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本草從新》~ 藥性總義 (1)

回本書目錄

藥性總義 (1)

1. 藥性總義

凡酸屬木、入肝。苦屬火、入心。甘屬土、入脾。辛屬金、入肺。咸屬水、入腎。此五味之義也。

凡青屬木、入肝。赤屬火、入心。黃屬土、入脾。白屬金、入肺。黑屬水、入腎。此五色之義也。

凡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散、能潤、能橫行。咸者。能下、能耎(音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泄。此五味之用也。

白話文:

酸的性質:能夠收斂,能夠縮小。苦的性質:能夠瀉下,能夠乾燥,能夠堅固。甘的性質:能夠補充,能夠調和,能夠緩解。辛的性質:能夠發散,能夠滋潤,能夠橫向擴散。鹹的性質:能夠下行,能夠軟化堅硬。淡的性質:能夠疏通竅穴,能夠滲透和排洩。以上是五味的各種作用。

凡寒熱溫涼。氣也。酸苦甘辛鹹淡。味也,氣為陽,味為陰。(氣無形而升、故為陽、味有質而降、故為陰。)氣厚者。為純陽。薄為陽中之陰。味厚者。為純陰。薄為陰中之陽。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陽氣上行、故氣薄者、能泄於表、厚者、能發熱。)味厚則泄。薄則通。(陰味下行、故味厚者、能泄於下、薄者、能通利。)

白話文:

所有的寒、熱、溫、涼的特質,都是由「氣」決定的。所有酸、苦、甘、辛、鹹、淡的味道,都是由「味」決定的。氣屬於陽性,沒有形體,向上升;味屬於陰性,有形體,向下沉。

氣比較足的,是純陽之氣。氣比較不足的,是陽中之陰。味比較重的,是純陰之味。味比較淡的,是陰中之陽。

氣不足的話,就會發洩於外。氣足的話,就會發熱。(陽氣向上走,所以氣不足的話,會發洩到體表;氣足的話,會發熱。)

味重的話,就會泄瀉。味淡的話,就能通便。(陰味向下走,所以味重的話,會泄瀉;味淡的話,就能通便。)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湧同)、泄為陰。(辛散、甘緩、故發肌表、酸收、苦泄、故為吐瀉。)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輕清升浮為陽。重濁沉降為陰。清陽出上竅。(本乎天者親上、上竅七、謂耳目口鼻。)濁陰出下竅。(本乎地者親下、下竅二、謂前後二陰。)清陽發腠理。

白話文:

辛味和甘味具有發散作用,屬於陽性。酸味和苦味具有湧出和泄瀉作用,屬於陰性。(辛味發散,甘味緩和,所以發揮在身體表面;酸味收斂,苦味泄瀉,所以導致嘔吐和腹瀉。)鹹味具有湧出和泄瀉作用,屬於陰性。淡味具有滲透和泄瀉作用,屬於陽性。輕而清澈的物質上升漂浮,屬於陽性。重而渾濁的物質沉降,屬於陰性。清陽之氣從身體的上部穴位排出。(因為屬於天性的物質親近於上,人體的上部穴位有七個,即耳、目、口、鼻。)渾濁陰濕之氣從身體的下部穴位排出。(因為屬於地性的物質親近於下,人體的下部穴位有兩個,即前陰和後陰。)清陽之氣使皮膚腠理通暢。

(腠理肌表也、陽升散於皮膚、故清陽發之。)濁陰走五臟。(陰受氣於五藏、故濁陰走之。)清陽實四肢。(四肢為諸陽之本、故清陽實之。)濁陰歸六腑。(六腑黑豆水穀、故濁陰歸之。)此陰陽之義也。

白話文:

腠理和肌膚是身體的表面,陽氣升發散佈於皮膚,因此清陽(陽氣)會發揮作用。濁陰(陰氣)流動於五臟。(五臟接受氣血,因此濁陰會流動到那裡。)清陽充實於四肢。(四肢是諸陽之根本,因此清陽會充實它們。)濁陰歸納於六腑。(六腑儲藏黑豆、水穀等,因此濁陰會歸納到那裡。)這就是陰陽的原理。

凡輕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氣薄者降而收。(象秋)、氣厚者浮而長。(象夏)、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氣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氣薄者沉而降。氣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氣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鹹無升。辛甘無降。

