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九,木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九,木部 (2)

1. 枳實 枳殼

瀉、破氣行痰。

苦酸微寒,皆能破氣。氣順則痰行喘止,痞脹消。(脾無積血、心下不痞、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東垣曰:枳實治下而主血,枳殼治上而主氣。)刺痛息,後重除。治胸痹結胸,食積五膈,痰癖癥結,嘔逆咳嗽,水腫脅脹,瀉痢淋閉,痔腫腸風。所主略同,但枳實利胸膈,枳殼寬腸胃。

枳實力猛。(丹溪曰:枳實瀉痰,能沖牆倒壁。)枳殼力緩,為少異。(時珍曰:殼實,上世未分,魏晉始分用,潔古東垣始分殼治上,實治下,海藏始分殼主氣,實主血。然仲景治上焦胸痹痞滿,用枳實;古方治下血痢痔、腸秘後重,用枳殼。則實不獨治下,而殼不獨治上也。蓋自飛門至魄門,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氣而已。)大損真元。

脹滿因於邪實者可用;若因土虛不能制水,肺虛不能行氣,而誤用之,則禍不旋踵。氣弱脾虛,以致停食痞滿,法當補中益氣,則食自化,痞自消;若再用此破氣,是抱薪救火矣。孕婦虛者尤忌。(元素曰:枳殼泄氣,走大腸,損胸中至高之氣。)

昔湖陽公主難產,方士進瘦胎飲,用枳殼四兩、甘草二兩,五月後日服一錢;潔古改以枳朮,名束胎丸。寇宗奭明其不然,蓋孕婦全賴血氣以養胎,血氣充實,胎乃易生;彼公主奉養太過,氣實有餘,故可服之,若概施則誤矣。呂用晦曰:瘦胎束胎名目,亦啟粗工攻伐之門。

時珍曰:八九月胎氣盛,壅滯用枳殼、蘇梗以順氣,胎前無滯,則產後無虛也;氣弱者,大非所宜矣。皮厚而小為枳實,殼薄虛大為枳殼,陳者良,麩炒用。(今人於六七月採小香欒,偽為枳實枳殼;又有采枸橘偽為者。)

白話文:

[枳實 枳殼]

具有瀉的功能,能破氣、疏通行痰。

味道苦、酸,性質稍微寒涼。兩者都能夠破氣,當氣順暢時,痰就能運行,喘息也會停止,胸腹部的脹滿感也能消除。(如果脾臟沒有積血,心下部位沒有阻塞感,而是濁氣積聚在上,就會產生腹部脹滿的現象。李東垣認為,枳實主要治療下部,偏重於血;枳殼主要治療上部,偏重於氣。)能止刺痛、消除裡急後重感。可以治療胸痹、結胸、食積引起的膈膜不適、痰積癖塊、嘔吐、咳嗽、水腫、脅肋脹痛、腹瀉、小便不通、痔瘡腫痛、腸風下血等症狀。兩者主治的病症大致相同,但枳實偏重於疏通胸膈,枳殼偏重於寬暢腸胃。

枳實的藥力較為強烈。(朱丹溪說:枳實能瀉痰,力量強大,如同摧毀牆壁。)枳殼的藥力較為緩和,這是它們之間較小的差異。(李時珍說:以前的人沒有區分枳殼和枳實,從魏晉時期才開始分開使用。金代醫家張元素和李東垣開始區分枳殼治療上部,枳實治療下部。元代醫家王海藏開始區分枳殼主治氣,枳實主治血。然而張仲景治療上焦胸痹痞滿時,使用枳實;古代醫方治療下血痢疾、痔瘡、腸道阻塞、裡急後重等症狀時,使用枳殼。由此可知,枳實不只治療下部,枳殼也不只治療上部。其實從食道到肛門,都是由肺來主導,三焦是相通的,都是氣的運行而已。)這兩味藥都非常損耗人體的元氣。

脹滿的症狀如果是因為邪氣實盛導致,可以使用枳實或枳殼。但如果是因為脾虛不能控制水濕,或是肺虛不能運行氣機,而誤用這兩味藥,就會很快導致災禍。如果因為氣弱、脾虛導致食物停滯、胸腹痞滿,應該用補中益氣的方法,讓食物自己消化,痞滿感自然消除。如果再用枳實、枳殼來破氣,就像是抱著柴火去救火一樣。孕婦體質虛弱更要特別忌用。(張元素認為:枳殼會洩氣,走大腸,損傷胸中至高的氣。)

從前湖陽公主難產,有方士進獻瘦胎飲,用了四兩枳殼、二兩甘草,從懷孕五個月後每天服用一錢。張潔古將其改為枳朮丸,認為可安胎。寇宗奭認為這種做法不對,因為孕婦完全依靠血氣來養胎,血氣充足,胎兒才容易生產。那位公主是因為奉養太過、氣實有餘,所以可以服用。如果普遍使用這種方法就錯了。呂用晦認為:所謂的瘦胎、束胎等名稱,開啟了庸醫用攻伐藥的門路。

李時珍說:懷孕八九個月時,胎氣旺盛,如果因壅滯而導致不適,可以用枳殼、蘇梗來順氣。如果懷孕期間沒有氣滯,那麼產後也不會有虛弱的狀況。但如果是體質氣虛的人,就絕對不適合使用這些藥物了。)皮厚而且小的叫做枳實,皮薄而空大的叫做枳殼。陳年的藥材品質較佳。使用前需要用麩皮炒過。 (現在有人在六七月採摘小香欒,假冒成枳實、枳殼;也有人採摘枸橘來假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