方法;如果因為肺熱不能產生水分,就應該清肺,這是間隔二層的治療方法;如果因為脾濕不運化,導致精氣不能上升,所以肺不能產生水分,就應該燥濕健脾,這是間隔三層的治療方法)。(瀉膀胱用黃柏、知母之類,清肺用車前子、茯苓之類,燥脾用白朮、蒼朮之類。
所有疾病都有間隔二層、三層治療的方法,不只是小便不通而已。)知母容易損傷脾胃、滑利腸道,會導致腹瀉。(李士材《本草通元藥性解》說:苦寒之性,是肅殺之氣,不是滋養萬物的,世人把它當作滋陰藥,用來治療虛損,就像水越挖越深一樣,反而更糟。)
知母與酒同用效果更好。藥性需要上行時用酒浸泡,藥性需要下行時用鹽水拌和。忌用鐵器煎煮。
4. 貝母
宣、散結清火、潤肺、化燥痰。
甘微寒。瀉心火。辛散肺郁。(入肺經氣分、心火降則肺氣寧、詩曰:言採其虻、虻、即貝母也、取其解鬱。)潤心肺。化燥痰。治虛勞煩熱。咳嗽上氣。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喉痹目眩。(火熱上攻。)淋瀝。(小腸邪熱、心與小腸相為表裡、肺為氣化之源。)癭瘤。(化痰。
)乳閉。產難。功專散結除熱。敷惡瘡。斂瘡口。(火降邪散、瘡口自斂、非貝母性斂也。)能入肺治燥。非脾家所喜。汪機曰:俗以半夏燥毒、代以貝母、不知貝母寒潤、主肺家燥痰、半夏溫燥、主脾家濕痰、何可代也、故凡風寒濕熱諸痰、貝母非所宜也、宜用半夏南星。)川產最佳。
圓正底平。開瓣味甘。象山貝母。體堅味苦。去時感風痰。土貝母。形大味苦。治外科證痰毒。俱去心搗用。厚朴、白薇為使。畏秦艽。反烏頭。
白話文:
貝母,具有宣散、化解腫塊、清除火氣、潤澤肺部、化解乾燥痰液的功效。
味道甘甜,性微寒。可以瀉除心火。辛散的性質可以疏散肺部的鬱滯。(主要進入肺經的氣分,當心火下降,肺氣就能安寧。古詩說:要採集虻蟲,而這個虻蟲,指的就是貝母,取用它來解開鬱悶。)能潤澤心肺,化解乾燥的痰液,治療因虛勞而引起的煩躁發熱、咳嗽氣喘、吐血咯血、肺萎肺癰、喉嚨腫痛、頭暈目眩(因為火熱向上衝擊)、小便淋瀝(因為小腸有邪熱,心臟和小腸互為表裡,而肺是氣化之源)、癭瘤(可以化解痰液)、乳汁不通、難產。主要功效是化解腫塊、清除熱邪。可以敷在惡瘡上,使其傷口癒合(火熱下降,邪氣消散,傷口自然癒合,並非貝母本身有收斂的性質)。能夠進入肺部,治療燥熱,但不適合脾胃虛弱的人使用。汪機說:世俗用貝母替代半夏來解毒,卻不知道貝母是寒性潤澤的,主要治療肺部的燥痰;而半夏是溫燥的,主要治療脾胃的濕痰。怎麼能互相替代呢?所以凡是因為風寒濕熱等引起的各種痰液,都不適合用貝母,應該用半夏或南星。川產的貝母品質最好。
圓正、底部平整、開瓣的貝母,味道甘甜。象山貝母,質地堅硬,味道苦。主要用於去除因感冒引起的痰液。土貝母,形狀大,味道苦,主要治療外科疾病引起的痰毒。都應該去除中間的「心」再搗碎使用。可以與厚朴、白薇一同使用,但要忌用秦艽,且與烏頭相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