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本草從新》~ 卷十二,谷部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谷部 (7)

1. 赤小豆

通、行水散血。

甘酸平。色赤。心之谷也。性下行而通小腸。(心與小腸相為表裡、行水。同鯉魚煮食、能消水腫、煮粥亦佳。)散血消腫。排膿清熱解毒。治瀉痢嘔吐腳氣。(昔有患腳氣者、用赤小豆袋盛、朝夕踐踏之、遂愈。)敷一切瘡疽。

(雞子白調末箍之、性極黏、干則難揭、入苧根末則不黏、宋仁宗患痄腮、道士贊寧、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雜他藥敷之而愈、中貴任承亮所親見、後任自患惡瘡、傅永授以藥、立愈、問之、赤小豆也、承亮始悟道士之咒偽也、後過豫章、見醫治脅疽甚捷、任曰:莫非赤小豆耶、醫驚拜曰:予用此活三十餘口、願勿復宣、凡潰爛幾絕者、為末敷之、無不立效。)止渴解酒。

通乳汁。下胞胎。最滲津液。久服令人枯瘦身重。(十劑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並不治病。今肆中半粒紅半粒黑者。是相思子。(一名紅豆、苦平有毒、吐心腹邪氣、風痰瘴瘧、蟲蠱毒、研二七枚服。)

白話文:

赤小豆,可以疏通水道,促進體內水分循環,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味道甘甜帶酸,性質平和。顏色是紅色的,屬性上是心的穀物。藥性往下走,可以疏通小腸。(心與小腸互為表裡,能夠運行水分。和鯉魚一起煮食,可以消除水腫,煮粥也很適合。)能活血散瘀、消除腫脹。還有排膿、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治療腹瀉、痢疾、嘔吐和腳氣。(以前有患腳氣的人,用赤小豆裝在袋子裡,早晚踩踏,結果就治好了。)可以外敷治療各種瘡和癰疽。

(用雞蛋清調和赤小豆末敷在患處,黏性很強,乾了就很難揭下來。加入苧麻根的粉末就不會黏,宋仁宗曾患腮腺炎,道士贊寧取四十九粒赤小豆念咒,再和其他藥混和外敷而治癒。太監任承亮親眼所見,後來任承亮自己也得了惡瘡,傅永給他藥,馬上就好了,問了才知道是用赤小豆,任承亮才明白道士的咒語是假的。後來他經過豫章,看到醫生治療脅疽很快就見效,任承亮說:莫非也是赤小豆嗎?醫生驚訝地跪拜說:我用這個藥養活了三十多口人,希望您不要再說出去。凡是潰爛快要死的人,把赤小豆磨成粉敷上去,沒有不馬上見效的。)還可以止渴解酒。

能通暢乳汁,幫助胎兒娩出,而且能很好地滲利體內的水液。但是長期服用會讓人消瘦,身體變得沉重。(《十劑》中說:乾燥的藥可以去除濕氣,比如桑白皮和赤小豆就屬於這一類。)藥用的赤小豆,要選擇小而顏色紅黑的。那些比較大,顏色鮮紅或淡紅的,都沒有療效。現在市面上那些一半紅一半黑的,是相思子。(又名紅豆,味苦性平,有毒。能催吐,可以去除心腹中的邪氣,以及治療風痰、瘴氣、瘧疾、蟲蠱毒等。研磨成粉末服用七對或十四顆。)

2. 綠豆

清熱解毒。

甘寒。行十二經。清熱毒而解渴。(一切草木金石砒霜毒、皆治之。景岳曰:凡熱毒勞熱諸火、熱極不能退者、用綠豆、不拘多寡、寬湯煮糜爛、入鹽少許、或蜜亦可、待冰冷、或厚或稀或湯、任意飲食之、日或三四次、不拘、此物性非苦寒、不傷脾氣、善於解毒、除煩退熱、止渴、大利小水、乃淺易中之最佳最捷者也、若火盛口乾、不宜厚、但略煮半熟清湯、冷飲之、尤善除煩清火。)去浮風而潤膚。

利小便以治脹。厚腸胃以和脾。(善治瀉痢。)胃寒者不宜食。功在綠皮。去殼即壅氣。粉、撲痘瘡潰爛。良。(一人誦觀音經甚誠、出行折一足、哀叫菩薩、夢僧授一方、綠豆粉、新銚炒紫色、井水調厚敷、紙貼、杉木皮札定、其效如神。)圓小者佳。(解燒酒毒、多食豆粉、解鴆酒毒、豆粉三合、水調服。

