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四 草部 (10)
卷四 草部 (10)
1. 蓖麻子
瀉、通竅拔毒、出有形滯物。
辛甘熱。性善收,亦善走,能開通諸竅經絡,治風氣頭痛。(痛不可忍,乳香、蓖麻仁等分搗餅,隨左右貼太陽,解發出氣,甚驗。)口眼喎斜。(搗爛,左喎貼右,右喎貼左,即正。)鼻窒耳聾。(搗爛綿裹,塞鼻、塞耳。)喉痹舌脹。(蓖麻仁研油,作紙拈,燒煙燻之。)
能出有形滯物。治針刺入肉。(搗敷傷處,頻看,刺出即去,恐努出好肉。)竹木骨哽。(凝水石倍之,研勻,以一捻置舌根,噙咽自然不見。)能消腫追膿拔毒,敷瘰癧惡瘡,一切腫毒。(痛甚搗敷,即止。)外用頗奏奇功。(鵜鶘油,能引藥氣入內;蓖麻油,能拔毒氣出外,故諸膏藥多用之。)
氣味頗近巴豆,內服不可輕率。形如牛蜱,黃褐有斑。鹽水煮,去皮研,或用油,忌鐵。(古今錄驗,湯火灼傷,蓖麻仁、蛤粉等分,湯傷以油調,火灼以水調塗之,效。發黃不黑,蓖麻仁香油煎焦,去滓,三日後,頻刷效。腳氣作痛,蓖麻仁七粒,研爛,同蘇合香丸貼足心,痛即止。)
白話文:
蓖麻子,性味辛甘、溫熱。藥性具有收斂作用,也善於走竄。能夠開通身體各處孔竅與經絡。可以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頭痛。(如果痛到難以忍受,可以將乳香、蓖麻仁等分搗成餅狀,貼在太陽穴兩側,鬆開頭髮讓氣散出,效果很好。)也能治療口眼歪斜。(搗爛後,如果是左邊歪斜就貼在右邊,右邊歪斜就貼在左邊,很快就能矯正。)還能治療鼻子不通、耳朵聽不見。(將搗爛的蓖麻仁用棉花包好,塞入鼻子或耳朵。)以及喉嚨腫痛、舌頭腫脹。(用蓖麻仁榨出的油,做成紙撚,點燃後用煙燻患處。)
它能排出體內有形的積滯之物。可以治療被針刺入肉中的情況。(搗爛後敷在傷處,時常查看,針取出後就移除藥物,以免把好的肉也帶出來。)還能治療竹木或骨頭卡住喉嚨。(將凝水石的量加倍,與蓖麻子一起研磨均勻,取一小撮放在舌根,含著吞咽,卡住的東西自然消失。)
蓖麻子能消腫、排出膿液、拔除毒素。可以敷在瘰癧、惡瘡,以及各種腫毒。(如果疼痛劇烈,搗爛敷上就能止痛。)外用效果顯著。(鵜鶘油可以引導藥氣進入體內,而蓖麻油可以將毒氣拔出體外,因此許多膏藥都使用它們。)
蓖麻子的氣味很像巴豆,內服不可輕率。它的外形像牛蜱,呈黃褐色並有斑點。使用時要用鹽水煮過,去除外皮後研磨成粉,或者榨油使用。忌諱接觸鐵器。(古代醫書記載,治療湯火燙傷,可以用蓖麻仁與蛤粉等分,湯傷用油調和,火傷用水調和塗抹,效果很好。如果燙傷後皮膚發黃但不變黑,可以用蓖麻仁用香油煎焦,去除殘渣後,三天後頻繁塗抹,效果很好。腳氣疼痛,可以用七粒蓖麻仁研爛,與蘇合香丸一起貼在腳心,疼痛很快就能停止。)
2. 貫眾
瀉熱解毒。
味苦微寒,能解邪熱之毒,治崩淋帶下,產後血氣脹痛,金瘡鼻血,破癥瘕,發斑痘,化骨哽。(能軟堅。)殺諸蟲。有毒而能解毒,去瘀而能生新。別名管仲,豈音相類耶?抑為其有雜霸之氣耶?根似狗脊而大,汁能制三黃,化五金,伏鍾乳,結砂制汞,解毒軟堅。(浸水缸中、日飲其水、能闢時疫。)
白話文:
瀉熱解毒。
味道苦,性微寒。能夠解除外來的邪熱毒素。可以治療婦女的崩漏、白帶、以及產後血氣腫脹疼痛;還能治療刀傷出血和流鼻血;能破除體內腫塊;能使斑疹痘瘡發出;也能軟化骨頭哽塞。(能軟化堅硬的東西。)還能殺死各種蟲子。雖然有毒性,卻也能解毒。能夠去除瘀血,也能促進新生。別名叫做管仲。難道是因為音相近嗎?或許是因為它有雜亂而強橫的氣勢吧。它的根部像狗脊但更大。汁液能夠制約黃連、黃芩、黃柏等藥材的藥性;也能化解五金之毒;能制伏鍾乳石;能使砂石凝結,也能制伏水銀。能解毒,也能軟化堅硬之物。(將它浸泡在水缸中,每天飲用浸泡過的水,可以預防時疫。)
