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十二,谷部 (8)
卷十二,谷部 (8)
1. 豇豆
瀉、利水解毒。
甘澀平。散血消腫。清熱解毒。治消渴吐逆。泄痢便數。解鼠莽毒。(按周憲王袖珍方云:中鼠莽毒者、豇豆煮汁飲則解、欲試者、先刈鼠莽苗、以汁灌之、根即爛不生、可見為消伐之物、又豇豆同米煮作飯、米粒便軟小、尤可見其性之克削也、時珍述盧廉夫之言、謂其補腎、以其豆子微曲如腎形也、不知如腎形者、不過入腎而已、如連翹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睪丸而入腎之類、非能補心補腎也。)
白話文:
豇豆,味甘澀,性平。可以幫助排泄、利尿解毒。有散瘀血、消除腫脹的功效,能清熱解毒。可以用來治療口渴、嘔吐、腹瀉、大便次數過多等症狀。也可以解鼠莽的毒。(按照周憲王的袖珍方記載,中了鼠莽毒的人,喝豇豆煮的汁液就可以解毒。想要試驗的人,可以先割下鼠莽的苗,用汁液澆灌它,根就會腐爛無法生長,可見豇豆是具有消伐作用的。又說豇豆和米一起煮成飯,米粒會變得軟爛變小,更可見它的克削之性。李時珍引用盧廉夫的說法,認為豇豆可以補腎,是因為它的豆子微微彎曲像腎的形狀。但其實形狀像腎,不過是歸屬於腎而已,就像連翹的形狀像心而歸屬於心,荔枝核的形狀像睪丸而歸屬於腎一樣,並不是真的能補心補腎。)
2. 白扁豆
補脾、除濕消暑。
甘平。腥香微黃。(脾之谷也。)調脾和胃。降濁升清。消暑除濕。(能消脾胃之暑。)止渴止瀉。專治中宮之病。(土強濕去、正氣自旺、所以能療嘔吐霍亂、及帶下諸證。赤白帶下、炒研末、米飲服二錢、霍亂轉筋、研末、醋湯和服、俱妙。)中和輕緩。故無禁忌。然多食能壅氣。傷寒邪熾者勿服。生用或炒研。
白話文:
白扁豆,它能補養脾臟、去除體內濕氣、消除暑熱。
味道甘甜平和,帶有腥味和淡淡的黃色。(白扁豆是脾臟喜歡的食物。)它能調理脾胃,使脾胃功能協調,能夠去除身體的混濁之氣,並提升清陽之氣。它還能消除暑熱、去除濕氣。(白扁豆可以消除脾胃因暑熱引起的病症。)它能止渴止瀉,主要治療中焦(脾胃)的疾病。(脾土強健、濕氣去除,身體的正氣自然旺盛,所以能治療嘔吐、霍亂以及婦女的白帶等症狀。對於赤白帶下,可以將白扁豆炒熟後磨成粉,用米湯沖服二錢;對於霍亂導致的抽筋,可以將白扁豆磨成粉,用醋湯調服,效果都很好。)白扁豆的藥性平和溫緩,所以沒有什麼禁忌。但是,如果吃太多容易使氣機壅塞。感冒發燒等症狀比較嚴重時,不宜服用。白扁豆可以生用,也可以炒熟後磨成粉服用。
3. 穭豆
澀、祛風。
甘苦澀溫。治賊風風痹。味劣。無甚功用。止可作馬料。故俗呼馬料豆。
白話文:
味道澀,可以去除風邪。
味道甘、苦、澀,性質溫和。可以用來治療賊風、風痹等病症。但味道不好,沒有什麼特別的功效,只能當作馬的飼料。所以民間俗稱它為馬料豆。
4. 刀豆
下氣歸元。
甘溫。溫中下氣。利腸胃。益腎歸元。止呃逆。(時珍曰:刀豆本草失載、惟近時小書載其暖而補元陽也、有人病後、呃逆不止、聲聞鄰家、或令取刀豆子燒存性、白湯調服二錢、即止、此亦取其下氣歸元、而逆自止也。)
白話文:
刀豆,性味甘甜溫和。它能溫暖中焦、使氣向下運行,通利腸胃、補益腎氣、使元氣歸於本源,並且能止住呃逆。
(李時珍說:過去的本草書都沒記載刀豆,只有近來的一些小書提到它能溫補元陽。曾經有人病後呃逆不止,聲音大到鄰居都聽得到,有人就叫他取刀豆子燒成炭,用白開水沖服二錢,呃逆就停止了。這也是因為它能使氣向下行、使元氣歸於本源,所以逆氣自然就止住了。)
5. 黎豆
溫中益氣。
甘微苦溫。有小毒,溫中益氣,多食令人悶。一名貍豆。(豆作貍首文、故名。)以上菽豆類。
白話文:
性味甘甜帶點微苦,性質溫和。它帶有少量毒性,可以溫暖身體中焦、補益氣力,但吃多了會讓人感到胸悶不舒服。它的別名是貍豆(因為豆子的形狀像貍的頭部,所以得名)。以上這些都屬於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