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四 草部 (9)
卷四 草部 (9)
1. 牽牛
大瀉氣分濕熱。
辛熱屬火,善走入肺經,瀉氣分濕熱。(肺主氣,辛能泄氣。)達右腎命門,走精隧,通下焦郁遏,及大腸風秘氣秘,利大小便,逐水消痰,殺蟲墜胎,治水腫喘滿,痃癖氣塊。(東垣曰:有謂牽牛苦寒,誤矣!其味辛辣,久嚼猛烈雄壯,所謂苦寒安在哉?乃瀉氣之藥,比諸辛藥,泄氣尤甚。若濕從下受,下焦主血,血中之濕,宜苦寒之味,而反用辛熱之藥,泄上焦之氣,是血病瀉氣,使氣血俱損也。好古曰:以氣藥引則入氣,以大黃引則入血。時珍曰:一婦腸結,年幾六十,服養血潤燥藥,則泥結,服硝黃藥,則若罔知,如此三十餘年。其人體肥,膏粱而多郁,日吐酸痰乃寬。此乃三焦氣滯,有升無降,津液皆化為痰,不能下潤腸腑,非血燥也。潤劑留滯,硝黃入血,不能入氣,故無效。用牽牛為末,皂角膏丸,才服便通。外甥素多酒色,病二便不通,脹痛呻吟六七晝夜,用通利藥不效。予思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壅隧路,病在二陰之間,故前阻小便,後阻大便,病不在大腸膀胱也。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倍牽牛,三服而平。)凡氣虛及濕熱在血分者大忌。
(主治多在肺脾,肺脾之病,多因虛起,何賴瀉藥?況諸證應用藥物,神良者不少,何至舍其萬全,而就不可必之毒物哉?東垣諄復其詞,以戒後人勿用,蓋目擊子和旦暮用之,故闢之甚力。世俗不知,取快一時,後悔奚及。丹溪曰:牽牛屬火善走,黑者兼屬水,白者兼屬金。若非病形與證俱實,不脹滿,不大便秘者,不可輕用,驅逐致虛,先哲深戒。)有黑白二種。
(此藥本經不收,仲景諸方亦未見,別錄始載之,宋後乃有用者。)黑者力速。(亦名黑醜。)取子,淘去浮者,舂去皮,酒蒸,研細。得木香、乾薑良。(摘元方,用雞子清調黑醜末,塗面上雀斑,夜傅旦洗,效。《聖濟總錄》,濕熱頭痛,黑醜七粒,砂仁一粒,研末,井華水調,仰灌鼻中,涎出即愈。《生生編》,小兒夜啼,黑牽牛末一錢,水調敷臍上,即止。)
白話文:
牽牛花的藥性主要作用是能強烈地瀉掉體內氣分中的濕熱。
它屬於辛辣溫熱的藥性,歸屬於火,很會走竄,容易進入肺經。主要作用是瀉掉氣分中的濕熱(因為肺主管氣,辛辣藥物能發散氣)。它能到達右腎的命門,走竄精氣的通道,疏通下焦的氣機鬱結,也能治療大腸的風秘和氣秘,促進大小便的排出,能排除體內的水濕、消除痰液,也能殺蟲和墮胎。還能治療水腫、氣喘、腹部脹滿、痃癖和氣塊。(李東垣說:「有人說牽牛是苦寒的藥,這是錯誤的,它的味道是辛辣的,久嚼會感到猛烈雄壯,哪裡是苦寒呢?它其實是瀉氣的藥,比起其他辛辣藥物,它的瀉氣作用更強。如果濕邪是從下而來,下焦主要是血,血中的濕邪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治療,反而用辛熱的藥物來瀉上焦的氣,這是血病卻去瀉氣,會導致氣血兩虧。李杲說:用氣藥來引導它,它就進入氣分;用大黃來引導它,它就進入血分。李時珍說:有個婦人腸道阻塞,將近六十歲,服用養血潤燥的藥,腸道反而更加黏滯不通;服用硝黃類的藥,又好像沒有效果。這樣三十多年了,這個人體型肥胖,飲食多是肥甘厚味,又容易鬱悶,每天吐酸痰就會舒服些。這其實是三焦氣機阻滯,只有升而沒有降,津液都化成了痰,不能下行潤澤腸道,並不是血燥。潤劑停留在體內無法發揮作用,硝黃類的藥物入血,又不能進入氣分,所以沒有效果。用牽牛磨成粉末,用皂角膏做成丸藥,才服用就能通便。還有個外甥平時嗜酒好色,得了二便不通的病,肚子脹痛呻吟了七天七夜,用通利的藥物沒有效果。我認為這是濕熱邪氣在精道,阻塞了通道,病位在二陰之間,所以前面阻礙小便,後面阻礙大便,病不在大腸和膀胱。於是用了楝實、茴香、穿山甲等藥,加倍使用牽牛,服用了三次就痊癒了。」)凡是氣虛的人,以及濕熱在血分的人,都絕對不能使用牽牛花。
(主要治療的疾病多在肺和脾,而肺和脾的疾病,大多是因為虛弱引起的,怎麼能依賴瀉藥呢?況且各種症狀都有很多療效好的藥物可以使用,為什麼要捨棄萬全之策,而選擇不確定的有毒藥物呢?李東垣反覆告誡,是為了警惕後人不要使用。大概是親眼看到劉完素天天使用此藥,所以才極力反對。世俗之人不明就裡,只圖一時痛快,以後後悔也來不及了。朱丹溪說:牽牛花藥性屬火,善於走竄,黑色的兼屬水,白色的兼屬金。如果不是病情與症狀都是實證,不是腹部脹滿,也不是大便秘結,不可輕易使用,用它來驅逐邪氣容易導致虛弱,前人對此有深刻的告誡。)牽牛花有黑白兩種。
(這種藥《本經》沒有收載,張仲景的方劑中也沒有用到,是《別錄》才開始記載的,宋朝之後才有人使用。)黑色的藥效快。(也叫黑醜。)取它的種子,淘洗掉浮在水面的,舂去皮,用酒蒸一下,磨成細粉。與木香、乾薑合用效果更好。(《摘元方》用雞蛋清調和黑醜的粉末,塗在臉上的雀斑上,晚上敷,早上洗掉,有效。《聖濟總錄》中記載,治療濕熱引起的頭痛,用黑醜七粒,砂仁一粒,研成粉末,用井水調和,仰頭灌入鼻中,流出涎水就會痊癒。《生生編》記載,治療小兒夜啼,用黑牽牛粉末一錢,用水調和敷在肚臍上,就能止住啼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