3. 射干
瀉火、解毒、散血消痰。
苦寒。能瀉實火。火降則血散腫消,而痰結自解,故能消心脾老血。行太陰、厥陰之積痰。(肺、脾、肝。)治喉痹咽痛為要藥。(擂汁醋和、噙之引涎。)消結核瘕疝。便毒瘧母。(鱉甲煎用之治瘧母、取其降厥陰相火也。)通經閉。利大腸。鎮肝明目。唯實火者宜之。虛則大戒。
扁竹花根也。(葉橫鋪、如烏羽及扇、故又名烏扇烏翣。)泔水浸一日。䈽竹葉煮半日。(普濟方、二便不通、諸藥不效、紫花扁竹根、生水邊者佳、研汁一盞、服之通。)
白話文:
射干
具有瀉火、解毒、散血消痰的功效。
味苦性寒,能夠瀉除身體的實火。當火氣下降,就能夠使瘀血散開,腫脹消退,痰結自然化解。因此能夠消除心脾中的陳舊瘀血。它能疏通太陰、厥陰經脈的積痰(對應肺、脾、肝)。治療喉嚨腫痛是主要用途(搗汁加醋混合,含在口中引出唾液)。也能消除結核腫塊、腹部腫塊、疝氣、便毒、瘧母(將鱉甲與其一同煎煮來治療瘧母,是取其能降厥陰經的相火)。可以疏通閉塞的經絡,使大腸通暢,平息肝火、使眼睛明亮。但是只適合實火旺盛的人使用,虛弱的人則絕對不能使用。
它是扁竹花(也稱烏扇、烏翣)的根部。(葉子橫向鋪開,像烏鴉的羽毛和扇子。)使用前先用淘米水浸泡一天,再用淡竹葉煮半天。(《普濟方》記載,若大小便不通,各種藥物無效時,可取生長在水邊的紫花扁竹根,搗汁一碗服用,即可疏通。)
4. 蚤休
一名重樓金線。
味苦微寒。專理癰疽,除蟲蛇毒。(諺云:「七葉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癰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蘇恭曰:「磨醋,敷癰腫蛇毒,甚有效。」時珍曰:「蟲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螫休諸名。」)兼療驚癇。苦寒之品,中病即止,不宜多用。
白話文:
別名又叫重樓金線。
味道苦,性質稍微寒涼。主要用來治療癰疽(一種毒瘡)。可以解除蟲蛇的毒。俗語說:「七葉一枝花,深山是我的家,癰疽如果遇到我,就好像手到擒來一樣。」蘇恭說:「磨成醋敷在癰腫和蛇毒上,非常有效。」李時珍說:「蟲蛇的毒,用這個治療就能好,所以有蚤休、螫休等名字。」也能治療驚癇(癲癇)。因為是苦寒的藥物,病好就應該停止使用,不適合多用。
5. 玉簪
一名白鶴仙,解毒。
辛甘而寒,搗汁服,解一切毒,下骨哽,塗癰腫。凡服者,不可著牙,損齒極速。
(余居士取牙方:玉簪根乾者一錢,白砒三分,白硇七分,蓬砂二分,威靈仙三分,草烏頭一分半,為末。以少許點牙疼處,即自落。)
白話文:
玉簪,又名白鶴仙。它能解毒。
味道辛辣甘甜,性質寒涼。搗爛取汁服用,可以解除各種毒素。也能使卡在喉嚨裡的骨頭軟化滑下。外敷則可治療癰瘡腫痛。凡是服用玉簪的人,切記不可讓藥接觸牙齒,會非常快速地損壞牙齒。(我曾看過一個關於治療牙痛的方子,用乾燥的玉簪根一錢、白砒三分、白硇七分、蓬砂二分、威靈仙三分、草烏頭一分半,一起磨成粉末,取少量塗在牙痛的地方,牙齒就會自己脫落。)
6. 大黃
大瀉血分、實熱、下有形積滯。
