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從新》~ 藥性總義 (2)
藥性總義 (2)
1. 藥性總義
性屬水者。皆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為壬水、腎為癸水、凡一臟配一腑、腑皆屬陽、故為甲、丙、戊、庚、壬、臟皆屬陰、故為乙、丁、己、辛、癸也。)十二經中。惟手厥陰心包絡。手少陽三焦經。無所主。其經通於足厥陰、少陽。厥陰主血。
諸藥入厥陰血分者。併入心包絡。少陽主氣。諸藥入膽經氣分者。併入三焦。命門相火。散行於膽、三焦、心包絡。故入命門者。併入三焦。此諸藥入諸經之部分也。人之五臟。應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經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實。如腎為肝母。
心為肝子。故入肝者。併入腎與心。肝為心母。脾為心子。故入心者。併入肝與脾。心為脾母。肺為脾子。故入脾者。併入心與肺。脾為肺母。腎為肺子。故入肺者。併入脾與腎。肺為腎母。肝為腎子。故入腎者。併入肺與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應之義也。
凡藥各有形性氣質。其入諸經。有因形相類者。(如連翹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睪丸而入腎之類。)有因性相從者。(如潤者走血分、燥者入氣分、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之類。)有因氣相求者。(如氣香入脾、氣焦入心之類。)有因質相同者。(如頭入頭、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紅花蘇木、汁似血而入血之類。)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有相須者。同類而不可離也。(如黃柏、知母、破故紙、胡桃之類。)為使者。我之佐使也。
惡者。奪我之能也。畏者。受彼之制也。反者。兩不可合也。殺者。制彼之毒也。此異同之義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為將軍之官、其志怒、其氣急、急則自傷、反為所苦、故宜食甘以緩之、則急者可平、柔能制剛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順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瀉、肝喜散而惡收、故辛為補而酸為瀉。)心苦緩。
急食酸以收之。(心藏神、其誌喜、喜則氣緩、而心虛神散、故宜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以甘瀉之。(心火太過、則為躁越、故急宜食鹹以耎之、蓋咸從水化、能相濟也、心欲耎、故以咸耎為補、心苦緩、故以甘緩為瀉。)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脾以運化水穀、制水為事、濕勝則反傷脾土、故宜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以甘補之。(脾貴充和溫厚、其性欲緩、故宜食甘以緩之、脾喜甘而惡苦、故苦為瀉、而甘為補也。)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主氣、行治節之令、氣病則上逆於肺、故急宜食苦以降泄之、)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以辛瀉之。(肺應秋氣、主收斂、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氣宜聚不宜散、故酸收為補、辛散為瀉。)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腎為水臟、藏精者也、陰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潤之、蓋辛從金化、水之母也、其能開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氣也、水中有真氣、惟辛能達之、氣至水亦至、故可以潤腎之燥。)腎欲堅。
白話文:
藥性總義
凡屬水性的藥物,都進入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腎與膀胱經絡表裡相通,膀胱屬壬水,腎屬癸水。一般來說,一臟配一腑,腑屬陽,所以是甲、丙、戊、庚、壬;臟屬陰,所以是乙、丁、己、辛、癸。)十二經脈中,只有手厥陰心包絡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沒有特定主治臟腑,其經絡與足厥陰經和足少陽經相通。厥陰經主血,凡是進入厥陰經血分的藥物,都同時進入心包絡經;少陽經主氣,凡是進入膽經氣分的藥物,都同時進入三焦經。命門之火散布於膽、三焦、心包絡經,所以進入命門的藥物,也同時進入三焦經。這就是藥物進入各經脈的規律。
人體五臟對應五行金木水火土,並存在子母相生的關係。經書上說:「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又說:「子能令母實。」例如,腎是肝的母,心是肝的子,所以入肝的藥物,也同時作用於腎和心;肝是心的母,脾是心的子,所以入心的藥物,也同時作用於肝和脾;心是脾的母,肺是脾的子,所以入脾的藥物,也同時作用於心和肺;脾是肺的母,腎是肺的子,所以入肺的藥物,也同時作用於脾和腎;肺是腎的母,肝是腎的子,所以入腎的藥物,也同時作用於肺和肝。這就是五行相生,子母相應的道理。
凡藥物都有各自的形、性、氣、質,它們進入各經脈,有以下幾種原因:因形狀相似(例如,連翹形似心而入心經;荔枝核形似睪丸而入腎經);因藥性相合(例如,潤澤的藥物走血分,乾燥的藥物入氣分;本於天的藥物傾向於向上走,本於地的藥物傾向於向下走);因氣味相求(例如,氣味芳香的藥物入脾經,氣味辛辣的藥物入心經);因藥物成分相同(例如,藥物的頭部入頭部,莖幹入軀幹,枝葉入四肢,藥皮入皮膚;又如紅花、蘇木,汁液似血而入血分)。這些都是自然規律,可以推而廣之。
藥物之間有相須的關係,同類藥物不可分離(例如,黃柏、知母、破故紙、胡桃等);有使藥的關係,它們是輔助藥物;有相惡的關係,互相抵消藥效;有相畏的關係,一種藥物受另一種藥物的制約;有相反的關係,兩種藥物不能一起使用;有相殺的關係,一種藥物能制約另一種藥物的毒性。這些是藥物間異同的關係。
肝氣急躁,應吃甘味食物緩解。(肝為將軍之官,其性情喜怒,其氣急躁,急躁則自傷,反受其苦,所以宜食甘味以緩解,急躁之氣得以平復,柔能制剛。)肝氣鬱滯,應吃辛味食物疏散。(木不宜鬱滯,所以應以辛味疏散,順應其性為補,逆其性為瀉,肝喜散惡收,所以辛味為補,酸味為瀉。)心氣緩慢,應吃酸味食物收斂。(心藏神,其性情喜樂,喜樂則氣緩,而心虛神散,所以宜食酸味以收斂。)心火過旺,應吃鹹味食物滋潤。(心火太過,則躁動不安,所以應吃鹹味以滋潤,鹹味從水化生,能相輔相成,心欲滋潤,所以鹹味滋潤為補;心氣緩慢,所以甘味緩和為瀉。)脾濕,應吃苦味食物燥濕。(脾主運化水穀,制水為事,濕邪過盛則反傷脾土,所以宜食苦味以燥濕。)脾氣虛弱,應吃甘味食物緩和。(脾貴於充實溫和,其性喜緩和,所以宜食甘味以緩和,脾喜甘惡苦,所以苦味為瀉,甘味為補。)肺氣上逆,應吃苦味食物泄降。(肺主氣,行治節之令,氣病則上逆於肺,所以應吃苦味以泄降。)肺氣虛弱,應吃酸味食物收斂。(肺應秋氣,主收斂,所以宜食酸味以收斂,肺氣宜聚不宜散,所以酸味收斂為補,辛味疏散為瀉。)腎虛燥熱,應吃辛味食物滋潤,以開通腠理,引導津液,通暢氣機。(腎為水臟,藏精,陰虛者則燥熱,所以宜食辛味以滋潤,辛味從金化生,水之母也,它能開通腠理,引導津液,是因為辛味能通暢氣機,水中含有真氣,只有辛味能達之,氣至則水亦至,所以能潤澤腎燥。)腎氣虛弱,應吃鹹味食物以強健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