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儀洛

《本草從新》~ 藥性總義 (1)

回本書目錄

藥性總義 (1)

1. 藥性總義

凡酸屬木、入肝。苦屬火、入心。甘屬土、入脾。辛屬金、入肺。咸屬水、入腎。此五味之義也。

凡青屬木、入肝。赤屬火、入心。黃屬土、入脾。白屬金、入肺。黑屬水、入腎。此五色之義也。

凡酸者。能澀、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散、能潤、能橫行。咸者。能下、能耎(音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泄。此五味之用也。

凡寒熱溫涼。氣也。酸苦甘辛鹹淡。味也,氣為陽,味為陰。(氣無形而升、故為陽、味有質而降、故為陰。)氣厚者。為純陽。薄為陽中之陰。味厚者。為純陰。薄為陰中之陽。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陽氣上行、故氣薄者、能泄於表、厚者、能發熱。)味厚則泄。薄則通。(陰味下行、故味厚者、能泄於下、薄者、能通利。)

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湧同)、泄為陰。(辛散、甘緩、故發肌表、酸收、苦泄、故為吐瀉。)鹹味湧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輕清升浮為陽。重濁沉降為陰。清陽出上竅。(本乎天者親上、上竅七、謂耳目口鼻。)濁陰出下竅。(本乎地者親下、下竅二、謂前後二陰。)清陽發腠理。

(腠理肌表也、陽升散於皮膚、故清陽發之。)濁陰走五臟。(陰受氣於五藏、故濁陰走之。)清陽實四肢。(四肢為諸陽之本、故清陽實之。)濁陰歸六腑。(六腑傳化水穀、故濁陰歸之。)此陰陽之義也。

凡輕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氣薄者降而收。(象秋)、氣厚者浮而長。(象夏)、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氣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氣薄者沉而降。氣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氣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鹹無升。辛甘無降。

寒無浮。熱無沉。此升降浮沉之義也。(李時珍曰:升者引之以鹹寒、則沉而直達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則浮而上至巔頂、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凡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則上升、半身以下則下降、雖一藥而根梢各別、用之或差、服亦罔效。)

凡質之輕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腎。中空者發表。內實者攻裡。為枝者達四肢。為皮者達皮膚。為心為乾者。內行臟腑。枯燥者入氣分。潤澤者入血分。此上下內外。各以其類相從也。

凡色青、味酸、氣臊。(臊為木氣所化。)性屬木者。皆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肝與膽相表裡、膽為甲木、肝為乙木。)色赤、味苦、氣焦。(焦為火氣所化。)性屬火者。皆入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經。(心與小腸相表裡、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色黃、味甘、氣香。

(香為土氣所化。)性屬土者。皆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脾與胃相表裡、胃為戊土、脾為己土。)色白、味辛、氣腥。(腥為金氣所化。)性屬金者。皆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為庚金、肺為辛金。)色黑、味鹹、氣腐。(腐為水氣所化)。

白話文:

藥性總義

凡是酸味,屬木,入肝;苦味,屬火,入心;甘味,屬土,入脾;辛味,屬金,入肺;鹹味,屬水,入腎。這就是五味的意義。

凡是青色,屬木,入肝;赤色,屬火,入心;黃色,屬土,入脾;白色,屬金,入肺;黑色,屬水,入腎。這就是五色的意義。

凡是酸味,能收斂、能止血;苦味,能瀉下、能燥濕、能固澀;甘味,能滋補、能調和、能緩和;辛味,能發散、能潤澤、能橫向運行;鹹味,能瀉下、能軟化堅硬之物;淡味,能通利竅道、能滲透泄瀉。這就是五味的功效。

凡是寒、熱、溫、涼,是藥物的氣;酸、苦、甘、辛、鹹、淡,是藥物的味。氣屬陽,味屬陰。(氣無形體而向上升騰,所以屬陽;味有形質而向下沉降,所以屬陰。)氣濃厚的,為純陽;氣薄的,為陽中之陰。味濃厚的,為純陰;味薄的,為陰中之陽。氣薄則發散泄瀉;氣厚則發熱。(陽氣向上運行,所以氣薄的藥物,能宣洩於肌表;氣厚的藥物,能發熱。)味厚的藥物則瀉下;味薄的藥物則通利。(陰味向下運行,所以味厚的藥物,能瀉於下焦;味薄的藥物,能通利。)

辛味和甘味能發散,屬陽;酸味和苦味能湧泄,屬陰。(辛味發散,甘味緩和,所以能發散於肌表;酸味收斂,苦味瀉下,所以能產生吐瀉。)鹹味湧泄屬陰;淡味滲泄屬陽。輕清的藥物上升漂浮屬陽;重濁的藥物沉降屬陰。清陽之氣從上竅而出。(藥物本源於天,故趨向上,上竅七個,指的是耳、目、口、鼻。)濁陰之氣從下竅而出。(藥物本源於地,故趨向下,下竅兩個,指的是前後二陰。)清陽之氣布散於腠理。(腠理是肌膚,陽氣上升,散佈於皮膚,所以清陽之氣布散於腠理。)濁陰之氣走入五臟。(陰氣受五臟之氣,所以濁陰之氣走入五臟。)清陽之氣充實四肢。(四肢是諸陽之本,所以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屬於六腑。(六腑傳化水谷,所以濁陰之氣歸屬於六腑。)這就是陰陽的意義。

凡是輕虛的藥物,則浮升;重實的藥物,則沉降。味薄的藥物上升而生長(像春天);氣薄的藥物下降而收斂(像秋天);氣厚的藥物浮升而生長(像夏天);味厚的藥物沉降而收藏(像冬天);味平和的藥物則化生(像土)。氣厚味薄的藥物,浮升;味厚氣薄的藥物,沉降;氣味都濃厚的藥物,能浮能沉;氣味都薄的藥物,能升能降。酸味和鹹味不升;辛味和甘味不降。

寒性的藥物不浮升;熱性的藥物不沉降。這就是升降浮沉的意義。(李時珍說:升的藥物,用鹹寒之物引導,則沉降直達下焦;沉的藥物,用酒引導,則浮升直達巔頂。任何一樣藥物,都有根和梢的不同,運用之法稍有差異,服藥效果就會大相徑庭。凡是根在土中的植物,地上部分則上升,地下部分則下降,即使同一種藥物,根和梢也各有不同,使用不當,服藥也無效。)

凡是藥物質地輕的,則上行入心肺;質地重的,則下行入肝腎;中空的藥物,則發表;內實的藥物,則攻裡;呈枝條狀的藥物,則到達四肢;呈皮膜狀的藥物,則到達皮膚;藥物形狀像心臟或乾燥的,則內行於臟腑;藥物枯燥的,則入氣分;藥物潤澤的,則入血分。這就是上下內外,各以其類相從的道理。

凡是青色、酸味、氣味腥臊的藥物(腥臊是木氣所化),性屬木的,都入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肝與膽相表裡,膽屬甲木,肝屬乙木。)凡是赤色、苦味、氣味焦燥的藥物(焦燥是火氣所化),性屬火的,都入入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心與小腸相表裡,小腸屬丙火,心屬丁火。)凡是黃色、甘味、氣味芳香的藥物(芳香是土氣所化),性屬土的,都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脾與胃相表裡,胃屬戊土,脾屬己土。)凡是白色、辛味、氣味腥臭的藥物(腥臭是金氣所化),性屬金的,都入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屬庚金,肺屬辛金。)凡是黑色、鹹味、氣味腐敗的藥物(腐敗是水氣所化)。