大苦大寒,入足太陰(脾)、手足陽明、厥陰(大腸、胃、心包、肝)血分。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若酒浸,亦能引至至高之分。(仲景太陽門調胃承氣湯,大黃注曰:酒浸;陽明門大承氣湯,大黃注曰:酒洗;少陽陽明小承氣湯,大黃不用酒製,皆有分別。東垣曰:邪氣在上,非酒不至;若用生者,則遺至高之邪熱,病愈後,或目赤喉痹,頭腫,膈上熱疾生也。)用以盪滌腸胃,下燥結而除瘀熱。治傷寒時疾,發熱譫語。(大腸有燥糞,故譫語,宜下之。)溫熱瘴瘧,下痢赤白,腹痛裡急,黃疸水腫,癥瘕積聚。(積久成形謂之積,屬陰;聚散無常謂之聚,屬陽;積多是血,或食或痰;聚多是氣。)留飲宿食,心腹痞滿,二便不通。(皆土鬱奪之。)
吐血、衄血、血閉,損傷積血,一切實熱,血中伏火。行水除痰,蝕膿消腫,能推陳致新。(東垣曰:如定禍亂以致太平,所以有將軍之名。時珍曰:仲景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衄血者,用大黃黃連黃芩,乃瀉心包肝脾胃四經血中之伏火也;又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亦瀉脾胃之濕熱,非瀉心也。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則痞滿,乃寒傷營血,邪結上焦,胃之上脘當心,故曰瀉心。經曰:太陰所至為痞滿;又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是已。病發於陽而反下之,則結胸,乃熱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故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亦瀉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濁氣也;若結胸在氣分,則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則用半夏瀉心湯。或問心氣不足而吐衄,何以不補心而反瀉心?丹溪曰:少陰不足,亢陽無輔,致陰血妄行,故用大黃瀉其亢盛之火;又心本不足,肺肝各受火邪而病作,故用黃芩清肺,黃連清肝,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合也,肺肝火退,則血歸經而自安矣。宗奭曰:以苦泄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士材曰:古人用大黃,治虛勞吐衄,意甚深微,蓋濁陰不降,則清陽不升;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也。)峻利猛烈,長驅直搗。苟非血分熱結,六脈沉實者,切勿輕與推蕩。(病在氣分而用之,是為誅伐無過。)
川產,錦紋者良。有酒浸、酒蒸、生、熟之不同,生用更峻。(欲取通利者,不得驟進穀食,大黃得穀食,便不能通利。洪邁夷堅志云:湯火傷者,搗生大黃調敷,止痛無瘢。)黃芩為使。(梅師方:男子偏墜作痛,大黃末,醋和塗之,干則易。自半夏至大黃,皆常毒之品。)
白話文:
大黃,能強烈地瀉血分中的實熱,並能將體內有形的積滯排出。