白話文:

  • 輕飄虛空的氣血會上升。
  • 沉重紮實的氣血會下降。
  • 味道淡薄的氣血會上升並產生生發作用(像春天)。
  • 氣息淡薄的氣血會下降並收斂(像秋天)。
  • 氣息濃厚的氣血會上升並延展(像夏天)。
  • 味道濃厚的氣血會下降並儲藏(像冬天)。
  • 味道平淡的氣血會轉化並生成(像大地)。
  • 氣息濃厚而味道淡薄的氣血會上升。
  • 味道濃厚而氣息淡薄的氣血會下降。
  • 氣息和味道都濃厚的氣血既能浮升又能下沉。
  • 氣息和味道都淡薄的氣血既能上升又能下降。
  • 酸味和鹹味的氣血不會上升。
  • 辛味和甘味的氣血不會下降。

寒無浮。熱無沉。此升降浮沉之義也。(李時珍曰:升者引之以鹹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凡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則上升、半身以下則下降、雖一藥而根梢各別、用之或差、服亦罔效。)

白話文:

寒性藥物不會浮在上層,熱性藥物不會沉在下層。這就是升降浮沉的道理。(李時珍說:升性的藥物用鹹寒的藥物引導,就會沉降而直達下焦;沉性的藥物用辛熱的藥物引導,就會浮起而到達頭頂。同一個藥物中,有根升梢降,生藥升性、熟藥降性的特性,因此升降不僅存在於藥物中,也存在於人體中。凡是根部在土中的植物,其地上部分就會上升,地下部分就會下降。同一個藥物,根和梢的性質不同,使用時可能會產生差異,服用了也不會有效果。)

凡質之輕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腎。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裡。為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膚。為心為乾者。內行臟腑。枯燥者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此上下內外。各以其類相從也。

白話文:

性質輕的藥材會上升,進入心臟和肺部。性質重的藥材會下降,進入肝臟和腎臟。中空的藥材可以發散表氣。內部充實的藥材可以攻入裡部。為枝的藥材可以暢通四肢。為皮的藥材可以暢通皮膚。具有心陽或燥熱性質的藥材可以行走在臟腑。枯燥的藥材會進入氣血中。滋潤的藥材會進入血液中。這是藥材根據其性質,分門別類地歸入相應的部位或功能。

凡色青、味酸、氣臊。(臊為木氣所化。)性屬木者。皆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肝與膽相表裡、膽為甲木、肝為乙木。)色赤、味苦、氣焦。(焦為火氣所化。)性屬火者。皆入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經。(心與小腸相表裡、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色黃、味甘、氣香。

白話文:

**青色、酸味、刺鼻氣味(刺鼻氣味由木氣轉化而來)**性質屬木,對應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肝膽相表裡,膽屬甲木,肝屬乙木。)

紅色、苦味、焦糊氣味(焦糊氣味由火氣轉化而來) 性質屬火,對應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心小腸相表裡,小腸屬丙火,心屬丁火。)

黃色、甘味、香氣

(香為土氣所化。)性屬土者。皆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脾與胃相表裡、胃為戊土、脾為己土。)色白、味辛、氣腥。(腥為金氣所化。)性屬金者。皆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為庚金、肺為辛金。)色黑、味鹹、氣腐。(腐為水氣所化)。

白話文:

(香草的形成是由土氣轉化而來。)具有土屬性的物質,都歸入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脾和胃是互為表裡關係,胃屬戊土,脾屬己土。)顏色為白色,味道辛辣,氣味腥臭。(腥臭是由金氣轉化而來。)具有金屬性的物質,都歸入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肺和大腸是互為表裡關係,大腸屬庚金,肺屬辛金。)顏色為黑色,味道鹹,氣味腐敗。(腐敗是由水氣轉化而來。)

性屬水者。皆入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為壬水、腎為癸水、凡一臟配一腑、腑皆屬陽、故為甲、丙、戊、庚、壬、臟皆屬陰、故為乙、丁、己、辛、癸也。)十二經中。惟手厥陰心包絡。手少陽三焦經。無所主。其經通於足厥陰、少陽。厥陰主血。

白話文:

五行的水屬性,都歸屬於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腎臟和膀胱相互表裡,膀胱屬於壬水,腎臟屬於癸水。每一個臟腑成對,腑屬陽,所以是甲、丙、戊、庚、壬;臟屬陰,所以是乙、丁、己、辛、癸。)

在十二條經絡中,只有手厥陰心包絡經和手少陽三焦經沒有自己的主臟腑。這兩條經絡與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相通。足厥陰肝經主血。

諸藥入厥陰血分者。併入心包絡。少陽主氣。諸藥入膽經氣分者。併入三焦。命門相火。散行於膽、三焦、心包絡。故入命門者。併入三焦。此諸藥入諸經之部分也。人之五臟。應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經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又曰。子能令母實。如腎為肝母。

白話文:

所有的藥物進入厥陰血分的,併入心包絡。少陽主氣,所有藥物進入膽經氣分的,併入三焦。命門相火散佈於膽、三焦、心包絡中。因此,進入命門的藥物,併入三焦。這就是各類藥物進入經絡不同部位的情況。

人體的五臟與五行金木水火土相應,子母相生。經書上說:虛弱時補其母臟;實熱時瀉其子臟。又說:子臟能使母臟充實。例如腎臟是肝臟的母臟。

心為肝子。故入肝者。併入腎與心。肝為心母。脾為心子。故入心者。併入肝與脾。心為脾母。肺為脾子。故入脾者。併入心與肺。脾為肺母。腎為肺子。故入肺者。併入脾與腎。肺為腎母。肝為腎子。故入腎者。併入肺與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應之義也。

白話文:

心是肝的兒子。所以流入肝臟的經絡,同時也流入腎臟和心臟。肝臟是心臟的母親。脾臟是心臟的兒子。所以流入心臟的經絡,同時也流入肝臟和脾臟。心臟是脾臟的母親。肺臟是脾臟的兒子。所以流入脾臟的經絡,同時也流入心臟和肺臟。脾臟是肺臟的母親。腎臟是肺臟的兒子。所以流入肺臟的經絡,同時也流入脾臟和腎臟。肺臟是腎臟的母親。肝臟是腎臟的兒子。所以流入腎臟的經絡,同時也流入肺臟和肝臟。這就是五行相生、子母相應的道理。

凡藥各有形性氣質。其入諸經。有因形相類者。(如連翹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睪丸而入腎之類。)有因性相從者。(如潤者走血分、燥者入氣分、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之類。)有因氣相求者。(如氣香入脾、氣焦入心之類。)有因質相同者。(如頭入頭、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又如紅花蘇木、汁似血而入血之類。)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

白話文:

所有藥物都具有特定的形狀、性質、氣味、性質。它們進入人體後,分別歸入不同的經絡。有的是因為形狀相似而歸入相應的經絡。(例如,連翹的形狀類似於心臟,所以歸入心經;荔枝核的形狀類似於睪丸,所以歸入腎經等等。)有的是因為性質相似而歸入相應的經絡。(例如,具有滋潤作用的藥物歸入血分;具有乾燥作用的藥物歸入氣分;源自天空的藥物歸向上焦;源自大地的藥物歸向下焦等等。)有的是因為氣味相似而歸入相應的經絡。(例如,具有香氣的藥物歸入脾經;具有焦味(刺鼻味道)的藥物歸入心經等等。)有的是因為物質相同而歸入相應的經絡。(例如,頭部的藥物歸入頭部經絡;幹部的藥物歸入中部經絡;肢體的藥物歸入肢體經絡;表皮的藥物歸入表皮經絡;同樣,紅色、蘇木等藥物的汁液類似於血液,因此歸入血分等等。)這些都是自然界固有的規律,是可以通過思考理解的。

有相須者。同類而不可離也。(如黃柏知母破故紙胡桃之類。)為使者。我之佐使也。

白話文:

有些藥物具有相互依賴的關係,屬於同一類別,不可分開使用。(例如黃柏、知母、破故紙、胡桃等。)另外,還有一些藥物是作為輔助藥物使用的,為我方提供輔助。

惡者。奪我之能也。畏者。受彼之制也。反者。兩不可合也。殺者。制彼之毒也。此異同之義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為將軍之官、其志怒、其氣急、急則自傷、反為所苦、故宜食甘以緩之、則急者可平、柔能制剛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補之。以酸瀉之。(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順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瀉、肝喜散而惡收、故辛為補而酸為瀉。)心苦緩。

