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十一,菜部 (7)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菜部 (7)

1. 馬齒莧

瀉熱散血。

酸寒,散血解毒,祛風殺蟲。治諸淋、疳痢。(海上方:搗汁合雞子服,治赤白痢。)血癖、惡瘡。(多年惡瘡,敷兩三遍,即瘥;煎膏,塗禿瘡、濕癬。)小兒丹毒。(搗汁飲,以滓塗之。)利腸滑產。葉如馬齒,有小大二種,小者入藥。性至難燥,去莖。亦忌與鱉同食。(雜物眯目不出,用東牆上馬齒莧,燒灰研細,點少許於眥頭,即出。)

(子,明目。)明目,治青盲,及目中出淚,或出膿。

白話文:

馬齒莧,能瀉除體內熱氣並散瘀血。

味道酸且屬性寒涼。能散瘀血、解毒、祛除風邪、殺滅寄生蟲。可以治療各種淋病、痢疾。(《海上方》記載,將馬齒莧搗汁與雞蛋混合服用,可治療赤白痢。)也能治療因血瘀引起的腫塊和惡瘡。(對於多年難癒的惡瘡,敷上兩三次,即可痊癒;煎成藥膏,可塗抹治療頭瘡、濕疹等皮膚病。)還能治療小兒丹毒。(將馬齒莧搗汁飲用,並用剩餘的藥渣塗抹患處。)馬齒莧還能潤腸通便,幫助孕婦順利生產。它的葉子形狀像馬的牙齒。有大小兩種,小葉的適合入藥。這種藥材非常難乾燥。使用時要去莖。而且忌諱與鱉同食。(如果異物跑進眼睛,無法取出,可以用東牆上生長的馬齒莧,燒成灰,研磨成細末,點少許在眼角,異物就會出來。)

(馬齒莧的種子,可以明目。)能明目,治療青盲(視力模糊)以及眼睛流淚或流膿等症狀。

2. 生菜

一名白苣。瀉熱利腸。

苦寒。利五臟。通經脈。開胸膈壅氣。解熱毒酒毒。止渴利腸。(魚臍瘡、頭白痛甚、以針刺破頭、以白苣汁滴孔中、良。)

白話文:

生菜,又名白苣。能清瀉熱氣、使腸道通暢。

生菜味苦性寒,對五臟有益,能疏通經絡,開解胸膈間的鬱悶之氣,解除熱毒和酒毒,止渴並促進腸道蠕動。(如果長魚臍瘡或是頭痛劇烈,可以針刺頭部,刺破後將白苣汁滴入孔中,效果很好。)

3. 萵苣

瀉熱利腸。

苦、冷、微毒。(中其毒者,以薑汁解之。)功同白苣。又能通乳汁,殺蟲蛇毒。自萵國來,故名。(江南人,鹽曬壓實,以備方物,名萵苣筍。)子,下乳汁,通小便,治痔漏陰腫下血,損傷作痛,炒用。(小便尿血,萵苣菜搗敷臍上,甚效;小便不通,方同。)

白話文:

萵苣

具有清瀉熱氣、使腸道通暢的功效。

性質苦寒,略帶微毒。(如果中毒,可以用薑汁來解毒。)功效和白苣相似。還能使乳汁分泌順暢,並可殺滅蟲類及解蛇毒。因為是從萵國傳來的,所以稱為萵苣。(江南一帶的人們,會將萵苣用鹽醃曬並壓實,作為藥材儲備,稱之為萵苣筍。)萵苣的種子,可以幫助分泌乳汁,使小便順暢,治療痔瘡、陰部腫脹出血、以及跌打損傷引起的疼痛。使用時需要炒過。(小便出血,可以將萵苣菜搗爛敷在肚臍上,效果很好,小便不通的方法也相同。)

4. 蒲公英

一名黃花地丁,瀉熱解毒。

苦甘寒。(東垣曰:苦寒入腎;丹溪曰:花黃味甘,可入陽明、太陰經。)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顓治疔毒乳癰。(乳頭屬厥陰,乳房屬陽明,同忍冬煎,入少酒服,搗敷亦良。)亦為通淋妙品。擦牙,烏鬚髮。(薩謙齋瑞竹堂方,有還少丹方,取其通腎。)白汁塗惡刺。

(凡螳螂諸蟲孕育,遊諸物上,必遺精汁,干久則有毒,人手觸之成疾,名狐尿刺,慘痛不眠,百治難效,取厚汁塗,即愈,《千金方》極言其功。)葉如萵苣,花如單瓣黃菊,四時有花,花罷飛絮,斷之莖中有白汁。(多年惡瘡,蒲公英搗爛,貼之甚妙。)

白話文:

蒲公英,又名黃花地丁。具有瀉熱解毒的功效。

味道苦、甘,性寒。(李東垣說:苦寒的藥性可以入腎經;朱丹溪說:黃色的花味甘,可以進入陽明經和太陰經。)可以化解熱毒,解除食物中毒,消除腫塊和癭瘤,特別擅長治療疔瘡和乳癰(乳頭屬於足厥陰肝經,乳房屬於足陽明胃經。可以和忍冬一起煎煮,加入少許酒服用,搗爛外敷效果也很好。)。也是治療小便不暢的良藥。可以用來擦牙齒,使鬚髮變黑。(薩謙齋《瑞竹堂方》的還少丹中,就取用蒲公英來達到通腎的效果。)白色汁液可以用來塗抹惡性刺傷。

(凡是螳螂等昆蟲交配產卵時,會在經過的物體上留下精液,乾燥久了就會產生毒性。如果人手觸摸到,就會生病,叫做狐尿刺,會劇烈疼痛到無法入睡,很難治好。用蒲公英濃稠的汁液塗抹,就能痊癒。《千金方》極力讚揚它的功效。)蒲公英的葉子像萵苣,花像單瓣的黃色菊花。一年四季都有花。花開過後會飛散絮狀的種子。折斷莖部會有白色的汁液。(對於多年難癒的惡瘡,將蒲公英搗爛貼敷,效果非常好。)

5. 翹搖

即巢菜,宣、祛風熱。

辛平,利五臟,明耳目,去熱風,止熱瘧。(唐德宗貞元廣利方,煮汁服。)明耳目,活血平胃,長食不厭,甚益人,令人輕健。俗名花草。(蘇東坡云:菜之美者,蜀鄉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因謂之巢菜,又謂之元修菜,煮食蒸食,作菜作餡,俱佳。)

花草子,活血明目。(易簡方,為末,甘草湯服二錢,日三服。)今藥肆中,以此偽充沙苑蒺藜。(此物辛利,沙苑蒺藜澀固,其性大不相同。)

白話文:

[翹搖]

就是巢菜。它能疏散、宣洩風熱。

味道辛辣,性平。能調理五臟的功能,使耳聰目明,去除熱風,止住熱瘧疾病。(唐德宗貞元廣利方中記載,將巢菜煮汁服用。)它能使耳聰目明,活絡血液、調和腸胃,長期食用也不會感到厭倦,對身體非常有益,能使人身輕體健。民間俗稱它為花草。蘇東坡說:「菜餚中美味的,就屬蜀地的巢菜了。我的故友巢元修很喜歡吃,因此把它叫做巢菜,也叫元修菜。煮著吃、蒸著吃、做成菜或是做成餡料,都很好吃。」

花草的種子,能活絡血液、使眼睛明亮。(《易簡方》中記載,將種子磨成粉末,用甘草湯沖服二錢,每日三次。)現在藥材店中,有人用它來冒充沙苑蒺藜。(這種東西辛辣而疏通,沙苑蒺藜則是澀而固澀,它們的性質大不相同。)

6. 蓴菜

通、瀉熱解毒。

甘、寒、滑。治消渴、熱痹、熱疽,逐水,解百藥毒並蠱毒,下氣止嘔。(和鯽魚作羹食。)療諸腫毒並諸瘡。(《保生余錄》治一切癰疽,春夏用莖,秋冬用子,就於根側尋取,搗爛敷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毒散,用葉亦可。《保幼大全》治頭上惡瘡,以黃泥包豆豉,煨熟取出為末,以蓴菜油調敷之。)一名馬蹄草。

生吳越地湖澤中。(蓴本作蓴,《賈思勰齊民要術》云:蓴性純而易生,種以深淺為候,水深則莖肥而葉少,水淺則莖瘦而葉多,其性遂水而滑,故謂之蓴菜,並水葵、露葵之名,形似馬蹄,三月至八月,味甜體軟可口,乃菜中之最美者也。九月至十月漸粗硬,則名葵蓴,或名豬蓴,言可飼豬也。)

白話文:

蓴菜

性味甘甜、寒涼、滑潤。具有疏通、清瀉熱毒的功效。

可以治療糖尿病引起的口渴、熱性關節疼痛、熱性皮膚病。能排除體內多餘水分,解各種藥物中毒以及蠱毒。還能使氣下行、止嘔吐。(可以和鯽魚一起煮湯食用。)可以治療各種腫毒和瘡瘍。(《保生餘錄》記載:可治療一切癰疽,春夏時使用莖,秋冬時使用種子,在根部附近尋找,搗爛後敷在患處,還沒形成的就能消散,已經形成的也能使毒素散去。也可以使用葉子。《保幼大全》記載:治療頭上的惡瘡,用黃泥包裹豆豉,煨熟後取出磨成粉末,用蓴菜油調勻後敷在患處。)又名馬蹄草。

生長在吳越地區的湖泊沼澤中。(「蓴」字本來寫作「蓴」。賈思勰《齊民要術》說:「蓴的特性純潔且容易生長,種植時深淺要適宜,水深則莖肥而葉少,水淺則莖瘦而葉多。它的特性是隨水而滑,所以稱之為蓴菜。和水葵、露葵的名稱一樣,形狀像馬蹄。三月到八月,味道甘甜,質地柔軟可口,是蔬菜中最美味的。九月到十月漸漸粗硬,就叫做葵蓴,或者豬蓴,意思是可以用來餵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