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一 草部 (6)
卷一 草部 (6)
1. 種白朮
健脾燥濕。
止可用以調補常病之虛者。及病後調理脾胃。若生死關頭。斷難恃以為治。陰虛燥渴。肝腎有築築動氣者。勿服。產浙江台州燕山。亦以冬月採者為佳。並無鶴頸與須。反肥大於野術。熬膏良。(云術形長大、性燥劣、人或切片以雜之。)江西白朮。其形甚小。與浙江野術相似。
雖有鶴頸而甚短。其體堅實。其味苦劣。(如野術不可得、唯用臺術為穩、余俱不可用。)
白話文:
白朮主要功效是健脾、去除體內濕氣。
它可以用來調理身體虛弱的常見疾病,以及病後調理脾胃。但如果病情危急,生命攸關時,不能單靠白朮來治療。陰虛體質、容易口渴、肝腎有氣在跳動的人,不宜服用。
浙江台州燕山產的白朮品質最好,以冬天採收的為佳。這種白朮沒有像鶴頸的樣子,也沒有鬚根,反而比野生白朮更加肥大,適合熬製成藥膏。(據說有些商人會將形狀長大、藥性較差的白朮切片混充。)
江西產的白朮,外型非常小,和浙江野生的白朮相似。雖然有像鶴頸的樣子,但很短,質地堅硬,味道苦澀。(如果買不到野生白朮,最好使用台州產的白朮比較穩妥,其他地方產的都不建議使用。)
2. 蒼朮
補脾燥濕、宣、升陽解鬱。
苦溫辛烈。燥胃強脾。發汗除濕。能升發胃中陽氣。(上行雄壯、能除濕、治中氣下陷、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入脾。)止吐瀉。逐痰水。(許叔微本事方曰:蒼朮能破水飲之澼囊、蓋燥脾以去濕、崇土以補脾、方用蒼朮一斤、大棗五十枚、去皮搗、油麻半兩、水二盞、研濾汁和丸、名神術丸、丹溪曰:實脾土、燥脾濕、是治痰之本。)消腫滿。
辟惡氣。(為除邪氣之上品、闢一切嵐瘴邪惡鬼氣、陰濕處焚之佳。)散風寒濕。為治痿要藥。(陽明虛、則宗筋縱弛、帶脈不引、故痿躄、蒼朮陽明經藥、經曰:治痿獨取陽明、合黃柏為二妙散、加牛膝名三妙散。)又能總解痰、火、氣、血、濕、食六郁。
(丹溪曰:諸郁皆因傳化失常、氣不得升降、病在中焦、將欲升之、必先降之、將欲降之、必先升之、越鞠丸用蒼朮、香附、蒼朮、能徑入諸經、疏泄陽明之濕、通行斂澀、香附乃陰中快氣之藥、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及脾濕下流。腸風帶濁。(帶濁赤者熱傷血分、白者濕傷氣分、並有寒熱二證、亦有因痰而帶濁者、宜二陳加二朮、升、柴。)燥結多汗者忌用。
出茅山。堅小有硃砂點者良。糯米泔浸。焙乾。同芝麻炒。以制其燥。二術皆防風、地榆為使。古本草不分蒼白。陶隱居分兩種。始各施用。(因濕氣身痛者、蒼朮泔浸、切、煎取濃汁、熬膏、白湯點服。)
白話文:
蒼朮
可以補養脾臟,去除濕氣,宣發向上,提升陽氣,解除鬱悶。
味道苦、性溫,而且味道辛辣強烈。能夠乾燥胃部,強健脾臟。可以發汗以去除體內濕氣,並能提升胃中的陽氣。(它向上升發的氣勢強盛,可以去除濕氣,治療中氣下陷,向下安撫太陰脾經,使邪氣無法侵入脾臟。)還能止住嘔吐和腹瀉,驅除痰液和水濕。(許叔微在《本事方》中提到:蒼朮可以破除體內積聚的水飲,這是因為它能乾燥脾臟以去除濕氣,培植土氣以補養脾臟。方中用蒼朮一斤、大棗五十枚(去皮搗爛)、油麻半兩,用水兩杯,研磨過濾後取汁和丸,稱為神術丸。朱丹溪說:健實脾土,乾燥脾濕,這是治療痰濕的根本。)另外,它還可以消除腫脹和飽脹感。