白話文:

肝臟的性質是苦且急躁。急躁時食用甘味食物可以緩和。 (肝臟掌控全身的活動,它的功能是發怒,情緒急躁,急躁則會自傷,反倒變成痛苦的來源,所以要食用甘味食物來緩和急躁,這樣急躁的情緒才能平息,柔能制剛。)

肝臟喜歡疏散。急躁時食用辛辣食物可以疏散。用辛味食物滋補。用酸味食物瀉除。 (木本植物不宜鬱結,所以要用辛味食物疏散,順應它的性質就是滋補,違逆它的性質就是瀉除,肝臟喜歡疏散而討厭收斂,所以辛味為滋補而酸味為瀉除。)

心臟的性質是苦且緩和。

急食酸以收之。(心藏神、其誌喜、喜則氣緩、而心虛神散、故宜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以甘瀉之。(心火太過、則為躁越、故急宜食鹹以耎之、蓋咸從水化、能相濟也、心欲耎、故以咸耎為補、心苦緩、故以甘緩為瀉。)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白話文:

原文 1: 急食酸以收之。(心藏神、其誌喜、喜則氣緩、而心虛神散、故宜食酸以收之。)

白話文 1: 趕緊吃酸味的食物來抑制心氣。

解釋: 心臟藏有神志,性情喜悅,喜悅就會使心氣緩慢,心氣虛而神志渙散,因此適合吃酸味食物來收斂心氣。

原文 2: 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以甘瀉之。(心火太過、則為躁越、故急宜食鹹以耎之、蓋鹹從水化、能相濟也、心欲耎、故以鹹耎為補、心苦緩、故以甘緩為瀉。)

白話文 2: 心火太旺盛,趕緊吃鹹味食物來抑制,用鹹味來補充,用甘味來緩解。

解釋: 心火過盛就會煩躁不安,所以趕緊吃鹹味食物來抑制心火,因為鹹味屬水,可以滋養心陰,幫助抑制心火。心火太旺還會導致苦味,所以用甘味來緩解苦味。

原文 3: 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白話文 3: 脾臟受濕氣影響,趕緊吃苦味食物來乾燥。

解釋: 脾臟受濕氣影響,會出現苦味,趕緊吃苦味食物來祛除濕氣,達到燥濕的目的。

(脾以運化水穀、制水為事、濕勝則反傷脾土、故宜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以甘補之。(脾貴充和溫厚、其性欲緩、故宜食甘以緩之、脾喜甘而惡苦、故苦為瀉、而甘為補也。)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主氣、行治節之令、氣病則上逆於肺、故急宜食苦以降泄之、)肺欲收。

白話文:

脾臟的主要功能是運化食物和調節體內水分。如果濕氣過剩,就會損害脾臟。因此,宜食苦味食物來燥濕。

脾臟喜緩。進食甘味食物可以緩和脾的功能。使用苦味藥物可以瀉下脾中的濕氣。使用甘味藥物可以補益脾氣。

脾臟喜充實、和緩、溫厚。它的性質喜緩,因此宜食甘味食物來緩和它的功能。脾臟喜甘而惡苦,因此苦味具有瀉下作用,而甘味具備補益作用。

肺臟喜燥惡濕。氣往上逆時,宜食苦味食物來瀉下之。

肺臟喜收。

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以辛瀉之。(肺應秋氣、主收斂、故宜食酸以收之、肺氣宜聚不宜散、故酸收為補、辛散為瀉。)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腎為水臟、藏精者也、陰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潤之、蓋辛從金化、水之母也、其能開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氣也、水中有真氣、惟辛能達之、氣至水亦至、故可以潤腎之燥。)腎欲堅。

白話文:

突然想要吃酸的東西,可以用酸補回來。如果吃得太辛辣,就瀉一瀉。(肺適應秋氣,主收斂,所以適合吃酸的東西來收斂肺氣。肺氣應該聚斂不應該散發,所以酸收是補,辛散是瀉。)腎臟怕乾燥。突然想要吃辛辣的東西,可以用辛潤來補腎。可以打開肌膚腠理,引津液入內,幫助氣機通暢。(腎是水臟,藏精的地方。陰屬的疾病怕乾燥,所以適合吃辛辣的東西來潤補腎氣。辛味從金化生,金是水的母親,所以辛味可以打開肌膚腠理,引津液入內。辛味可以通氣,水中有真氣,只有辛味才能到達,氣到了水也到了,所以可以潤補腎臟的燥。)腎臟想要堅固。

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以咸瀉之。(腎主閉藏、氣貴周密、故腎欲堅、宜食苦以堅之也、苦能堅、故為補、咸能耎堅、故為瀉。)此五臟補瀉之義也。

白話文:

多吃苦味食物可以使腎臟堅固。用苦味食物補充腎氣。用鹹味食物瀉去腎氣。(腎臟主司閉藏,氣機宜於周密。因此,要使腎臟堅固,應多吃苦味食物來強化它;而鹹味能耗散堅固,因此可以瀉去腎氣。)這就是五臟補瀉的道理。

酸傷筋。(酸走筋、過則傷筋而拘攣。)辛勝酸。(辛為金味、故勝木之酸、)苦傷氣。(苦從火化、故傷肺氣、火剋金也、又如陽氣性升、苦味性降、氣為苦遏、則不能舒伸、故苦傷氣、)咸勝苦。

白話文:

酸味損傷筋骨。(酸味會使筋骨活動受阻,過度則會損傷筋骨,導致痙攣。)

辛味勝過酸味。 (辛味屬金,能剋制木屬的酸味。)

苦味損傷氣血。 (苦味是由火化產生,因此會損傷肺氣,因為火剋金。另外,陽氣具有上升的特性,而苦味具有下降的特性,氣被苦味阻隔,就會無法舒展,所以苦味損傷氣血。)

鹹味勝過苦味。

(咸為水味、故勝火之苦、按氣為苦傷、而用鹹勝之、此自五行相制之理、若以辛助金而以甘泄苦、亦是捷法、蓋氣味以辛甘為陽、酸苦鹹為陰、陰勝者制之以陽、陽勝者制之以陰、何非勝復之妙、而其中宜否、則在乎用之權變爾。)甘傷肉。酸勝甘。(酸為木味、故勝土之甘。

白話文:

鹹味屬於水性,因此能剋制火性的苦味。從五行相剋的原理來看,用鹹味勝過苦味是合理之法。如果用辛味來幫助金元素,用甘味來瀉除苦味,也是一個快速的方法。因為辛甘的氣味屬陽,酸苦鹹的氣味屬陰。陰盛則用陽來剋制,陽盛則用陰來剋制,這都是剋制相乘之妙。但具體如何運用,則需要靈活權變。

過量食用甘味會損傷肌肉。酸味能剋制甘味。(酸味屬於木性,因此能剋制土性所生的甘味。)

)辛傷皮毛。(辛能散氣、故傷皮毛。)苦勝辛。(苦為火味、故勝金之辛。)咸傷血。(咸從水化、故傷心血、水勝火也、食鹹則渴、傷血可知。)甘勝咸。(甘為土味、故勝水之咸。)此五行相剋之義也。

白話文:

辛味會損傷皮膚和毛髮。(這是因為辛味能發散氣,所以會傷及表面的皮膚和毛髮。)苦味能剋制辛味。(苦味屬火性,火能克金,所以苦味能勝過辛味。)鹹味會損傷血液。(鹹味從水而化生,水能克火,所以鹹味會傷及心血。食用鹹味會口渴,由此可知鹹味會損傷血液。)甘味能剋制鹹味。(甘味屬土性,土能克水,所以甘味能勝過鹹味。)這便是五行相剋的原理。

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五味論曰:多食之、令人洞心、洞心、透心若空也。)咸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血得咸、則凝結而不流、五味論曰:多食之、令人渴。)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苦性沉降、陰也、骨屬腎、亦陰也、骨得苦則沉陰欲盛、骨重難舉矣、五味論曰: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

白話文:

辛味的藥物能促進氣的運行。有氣疾的人不要吃辛辣的食物。(《五味論》說:多吃辛辣食物,會讓人覺得心臟空虛,好像穿透了一樣。)鹹味的藥物能促進血液循環。有血疾的人不要吃鹹味的食物。(血液遇到鹹味會凝固而不流動。《五味論》說:多吃鹹味食物,會讓人感到口渴。)苦味的藥物能促進骨骼的生長。有骨疾的人不要吃苦味的食物。(苦味具有沉降的性質,屬於陰。骨骼屬於腎臟,也屬於陰。骨骼遇到苦味會沉降,導致陰氣過盛,骨骼沉重,難以活動。《五味論》說:多吃苦味食物,會讓人感到嘔吐。)甘味的藥物能促進肌肉的生長。

肉病無多食甘。(甘能緩中、善生脹滿、五味論曰:多食之、令人悗心,悗心、心悶也。)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酸能收縮、筋得酸則縮、五味論曰:多食之、令人癃,癃、小便不利也。)此五病之所禁也。

白話文:

多肉的病症不宜多吃甜味。(甜味會緩解腸胃,容易導致脹滿,根據「五味論」記載:多吃甜食會令人心悶)酸味對筋骨有影響。筋骨的病症不宜多吃酸味。(酸味會收縮筋骨,筋骨接觸酸味就會收縮,根據「五味論」記載:多吃酸味會令人小便不利)這五種病症都需要忌避相應的味道。

多食鹹。則脈凝泣(澀同)而變色。(水能剋火、故病在心之脈與色也、五味篇曰:心病禁咸。)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火能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也、五味篇曰:肺病禁苦。)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金能剋木、故病在肝之筋爪也、五味篇曰:肝病禁辛。)多食酸。

白話文:

吃太多鹹的,會導致脈絡阻塞不通,並改變顏色。(因為水能克火,所以疾病會影響心臟的脈絡和麪色。五味篇說:心臟有病,不能吃鹹。)

吃太多苦的,會導致皮膚乾燥,毛髮脫落。(因為火能克金,所以疾病會影響肺部的皮膚和毛髮。五味篇說:肺部有病,不能吃苦。)

吃太多辛辣的,會導致筋腱僵硬,指甲乾枯。(因為金能克木,所以疾病會影響肝臟的筋腱和指甲。五味篇說:肝臟有病,不能吃辛辣。)

吃太多酸的,

則肉胝(音支)䐢(音縐)而唇揭。(胝、皮厚也;手足胼胝之謂、木能剋土、故病在脾之肉與唇也;五味篇曰:脾病禁酸。)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土能剋水,故病在腎之骨與發也。五味篇曰:腎病禁甘。)此五味之所傷也。

白話文:

如果經常食用酸性食物,則會導致皮膚增厚,嘴脣外翻。(增厚:皮膚變厚;胼胝:手腳部位的厚皮)因為木能剋土,所以疾病會影響到脾臟的肌肉和嘴脣。(五味篇說:脾病禁止食用酸性食物。)過度食用甘甜食物,則會導致骨頭疼痛和掉髮。(土能剋水,所以疾病會影響到腎臟的骨頭和頭髮。)五味篇說:腎病禁止食用甘甜食物。這些都是由五味所引起的傷害。

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風為木氣、金能勝之、故治以辛涼。過於辛、恐反傷其氣、故佐以苦甘、苦勝辛、甘益氣也、木性急、故以甘緩之、風邪勝、故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熱為火氣、水能勝之、故治以鹹寒、佐以甘苦、甘勝咸、所以防咸之過也、苦能泄、所以去熱之實也。熱盛於經而不斂者、以酸收之、熱鬱於內而不解者、以苦發之。

白話文:

風寒內侵

用辛涼的方法治療,輔以苦甘之品。用甘味緩和其急,用辛味祛散其風。(風屬木氣,金能剋制之,故治以辛涼。過於辛辣,恐怕反傷其氣,故輔以苦甘,苦勝辛,甘補氣。木性急,故以甘緩之。風邪偏盛,故以辛散之。)

熱邪內侵

用鹹寒的方法治療,輔以甘苦之品。用酸味斂收其熱,用苦味發散其熱。(熱屬火氣,水能剋制之,故治以鹹寒。輔以甘苦,甘勝鹹,用以防鹹味的過度。苦能泄,用以去除熱邪的實證。熱盛於經絡而不收斂,用酸味斂收之。熱鬱於內而不解,用苦味發散之。)

