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四 草部 (7)
卷四 草部 (7)
1. 甘遂
寒、通、瀉經隧水濕。
苦寒。能瀉腎經及隧道水濕。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用。為下水之聖藥。主十二種水。大腹腫滿。(名水蠱、嘉言曰: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源、脾不能散胃之水精於肺、而病於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於膀胱、而病於上、腎不能司胃之關時其輸泄、而病於下、以致積水浸淫、無所底止、好古曰:水者、脾肺腎三經所主、有五臟六腑、十二經之部分、上頭面、中四肢、下腰腳、外皮膚、中肌肉、內筋骨、脈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別、不可輕瀉、當知病在何經何臟、方可用之、按水腫、有痰裹、食積、瘀血、致清不升、濁不降而成者、有濕熱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熱衝擊、秘結不通而成者、是證屬有餘、有服寒涼、傷飲食、中氣虛衰而成者、有大病後、正氣衰憊而成者、有小便不通、水液妄行、脾不能制而成者、證屬不足、宜分別治之、然其源多由中氣不足而起、丹溪曰:水病當以健脾為主、使脾實而氣運、則水自行、宜參苓為君、視所挾證加減、苟徒用利水藥、多致不起。)
疝瘕積聚。痞熱宿食。痰迷癲癇。去水極神。損真極速。大實大水。可暫用之。否則宜禁。皮赤肉黑。根作連珠。
重實者良。麵裹煨熟用。(或用甘草薺苨汁浸三日、其水如墨、以清為度、再麵裹煨。)瓜蒂為使。惡遠志。反甘草。(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用、取其相反以立功、有治水腫及腫毒者、以甘遂末敷腫處、濃煎甘草湯服之、其腫立消、二物雖相反、感應如此其神。)
白話文:
甘遂,性質寒涼,具有疏通、排泄經絡中水濕的功能。
味苦性寒,能瀉掉腎經和經絡中的水濕,直接到達水邪聚集的地方,以攻破決散為主要作用。是排除水邪的特效藥,主要治療各種水腫,包括腹部腫脹。這種情況又被稱為「水蠱」。有人說:「胃是水穀之海,五臟六腑的源頭。脾如果不能將胃中的水精氣散發到肺,就會導致中焦的病變;肺如果不能將胃的水道疏通到膀胱,就會導致上焦的病變;腎如果不能管理胃的關卡和輸泄功能,就會導致下焦的病變。這些問題都會導致積水蔓延,無法停止。」另有人說:「水腫的產生,主要是脾、肺、腎三經的問題,關係到五臟六腑和十二經絡的各個部分,包括頭面、四肢、腰腳、皮膚、肌肉、筋骨等,而且脈象有深淺大小的不同。不可輕易使用瀉水藥,應該了解病在何經何臟,才能正確用藥。水腫的形成原因很多,有些是因為痰液包裹、食物積滯、瘀血阻滯,導致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濁陰之氣無法下降;有些是因為濕熱相互作用,經絡阻塞;有些是因為燥熱衝擊,導致大便秘結不通。這些情況都屬於實證。另外,也有因為服用寒涼藥物、飲食不當、中氣虛弱所導致的;有的是大病之後,正氣衰敗造成的;有的是因為小便不通,水液妄行,脾無法制約所造成的。這些情況都屬於虛證,應該區分治療。然而,水腫的根源多數是由於中氣不足引起的。因此,治療水腫應以健脾為主,使脾氣強健,氣機運行正常,水液自然能夠排出。可以以人參、茯苓為主要藥物,再根據具體情況增減藥物。如果只使用利水藥,往往難以奏效。」
甘遂還能治療疝氣、腹部腫塊、痞塊發熱、宿食不化、痰迷、癲癇等症狀,排除水液效果極佳。但它損傷真氣的速度也很快,所以只適合用於病情嚴重、水腫嚴重的情況,而且只能暫時使用,否則應該禁用。外觀上,根部呈現紅色,肉質黑色,形狀如連珠。
質量好的甘遂,要選擇質地堅實的。一般用麵粉包裹煨熟後使用。(或者用甘草薺苨汁浸泡三天,浸泡後水會像墨汁一樣黑,以水清為度,然後再用麵粉包裹煨熟。)瓜蒂可以作為輔助藥,甘遂忌遠志,且與甘草相剋。(張仲景治療心下有留飲時,會和甘草一起使用,利用它們的相剋關係來達到治療效果。有人治療水腫和腫毒時,會將甘遂末敷在腫處,然後服用濃煎的甘草湯,腫脹就能立即消退。這兩種藥物雖然相剋,但其治療效果卻如此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