白話文:

綠豆,性味甘涼,能通行全身十二經脈,具有清熱解毒、止渴的功效。(各種草木、金屬、砒霜等毒素,都能用它來治療。張景岳說:凡是熱毒、勞熱等各種火熱之症,熱到極點無法消退時,用綠豆,不論用多少,用大量的水煮到軟爛成粥,加入少許鹽,或者蜂蜜也可以,等放涼後,無論是濃稠的粥,稀薄的湯,都可以隨意食用,一天可以吃三四次,不限次數。綠豆的性質並非苦寒,不會傷害脾胃,善於解毒、消除煩躁、退熱、止渴、大量利尿。它是一種簡單且效果最好的解熱解毒方法。如果火氣旺盛口乾舌燥,不宜食用濃稠的綠豆粥,只要稍微煮到半熟,取清湯放涼飲用,特別能消除煩躁、清降火氣。)此外,綠豆還能去除表面的風邪,潤澤肌膚。

它能利尿,用來治療腹脹。也能增厚腸胃,調和脾胃的功能(尤其善於治療腹瀉痢疾)。但體質虛寒、胃寒的人不宜食用。綠豆的功效主要在於綠色的外皮。如果去除豆皮食用,反而會造成氣機壅滯。綠豆粉可以外敷治療痘瘡潰爛,效果很好。(有一個人很虔誠地念誦觀音經,有一次外出跌斷了腿,哀求菩薩,夢見有僧人傳授一個方法,用綠豆粉,用新鍋炒成紫色,用井水調成濃稠的糊狀,敷在患處,再用紙貼住,用杉木皮固定,效果非常神奇。)顆粒小而圓的綠豆品質較好。(能解酒毒,多吃綠豆粉可以解鴆酒之毒,用綠豆粉三合,用水調服。)

3. 豌豆

理脾胃。

甘平。治吐逆泄痢。消渴淡煮食之、良。腹脹。(時珍曰:豌豆屬土、故其所主病、多系脾胃。)研末。塗癰腫痘瘡。

白話文:

豌豆,可以調理脾胃。

味道甘甜,性情平和。能夠治療嘔吐、腹瀉、痢疾等症狀。對於口渴,可以將豌豆煮淡一點食用,效果很好。也能夠緩解腹脹。(李時珍說:豌豆屬性為土,所以它主要治療的疾病,多與脾胃相關。)將豌豆磨成粉末,可以外敷治療癰腫和痘瘡。

4. 蠶豆

澀、補中。

甘澀溫。補中益氣。澀精實腸。(汪穎食物本草曰:快胃和臟腑、洛按、蠶豆閉澀而補、極易作脹、所謂快與和、安在哉、時珍曰:萬表積善堂方言、一人誤吞針入腹、諸醫不能治、有教令煮蠶豆連殼、同韭菜多食之、不得食別物、針自大便同出、可驗其性之利臟腑也、洛謂腸疊腹中、曲折而遠、針入必傷、焉能速之使出哉、食韭菜卒難就化、糾纏而裹針外、蠶豆澀滯、黏在韭上、同護針而不傷腸臟耳、又有即此方、同胡桃肉食者、此則取其通利、而欲其速下也。)發芽則全不閉澀。

香甘可口。

白話文:

味澀,能補養脾胃中氣。

蠶豆味甘澀,性溫和。能補中益氣,收斂精氣,使腸道結實。(汪穎《食物本草》說:蠶豆能使腸胃舒適,調和內臟。洛氏則認為,蠶豆有收澀作用且能補益身體,但非常容易引起腹脹,那麼所謂的“舒適”、“調和”又從何而來呢?李時珍說:根據萬表積善堂的說法,有一個人誤吞了針到肚子裡,很多醫生都治不好。有人教他煮蠶豆連殼一起吃,同時多吃韭菜,不能吃其他東西,結果針就從大便裡排出來了,由此可見蠶豆對內臟有疏利的作用。洛氏認為,腸道在腹中彎彎曲曲,針入腸道一定會受傷,怎麼可能快速讓它出來呢?而且韭菜不易消化,會糾纏在針的外面包裹住它,而蠶豆有收澀阻滯的性質,黏在韭菜上面,一同保護針,使其不會傷到腸道內臟。也有人使用這個方子,同時搭配胡桃肉一起吃,這樣是取其通利的作用,想讓針能更快排出。)蠶豆發芽後,就完全沒有收澀的性質了。

發芽後的蠶豆,味道香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