)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為土氣、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熱、酸從木化、制土者也、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從火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竅也。)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鹹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為佐、酸收苦發、義與上文熱淫同治。)燥淫於內。

白話文:

濕邪過剩於體內:

治療:使用苦熱藥物。配合使用酸淡藥物。利用苦味藥物的乾燥作用,利用淡味藥物的利尿作用。

(濕為土氣,燥能去除濕,故用苦熱藥物;酸從木化,能制土,故佐以酸淡;苦味藥物來自火,能乾燥;淡味藥物能利尿。)

火邪過剩於體內:

治療:使用鹹冷藥物。配合使用苦辛藥物。利用酸味收斂火邪,利用苦味瀉火,利用辛味散火。

(相火,最怕火,故宜用鹹冷藥物;苦能瀉火,辛能散火,故用為輔料;酸味收斂,苦味發散,與上文的熱邪同治。)

燥邪過剩於體內:

(原文後續待補充)

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為金氣、火能勝之、治以苦溫、苦從火化也、佐以甘辛、木受金傷、以甘緩之、金之正味、以辛瀉之也、燥結不通、則邪實於內、故當以苦下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白話文:

針對燥熱證,治療方法以苦溫為主,輔以甘辛。用苦味藥物來清熱降氣。(燥氣屬金,火能剋制金,因此使用苦溫藥物,苦味是從火性中化出的;輔以甘辛藥物,木被金克,用甘味緩解,金的正味辛,用辛味疏泄。)

寒邪積聚於體內,治療方法以甘熱為主,輔以苦辛。用鹹味藥物來清泄,用辛味藥物來滋潤,用苦味藥物來堅固正氣。

(寒為水氣、土能制水、熱能勝寒、故治以甘熱、甘從土化、熱從火化也、佐以苦辛等義、如藏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用苦補之、咸瀉之也。)此六淫主治。各有所宜也。

白話文:

寒性屬於水氣,而土能剋制水,熱能戰勝寒,因此治療寒症要用甘溫藥物,甘味來自土,溫熱來自火。

可搭配苦辛等藥性,例如《藏氣法時論》中提到:腎臟苦燥,急用辛味藥潤澤;腎臟要堅固,急用苦味藥堅固,苦味藥可補腎,鹹味藥可瀉腎。

這是六淫病邪的主治原則,每種病症有其適宜的治療方法。

凡藥須俟制焙畢。然後秤用。不得生秤。濕潤藥皆先增分兩。燥乃秤之。

凡酒製升提。薑製溫散。入鹽走腎而軟堅。用醋注肝而收斂。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去燥性而和中。乳潤枯生血。蜜甘緩益元。陳壁土藉土氣以補中州。麵煨曲制。抑酷性、勿傷上膈。黑豆甘草湯漬。並解毒、致令平和。羊酥豬脂塗燒。咸滲骨。容易脆斷。去穰者免脹。去心者除煩。

白話文:

  • 酒具有升陽提神的功效。
  • 薑有溫暖通散的作用。
  • 加入鹽分可以走腎軟堅。
  • 用醋泡肝可以收斂固澀。
  • 童便可以祛除惡性並下行。
  • 米泔水可以去除燥氣,調和中氣。
  • 乳汁可以潤澤枯涸,生血養血。
  • 蜂蜜甘甜緩和,益氣補元。
  • 陳壁土利用土氣補益中焦。
  • 麵粉煨曲,抑制其寒性,避免傷及上焦。
  • 黑豆甘草湯浸泡,解毒平和。
  • 羊油豬油塗抹燙傷,鹽分滲入骨骼,容易脆斷。
  • 去除米粒的外殼可以避免脹氣。
  • 去除米粒的胚芽可以解除煩躁。

此制治各有所宜也。(本草所謂黑豆烏豆、皆黑大豆也、蘇頌曰:緊小者為雄、入藥尤佳、宗奭曰:小者力更佳、皆謂黑大豆中之較小者、非世俗所稱馬料豆也、世俗所謂馬料豆、即穭豆也、穭豆性溫熱、味澀劣、乃豆中最下之品、以其野生、價最賤、北方甚多、故餵馬用之、蓋凡豆皆可作馬料、而莫有如此豆之價廉也、今藥肆中煮何首烏、不用黑大豆而用穭豆、甚謬、並有將煮過首烏之穭豆、偽充淡豆豉、尤屬可笑。

