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卷一 草部 (1)
卷一 草部 (1)
1. 卷一 草部
山草類
2. 人參
大補元氣、生陰血、亦瀉虛火。
白話文:
大補元氣、生陰血、也能袪除虛火。
甘溫微苦。大補肺中元氣。(李東垣用藥法象曰:肺主氣、肺氣旺則臟腑之氣皆旺、精自生而形自盛。十劑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類是也、人參補氣、羊肉補形。)瀉火。(東垣曰、參耆甘草、退火之聖藥、按煩勞則虛而生熱、得甘溫以益元氣、而虛熱自退、故亦謂之瀉。)除煩,生津止渴,開心益智。
白話文:
甘辛溫和,略帶點苦味。能大補肺中的元氣。(李東垣在用藥法象中說:肺主氣,肺氣旺盛則臟腑之氣皆旺,精氣自然產生,形體也自然強壯。十劑中說:補可以消除虛弱,比如人參羊肉之類的人參補氣,羊肉補體型。)瀉火。(東垣說,參耆甘草是退火的聖藥,因為煩勞會導致虛而生熱,得到甘溫以滋補元氣,虛熱就會自然退去,所以也稱之為瀉火。)消除煩躁,生津止渴,開心益智。
(心氣強、則善思而多智。)聰耳明目。(洗與服俱佳。)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通血脈。(氣行則血行。)破堅積。(氣運則積化。)消痰水。(氣旺則痰行水消。)氣壯而胃自開。氣和而食自化。治虛勞內傷。
白話文:
(心氣強盛,那麼善於思考,多有智慧。)耳朵聰明,眼睛明亮。(洗滌和服用都可以。)安神靜魂,定魄止驚悸。疏通血脈。(氣血運行,血脈通暢。)化解堅硬的積滯。(氣運動,積滯自然化解。)消散痰飲。(氣勢強盛,痰飲自然消散。)氣壯,胃氣自然暢通。氣和,食物自然消化。治療虛勞內傷。
(傷於七情六慾、飲食作勞為內傷、宜養正、傷於風寒暑濕燥火為外感、宜祛邪、如發熱證、外感則發熱無間、內傷則時熱時止、惡寒證、外感雖絮火不除、內傷則得暖便減、頭痛證、外感則常痛不休、內傷則時痛時止、外感則手背熱、內傷則手心熱、外感則鼻塞不通、內傷則口淡無味。)發熱自汗。
白話文:
人體容易受到七情六慾、飲食不節、勞累等因素影響而導致內傷,需要以養正的方法調養;也容易受到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襲,需要以祛邪的方法治療。例如發熱:外感引起的發熱通常持續不斷,內傷引起的發熱則時熱時退;惡寒:外感引起的惡寒即使服用溫熱藥物也難以去除,內傷引起的惡寒則只要溫暖就能減輕;頭痛:外感引起的頭痛通常持續不斷,內傷引起的頭痛則時痛時止;外感引起的發熱還會伴隨手背發熱、鼻塞不通,而內傷引起的發熱則會伴隨手心發熱、口淡無味。現在你出現發熱自汗,可能是內傷引起的。
(自汗屬陽虛、宜參耆補氣、亦有因肺熱汗多者、服參耆汗必更多、宜清熱而兼養血、汗自止矣。凡外感風邪、每多發熱自汗、脈必浮緩、而外證亦自可辨。)虛咳喘促。(陳嘉謨本草蒙筌曰:咳有肺熱還傷肺之句、唯言寒熱、不辨虛實、若肺中實熱者忌之、虛熱者、服之何害。)心腹寒痛。
白話文:
自發性出汗是因為陽氣虛弱,應該服用參耆補氣。不過,有些是因為肺熱而出汗較多,服用參耆會使出汗更多。這時應該清熱氣,同時滋養血液,這樣出汗情況才會停止。凡是因外感風邪而發熱出汗,脈搏通常浮而緩,其他症狀也很容易辨別。
虛咳喘促。 (陳嘉謨《本草蒙筌》中說:咳嗽有肺熱反而損傷肺部的說法,只提到寒熱,沒有區分虛實。如果肺部實熱,不宜服用參耆;如果是虛熱,服用又何妨。)
心腹寒痛。
(方書謂痛無補法、以其氣實也、若虛寒作痛、急宜用之矣。)傷寒。(庸淺之輩、不察虛實、但見發熱、動手便攻、且曰傷寒無補法、獨不觀仲景傷寒論、立三百九十七法、而治虛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十三方、而用人參附子者、五十有奇乎。)瘟疫。
白話文:
傷寒
古書上說,對於疼痛沒有補益的方法,因為疼痛是因為氣太盛。但是,如果是虛寒引起的疼痛,那麼就應該及時使用補益的方法。
瘟疫
一些醫術淺薄的人,不分辨虛實,只看到發燒就動手治療,還說「傷寒沒有補益的方法」。試問這些人,難道沒有讀過仲景的《傷寒論》嗎?仲景制定了 397 種治療方法,其中針對虛寒的就有 100 多種,使用人參附子等補益藥材的方劑就有 50 多個。
(瘟疫病、陽脈濡弱、正虛也、陰脈弦緊、邪實也、正虛邪實、則一團毒邪內熾、莫能解散、病固纏身為累、而冬不藏精之人、觸其氣者、染之尤易、所以發表藥中、宜少用人參三、五、七分、以領出其邪、喻嘉言寓意草中、論之甚詳。)嘔噦反胃。痎瘧瀉痢。(皆理胃培脾之功。
白話文:
瘟疫患者,陽脈微弱,代表正氣虛弱;陰脈弦緊,表示邪氣盛實。正氣虛弱,邪氣盛實,就會導致體內毒邪熾盛,難以化解。這種疾病會反覆發作,纏綿難愈。而到了冬天沒有適當進補的人,一旦接觸到瘟疫之氣,就更容易感染。因此,治療瘟疫的藥方中,應該少量加入人參(三、五、七分),以引出體內的邪氣。喻嘉言在《寓意草》中,對此論述得很詳細。
病症:嘔吐、反胃、瘧疾、腹瀉、痢疾。(這些都是調理胃氣,健補脾氣的功效。)
唯肺遺熱於大腸、而為瀉痢、雖日久、宜清肺之化源、及風入腸胃、而致久瀉久痢、宜祛風邪從肌表出、俱忌用。)淋瀝。(肺氣化、則溺行而不頻數。)脹滿。(皇甫嵩本草發明云:胸膈逆滿、宜補之而脹自除、經所謂塞因塞用也、俗醫泥於作飽不敢用、不知少用反滋壅、多用則宣通、補之正所以導之也。)多夢紛紜。
白話文:
-
**唯肺遺熱於大腸,而為瀉痢。**即使時間長久,仍然應該清熱,去除肺部熱氣的來源。及風入腸胃,而致久瀉久痢。應該疏散風寒,讓它們從體表排出。這兩種情況都不宜使用峻烈的瀉藥。)淋漓。(肺氣正常運作,排尿就不會頻繁。)
-
脹滿。(《皇甫嵩本草發明》說:胸膈逆滿,應該補氣,脹氣自然就會消散。這符合「以塞治塞」的原則。很多醫生誤以為脹滿是吃飽了造成的,而不敢用補氣的方法,不知道少量補氣反而會加重脹滿,大量補氣反而能宣通。補氣的目的是疏通氣血。)
-
多夢紛紜。
離魂異疾。(有人覺臥則身外有身、一樣無別、蓋臥則魂歸於肝、此由肝虛邪襲、魂不歸舍、病名離魂、夏子益奇疾方、同龍齒赤茯苓硃砂各一錢、臨睡煎服、三服愈。)妊娠吐水。(酸心腹痛、不能飲食、惠民和劑局方、炮姜等分為末、生地黃汁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胎產諸虛。