能避除污濁的氣息。(是去除邪氣的上等藥材,能避除各種瘴氣、邪惡之氣和陰濕之氣,在陰濕的地方焚燒效果很好。)還能驅散風寒濕邪,是治療痿症的重要藥物。(陽明經虛弱,就會導致筋脈鬆弛,帶脈無法約束,因而出現痿軟無力的情況。蒼朮是陽明經的藥物,古書說:治療痿症主要取陽明經。配合黃柏可以製成二妙散,再加上牛膝就成了三妙散。)蒼朮還能全面解決痰、火、氣、血、濕、食等六種鬱結。
(朱丹溪說:各種鬱結都是由於氣機運行失常導致,氣機無法正常升降,病位大多在中焦,要升必須先降,要降必須先升。越鞠丸中用了蒼朮和香附,蒼朮可以直接進入各條經絡,疏泄陽明經的濕氣,疏通阻塞;香附是陰藥中能快速運行氣機的藥物,一升一降,所以能解除鬱結。)蒼朮還能治療脾濕下注,腸道風邪引起的帶下混濁。(帶下呈紅色多因熱傷血分,呈白色多因濕傷氣分,兩者都有寒熱兩種情況,也有因痰引起的帶下混濁,可以用二陳湯加蒼朮、白朮、升麻、柴胡來治療。)但身體乾燥、便秘多汗的人不宜使用。
以產於茅山,堅硬、體積小、有硃砂點的為佳。用糯米泔水浸泡後,焙乾,再與芝麻一起炒,以減輕其燥性。蒼朮和白朮都可以用防風和地榆作為輔助藥物。古代本草書籍不區分蒼朮和白朮,陶弘景將它們分為兩種,並開始分別使用。(如果因為濕氣引起身體疼痛,可以用蒼朮浸泡於米泔水後切片,煎煮取濃汁,熬成膏,用白開水沖服。)
3. 桔梗
宣通氣血、瀉火散寒、載藥上浮。
苦辛平。色白屬金。入肺。(氣分。)瀉熱。兼入手少陰心。足陽明胃經。開提氣血。表散寒邪。清利頭目咽喉。開胸膈滯氣。凡痰壅喘促。鼻塞(肺氣不利。)目赤。喉痹咽痛。(兩少陰火。)齒痛(陽明風熱)口瘡。肺癰乾咳。(火鬱在肺。)胸膈刺痛。(火鬱上焦。)腹痛腸鳴。
(肺火鬱於大腸。)並宜苦梗以開之。為諸藥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至於至高之分成功。(既上行而又能下氣、何也、肺主氣、肺金清肅、氣自下行耳、枳桔湯治胸中痞滿不痛、取其能通肺、利膈下氣也、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也。)去浮皮。
泔浸。微炒。畏龍膽、白芨;忌豬肉。(本經、桔梗一名薺苨、蓋桔梗薺苨乃一類、有甜苦二種、別錄始分薺苨條。)
白話文:
桔梗,可以疏通氣血,排除體內火氣,驅散寒邪,並有引導藥力向上作用。
味道苦、辛,性平和。顏色白色,五行屬金,歸肺經。(主要作用在於氣的方面。)可以瀉除肺熱。也兼入心經和胃經。它能開通並提升氣血,發散體表寒邪,使頭腦清醒,眼睛明亮,舒緩咽喉不適。還可以開解胸部滯悶的氣機。凡是痰多壅塞、呼吸急促、鼻塞(因肺氣不利)、眼睛紅腫、喉嚨腫痛(因心、腎兩經火熱)、牙痛(因胃經風熱)、口腔潰瘍、肺膿瘍引起的乾咳(因火鬱積在肺部)、胸部刺痛(因火鬱積在上焦)、腹痛腸鳴(因肺火影響大腸),這些情況都適合用桔梗來疏通。桔梗像是船隻,能引導其他藥物藥性向上,也能夠引導苦寒峻下的藥力,使其能到達身體最高的部位而發揮作用。(它既能使藥性上行,又能使氣向下走,這是因為肺主氣,肺氣清肅,氣自然會向下走。枳桔湯用來治療胸中痞悶不痛,就是取其能通肺氣、疏理膈下氣機的功效;甘桔湯可以治療咽喉口舌的各種疾病,就是因為它味苦性辛可以散寒,味甘性平可以除熱。)使用時要去掉外皮,用米泔水浸泡,稍微炒過。它忌與龍膽、白芨同用,也忌吃豬肉。(《本經》中,桔梗又名薺苨,桔梗和薺苨應該是同類,有甜、苦兩種,是《別錄》才將薺苨單獨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