大黃味極苦,性大寒。它主要作用於足太陰脾經、手足陽明胃經、厥陰心包肝經的血分。藥性沉降而不浮散,藥力走竄而不守滯。如果用酒浸泡過,藥力可以上行至人體的較高部位。 (張仲景的太陽病篇中調胃承氣湯使用酒浸過的大黃;陽明病篇的大承氣湯使用酒洗過的大黃;少陽病陽明病篇的小承氣湯則不用酒製大黃,這些都有區別。李東垣說,邪氣在上部,不用酒引導就不能到達,如果使用生大黃,會遺漏上部的高處邪熱,病癒後可能會出現眼睛紅腫、喉嚨腫痛、頭部腫脹、胸膈以上等部位的熱病。) 大黃的作用在於蕩滌腸胃。
大黃能將腸胃中的燥結排出,並能清除瘀熱。可以治療傷寒等時疫疾病引起的高熱譫語(因為大腸有乾燥糞便,所以會出現譫語,應該用瀉法排出),以及溫熱性的瘴氣瘧疾、赤白痢疾、腹痛腹部急迫、黃疸、水腫、癥瘕積聚。(積是積聚日久成形,屬於陰;聚是聚散無常,屬於陽。積多是血、食物或痰所致,聚多是氣所致。) 大黃還能治療留飲宿食、心腹痞滿、二便不通。(這些都是因為脾胃氣機鬱滯導致的。)
大黃還可以治療吐血、流鼻血、閉經、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一切實熱、血中潛伏的火邪。此外,它還能行水利尿、去除痰液、排除膿液、消散腫脹,並能推動體內代謝,使舊的排出,新的產生。(李東垣說,大黃就像平定禍亂以致太平的將軍,所以有將軍之名。李時珍說,張仲景的瀉心湯用大黃、黃連、黃芩,治療心氣不足而導致的吐血、流鼻血,實際上是瀉心包、肝、脾、胃四經血分中的伏火。又說,治療心下痞滿、按壓柔軟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也是瀉脾胃的濕熱,並不是瀉心。疾病發於陰而反用下法,就會導致痞滿,這是寒邪傷及營血,邪氣結於上焦,胃的上脘靠近心,所以稱為瀉心。《內經》說,太陰所到之處會產生痞滿,又說,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腹部脹滿。疾病發於陽而反用下法,就會導致結胸,這是熱邪陷入血分,也在上脘,所以大陷胸湯丸都用大黃,也是瀉脾胃血分中的邪氣,並降低濁氣。如果結胸在氣分,就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就用半夏瀉心湯。有人問心氣不足而吐血流鼻血,為什麼不用補法反而用瀉法?朱丹溪說,少陰不足,導致陽氣亢盛而沒有陰氣的輔助,造成陰血妄行,所以用大黃來瀉其亢盛的火邪。又因為心本來就不足,肺和肝都受到火邪侵擾而發病,所以用黃芩來清肺熱,黃連來清肝熱。肺是陰之主,肝是心之母,都是血的歸屬。肺肝的火邪消退,那麼血自然回歸正常而安定。張宗奭說,用苦味來瀉熱,也是用苦味來補心,這樣可以一舉兩得。王士材說,古人用大黃治療虛勞吐血,用意非常深刻,因為濁陰不下降,清陽就不能上升;瘀血不去,新血就不能產生。)大黃藥性峻猛強烈,有長驅直入之勢。
如果不是血分中有熱邪結聚,且六脈沉實有力,千萬不要輕易使用大黃來推蕩。 (如果病在氣分而使用大黃,就屬於濫用攻伐藥物。)四川產的、有錦紋的大黃品質最好。大黃有酒浸、酒蒸、生用、熟用等不同炮製方法,生用的藥性更峻猛。(想要利用大黃通利腸道,就不能馬上進食穀物,因為大黃遇到穀物就不能發揮通利作用。《夷堅志》記載,被湯火燙傷,可以將生大黃搗爛後調敷,能止痛不留疤。)大黃以黃芩為使藥。
(梅師方中記載,男子陰囊偏墜疼痛,可用大黃末加醋調和塗敷,藥乾了就更換。從半夏到大黃,都是屬於有一定毒性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