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本草從新》~ 卷一 草部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草部 (5)

1. 野白朮

(寓意草中、載蔣中尊病傷寒、臨危、求肉汁淘飯、食畢大叫一聲而逝、門人問臨危索飯之時、尚有法可救否、喻嘉言曰:獨參湯可以救之、曾治一孕婦傷寒、表汗過後、忽喚婢作伸冤之聲、知其擾動陽氣、急迫無奈、令進參湯、不可捷得、遂將白朮三兩、熬濃汁一碗與服、即時安妥、凡力艱不能服參者、重用野朮、頗可代之、下焦陰氣不脫、而上焦陽氣驟脫者、大能起死回生。)產於潛者最佳。

今甚難得。即浙江諸山出者。俱可用。俗稱為天生術。有鶴頸甚長。內有硃砂點。術上有須者尤佳。以其得土氣厚。須乃其餘氣也。其次出宣歙者。名狗頭術。冬月採者佳。用糯米泔浸。(借穀氣以和脾。)陳壁土炒。(借土氣以助脾。)或蜜水炒,人乳拌用。(潤以制其燥。

凡炒白朮、止宜炒黃、若炒焦則氣味全失。)熬膏良。 補氣生血、健脾燥濕。

甘補脾。溫和中。苦燥濕。(經曰:脾惡濕、急食苦以燥之。)本善補氣。同補血藥用。亦能補血。(氣能生血。)無汗能發。有汗能止。(發汗加辛散之味、止汗同耆芍之類。)補脾則能進飲食。祛勞倦。(脾主四肢、虛則四肢倦怠。)止肌熱。(脾主肌肉。)化症癖。症癖因脾虛不運者、宜用此以健脾、脾運則積化也。

)和中則能已嘔吐。定痛安胎。(得黃芩、清胎熱、得艾、療胎寒、得參、大補胎元之弱、蓋胎繫於脾、脾虛則蒂無所附、故易落。)燥濕則能利小便。生津液。(既燥濕而又生津、何也、汪機本草會編曰:脾惡濕、濕勝則氣不得施化、津何由生、用白朮以除其濕、則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止泄瀉。

化胃經痰水。(土旺自能勝濕。)理心下急滿。(脾胃健於轉輸。)利腰臍血結。去周身濕痹。(二證皆濕停為患、濕去則安矣。)按白朮贊云。味重金漿。芳逾玉液。百邪外御。六腑內充。蓋甚言其功之廣也。腎虛者勿用。有火者宜生用。

白話文:

野白朮,能補氣、生血,並健脾、去除濕氣。

味甘能補脾,性質溫和。味苦能去除濕氣(如同經典所說:脾臟討厭潮濕,所以要用苦味藥來去除濕氣)。白朮本身就擅長補氣,如果和補血的藥一起使用,也能幫助補血(因為氣能產生血)。沒有汗時能發汗,有汗時能止汗(發汗時要加入辛散的藥,止汗時要和黃耆、芍藥等藥搭配)。補脾可以增進食慾,去除疲勞(脾主四肢,脾虛則四肢會感到疲倦)。還能消除肌肉發熱(脾主肌肉)。也能化解腫塊,腫塊是因為脾虛不能運化造成的,應該用白朮來健脾,脾運化正常了,腫塊自然就消散了。

白朮能調和中焦,可以止吐、止痛、安胎(搭配黃芩可以清除胎熱,搭配艾草可以治療胎寒,搭配人參可以大補胎元之弱,因為胎兒的健康依靠脾臟,脾虛則胎兒沒有依靠,容易流產)。去除濕氣則能利小便,並產生津液(既然去除濕氣又能產生津液,這是為什麼呢?汪機在《本草會編》中說:脾臟討厭濕氣,濕氣太盛則氣無法發揮作用,津液從哪裡產生呢?用白朮來去除濕氣,氣就能順暢運行,津液自然就產生了)。白朮還能止瀉。

還能化解胃經的痰水(脾土強盛自然能勝過濕氣)。能調理心下急滿的症狀(脾胃健康才能正常運化)。還能疏通腰部和肚臍的血瘀,去除全身的濕痹(這兩種疾病都是因為濕氣停滯造成的,去除濕氣自然就好了)。白朮被稱讚為「味道如金漿般珍貴,香氣勝過美玉」,能抵禦外來的各種邪氣,使內臟充滿活力。這是在極力讚揚白朮的功效廣泛。腎虛的人不要使用白朮。有火氣的人適合生用白朮。

(有一個故事說,蔣中尊生病得了傷寒,臨終前想吃肉汁泡飯,吃完就大叫一聲去世了。他的學生問,臨終前要吃東西的時候,還有辦法可以救活嗎?喻嘉言說:用獨參湯可以救活。他曾經治療過一個孕婦,得了傷寒,發汗後突然大叫伸冤,知道是陽氣被擾動了,情況緊急,趕緊讓人準備人參湯,但來不及了,就用白朮三兩熬成濃汁給她喝,立刻就平安了。凡是體力虛弱不能服用人參的人,可以大量使用野白朮來代替。如果下焦陰氣沒有脫失,只是上焦陽氣突然脫失,白朮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產於潛縣的白朮最好,現在很難得到。即使是浙江其他山區出產的,也都可以使用。俗稱「天生術」。有像鶴頸一樣很長的莖,裡面有硃砂點,根上有鬚的更好,因為它吸收了豐厚的土氣,鬚是它剩餘的氣。其次是宣城和歙縣出產的,稱為「狗頭術」。冬天採收的最好。用糯米泔水浸泡(借用穀物的氣來調和脾胃)。用陳年灶底土炒(借用土氣來幫助脾胃)。或者用蜜水炒,用人乳拌勻使用(滋潤來抑制它的燥性)。

凡是炒白朮,只能炒到微黃,如果炒焦了,它的氣味就全部消失了。熬膏藥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