白話文:
離魂症:
(有些人感到醒來或睡著時身體外還有另一個身體,與自己的身體一模一樣。這是因為睡著時魂魄歸於肝臟,由於肝臟虛弱導致邪氣入侵,魂魄不能歸位,因此患上離魂症。夏子益的奇疾方治療此病的方法是:將龍齒、赤茯苓、硃砂各取一錢,在睡前煎服。三劑即可痊癒。)
孕吐:
(胃酸、腹痛,不能進食。惠民和劑局方的治療方法:將炮姜磨成粉,加入生地黃汁調拌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米湯送服。)
產後諸虛:
(產後虛弱)
小兒慢驚。痘科險證。(凡痘證顏色嬌紅、而不蒼老、或頂陷、或皮薄漿清、或癢塌泄瀉、俱屬氣虛、宜用。若因肺熱、漿不大行、及靨後難脫者、均忌、泄瀉由於肺熱者、亦忌之。)外科陰毒。(癰疽出膿後收口、其效尤神、摻藥用之亦妙。)因虛失血。
白話文:
小兒慢驚
小兒受驚後,反應遲緩。可用於痘科中的疑難症狀。
(凡是痘疹顏色鮮紅、不蒼白、或頂端凹陷、或皮薄水泡清稀、或有瘙癢、泄瀉等症狀,都屬於氣虛,可以使用此方。但是,如果是由於肺熱、水泡不大或出痘後難以癒合的,都要避免使用,還有因肺熱引起的泄瀉,也要避免。)
外科陰毒
(癰疽化膿後將傷口收合,效果非常神奇,拌入藥物使用也很有效。)
因虛失血
(古人治大失血、脈芤洪者、並用人參、氣旺則能攝血也、又凡血脫者、須益其氣、蓋血不自生、須得生陽氣之藥乃生、陽生則陰長之義也、若單用補血、無由而生矣、若火氣方逆、血熱妄行、則咸忌之)氣虛甚者。濃煎獨參湯進之。挾寒者。稍加附子。按人參功能在諸藥之上。
白話文:
古人治療嚴重失血,脈象虛弱洪大的人,會同時使用人參。因為氣旺才能收攝血液。
總之,血脫的人必須補氣。因為血液不會自行產生,需要使用生陽氣的藥物才能生血,這是「陽生則陰長」的道理。如果只使用補血藥,血液是無法自行產生的。
如果火氣上逆,血液過度流動,則要注意忌用人參。
氣虛嚴重的人,濃煎獨參湯服用。合併寒證的人,可以稍加附子。
人參的功效在所有藥物之上。
但閉氣。肺有火熱。及肺氣不利者忌之。實表。表有邪者忌之。凡痧痘斑毒。欲出未出。但悶熱而不見點。若誤用之。以阻截其路。為禍尤烈。產遼東。寧古臺出者。光紅結實。船廠出者。空松鉛塞。並有糙有熟。宜隔紙焙用。忌鐵。不宜見風日。茯苓為使。畏五靈脂。惡皂角、黑大豆、紫石英、人溲。
白話文:
但要閉氣服用。肺部有熱火或肺氣不順的人忌用。實表(表邪未散),表裡有邪氣的人忌用。凡是痧痘斑毒,將要發病未發時,只有悶熱感而沒有明顯症狀,如果誤用了本品,會阻礙其發病的途徑,後患更嚴重。產自遼東,寧古臺產的質量最好,顏色光亮而堅實。船廠產的質地疏鬆,包裹著鉛。茯苓為其配伍藥。忌用五靈脂,惡皁角、黑大豆、紫石英、人尿。
反藜蘆。(李言聞曰:東垣理脾胃、瀉陰火、交泰丸內、用人參皂角、是惡而不惡也、古方療月閉、四物湯加人參五靈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療痰在胸膈、人參藜蘆同用、而取其湧越、是激其怒性也、非洞奧達權者、不能知也。凡失血不止、人參和童便服、即止、因相惡而效更奇也。
)
白話文:
相反的,烏頭與人參。有人聽說:東垣(張子和)的理脾胃、清瀉陰火的「交泰丸」中,使用人參和皁角,這本應相剋,但實際上並無相剋;古方治療月經閉止的「四物湯」,加入人參和五靈脂,這本應相畏,但事實上並沒有相畏;再如治療胸中痰多的方子,同時使用人參和烏頭,因為烏頭有使痰液湧出的作用,也就是激發它的激性,對於這些道理,若非深入醫理且能靈活變通的人,是無法瞭解的。凡是失血不止的,將人參和童便一起服用,立止,正是因為相剋,反而收到奇妙的效果。
參條(生津補氣。)乃橫生蘆頭上者。其力甚薄。止可用以調理常病。及生津止渴。其性橫行手臂。凡指臂無力者。服之甚效。
白話文:
參條(能生津液補氣血)是長在蘆葦頭上的橫生之物。它的力量很弱,只能用來調養一般的疾病和生津止渴。它的藥性會流竄到手臂。凡是手指手臂無力的,服用它很有效果。
參鬚(生津補氣。)亦橫生蘆頭上。而更細者。其性與參條同。而力尤薄。要知參條參鬚。不過得參之餘氣。危險之證。斷難倚仗。
太子參(大補元氣。)雖甚細如參條。短緊堅實。而有蘆紋。其力不下大參。
白話文:
人蔘須(具有生津補氣的功效。)也橫生在人蔘根莖上。還有一種更細的。它的性質與人蔘條相同,但功效更差。要知道人蔘條和人蔘須,只是得到人蔘殘留的藥氣。對於危險的症狀,很難指望它們。
參蘆(宣、湧吐、然亦有補性。)苦溫湧吐。虛勞痰飲。(吳綬曰:人弱者、以參蘆代瓜蒂、朱丹溪本草補遺曰:人參入手太陰、補陽中之陰、蘆則瀉太陰之陽、亦猶麻黃苗能發汗、根能止汗也、痰在上膈、在經絡、宜吐之、吐中就有發散之義、一婦因怒而病呃、作則舉身跳動、昏不知人、乃痰因怒郁、氣不得降、以參蘆半兩、逆流水煎飲之、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而安、一人作勞發瘧、服瘧藥變為熱病、舌短痰嗽、六脈洪數而滑、此痰蓄胸中也、以參蘆湯加竹瀝、湧出頑痰三塊、次與參耆當歸而安。)今東洋西洋。
白話文:
參蘆(有宣散、湧吐、清熱的作用,但也有補益的作用。)味苦,性溫,有湧吐作用。適用於虛弱體質的人有痰飲的病症。(吳綬說:體弱的人可以用參蘆代替瓜蒂。朱丹溪的《本草補遺》說:人參歸於人體太陰經,補益陽中之陰,而蘆則瀉去太陰經之陽,就好像麻黃苗可以發汗,其根可以止汗一樣。痰停留在橫膈膜以上,阻塞經絡時,宜採用催吐的方法治療,催吐本身就有發散的作用。有一個婦人因為生氣而得了呃逆,發作的時候全身抽搐,昏迷不省人事。這是痰液因生氣而鬱結,氣機不能下降所致。用半兩參蘆,加水逆流煎服,大吐出多碗頑痰,大汗淋漓,昏睡後痊癒。另有一人因勞累而發瘧,服用了治瘧疾的藥物後轉變為熱病,舌短多痰,脈象洪數而滑,這是痰飲積聚在胸中所致。用參蘆湯加入竹瀝,湧出三塊頑痰,隨後服用參耆當歸才得以康復。)如今中外廣泛使用。
俱常用之。(又人參內有一種、白皮細長、名鳳凰城、又有一種、皮糙體松、名泡頭、東洋俱大行。)
參葉,大苦大寒。損氣敗血。其性與人參相反。且無用。所以從來本草內。俱不載。
白話文:
這些人蔘都可以普遍使用。(另外,人蔘中有一種,白皮細長,名叫「鳳凰城」;還有一種,皮糙身軟,名叫「泡頭」,在東洋地區很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