白話文:

對於不同的用途,使用不同的豆類是合適的。

(本草書中提到的)黑豆和烏豆,都是指黑色的大豆。蘇頌說:豆子緊小的是雄的,用作藥材特別好。宗奭說:豆子越小,療效越好。這些都指的是黑大豆中較小的,而不是俗稱的馬料豆。

世俗所說的馬料豆,其實是穭豆。穭豆性溫熱,味道苦澀,是豆類中最差的一種。因為它生長在野外,價格非常便宜,北方很多,所以用來餵馬。一般來說,所有豆類都可以作馬料,但沒有哪一種豆子的價格能比穭豆更便宜。

現在藥店裡煮何首烏,不使用黑大豆,反而用穭豆,這是非常錯誤的。還有人拿煮過何首烏的穭豆,偽裝成淡豆豉,更是可笑。

市醫每有以穭豆皮加入煎劑者、不知黑大豆之皮有可用、穭豆之皮無可用也、因時珍混注穭豆即小黑豆、以致後人多誤。)

白話文:

現在的醫生常常在煎藥時加入綠豆皮,卻不知道黑豆的皮可以入藥,而綠豆的皮是不能用的。因為李時珍把綠豆也叫做小黑豆,所以後人大多弄錯了。

用藥有宜陳久者。(收藏高燥處、又必時常開看、不令黴蛀。)有宜精新者。如南星、半夏麻黃大黃木賊、棕櫚、芫花槐花荊芥枳實枳殼橘皮、香欒、佛手柑山茱萸吳茱萸燕窩蛤蚧、沙糖、壁土、秋石、金汁、石灰、米、麥、酒、醬、醋、茶、薑、芥、艾、墨、蒸餅、諸曲、諸膠之類。皆以陳久者為佳。

白話文:

用藥有適合存放陳舊的。(儲存在乾燥高處,同時必須時常翻開查看,避免發黴或蟲蛀。)也有適合新鮮的。比如:南星、半夏、麻黃、大黃、木賊、棕櫚、芫花、槐花、荊芥、枳實、枳殼、橘皮、香欒、佛手柑、山茱萸、吳茱萸、燕窩、蛤蚧、沙糖、壁土、秋石、金汁、石灰、米、麥、酒、醬、醋、茶、薑、芥、艾、墨、蒸餅、各種曲和膠類等。這些都以存放陳舊的為佳。

或取其烈性減。或取其火氣脫也。(凡煎阿膠、鹿膠等、止宜微火、令小沸、不得過七日、若日數多、火氣太重、雖陳之至久、火氣終不能脫、服之不惟無益、反致助火傷陰也。煎膏子亦宜微火、並不可久煎。陰虛有火之人、一應藥餌食物、最忌煎炒、修合丸子、宜將藥切絕薄片子、蒸爛熟、搗為丸、若用火制焙、不但不能治病、反致發火傷陰、舊疾必更作也。)余則俱宜精新。

白話文:

或者去除藥物的強烈性。或者去除藥物的火氣。(凡是煎煮阿膠、鹿膠等,只宜小火,讓藥液微微沸騰,不得超過七天。如果煎煮時間太長,火氣太重,即使存放很長時間,火氣也無法去除。服用這樣的藥物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會助火傷陰。煎製膏藥也宜用小火,不可久煎。陰虛有火的人,所有藥餌食物都最忌煎炒。製作藥丸時,應將藥物切成極薄的片,蒸熟搗爛成丸。如果用火焙製,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會發火傷陰,讓舊疾復發。)我認為藥材都應該新鮮優良。

若陳腐而欠鮮明。則氣味不全。服之必無效。唐耿湋詩云。朽藥誤新方。正謂是矣。此藥品有新陳之不同。用之貴各得其宜也。

白話文:

如果藥材陳腐而缺少新鮮度,那麼藥材的氣味就不齊全。服用這種藥材一定沒有效果。唐朝詩人耿湋的詩句「朽藥誤新方」,正是說這個道理。中藥材有新鮮和陳舊的差別,用藥時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